APP下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疗效和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

2018-04-11赖锦锋罗朝霞雷承泳

当代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溶血性O型免疫性

赖锦锋,罗朝霞,雷承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作用,使红细胞寿命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1-2]。由于自身抗体从而引起疑难配血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点议题。本次研究针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不相合输血治疗效果展开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参与研究,包括男22例,女23例,年龄26~48岁,平均(33.5±3.4)岁,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均未达到健康人群的标准,即男性少于120 g/L,女性少于110 g/L。

1.2方法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若筛查结果为阳性,则对抗体进行鉴定,若鉴定谱细胞同时呈现阳性,并且自身对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也都表现为阳性时,则代表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随后使用血清稀释法或者自身红细胞吸收法进行鉴定,查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同种抗体,若存在则进行特异性鉴定。

若患者体内不存在同种抗体,则对患者进行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若患者存在同种抗体并且抗体类型明确,则可以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或者对应抗原阴性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若抗体类型不明确,则优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选择凝集强度最小的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

1.3观察指标将红细胞输注的效果分为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三种情况。若患者在输注后血红蛋白水平增加,且增量超过5 g/L×60/患者体质量(kg),则输注有效;若患者在输注后血红蛋白水平增加,且增量少于5 g/L×60/患者体质量(kg),则输注部分有效;若患者在输注后血红蛋白水平仍低于输注前水平,则输注无效。

红细胞输注的安全性评价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输血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经过分析,45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阳性,并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也呈现为阳性,存在9例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比例为20.0%(9/45),31例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比例为68.89%(31/45),另外5例为IgM冷自身抗体合并IgG温自身抗体,比例为11.11%(5/45),同时有12例患者为合并存在同种抗体,比例为26.67%(12/45)。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交叉配血试验,试验中筛选的红细胞成分均未能与血清学相合。

2.2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其中排除同种抗体干扰的28例患者进行了不相合的红细胞输注,次数共87次,其中总有效率为56.32%(49/87)。将患者按照不同的输注红细胞成分分组,一组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输注有效率为55.73%(34/61);另一组为O型洗涤红细胞组,输注有效率为57.69%(15/26);两组输注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红细胞成分输注效果对比[n(%)]

将患者根据自身抗体类型分组,其中IgM冷自身抗体组输注有效率为45.45%(5/11),IgG温自身抗体的56.16%(41/73),两组输注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IgM冷自身抗体合并gG温自身抗体的患者输注有效率为100%(3/3)。

表2 不同抗体类型输注效果对比[n(%)]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存在自身抗体,导致体内的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引发贫血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这些自身抗体能够与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和输注的红细胞产生明显的反应,且反应强度相同,不存在其他特异性表现,因此很难在血库中找到血清学相合的红细胞供给[5]。相关研究表明[6],自身抗体破坏异体红细胞的能力与破坏自身红细胞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通过输入异体红细胞,患者的溶血程度不会随之加重。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排除同种抗体干扰后进行了不相合的红细胞输注,输注次数为87次,输注有效率为56.3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虽然存在输注无效的现象,但是均未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由此可见对于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而言,通过输注不相合红细胞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安全可靠。对比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的输注情况,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以使用常规的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而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并未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并且有可能会导致O型洗涤红细胞短缺的情况。

根据自身抗体分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主要分为IgM类冷自身抗体、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IgM冷自身抗体合并IgG温自身抗体[7-8]。从理论上来看,IgM抗体具有更强的红细胞破坏能力,更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内溶血[9-10]。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IgM抗体组和IgG抗体组的红细胞输注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IgM冷抗体组未展示出更高的输注无效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人体正常体温下,IgM冷抗体的活性并未到理论值。

综上所述,排除同种抗体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以采用不相合红细胞输注的的治疗方式,无论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或者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并且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方式更加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1]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检查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15):48-49.

[2]于洋,孙晓琳,马春娅,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评估[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5):1275-1279.

[3]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等.免疫性疾病患者输血前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4):299-304.

[4]凌励,李海云.类抗-Ce自身抗体引起配血不合鉴定及输血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5):38-39.

[5]王立新,陈春霞,魏曾珍,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45-48.

[6]王姣杰,李建斌,单泓.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55-556.

[7]卫瑞娟,尹玲,赵爽.观察应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26(3):198.

[8]马红丽,吕运来,朱丽莉,等.26名危重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同种异型输血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5):468-470.

[9]兰炯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配血试验[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7):753-754.

[10]陈宝龙.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30):97-98.

猜你喜欢

溶血性O型免疫性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