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政新闻的画面语言运用探析
2018-04-11袁传峰
袁传峰
(滨州电视台 新闻中心 ,山东 滨州 256600)
一、电视时政新闻画面语言运用的现状
目前,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各个省份的“卫视新闻联播”以及各地市电视台的“地市新闻联播”。有研究者对当下不同层次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后,认为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画面的评价倾向于 “单调、刻板、不鲜活、没有反映基层实际”[1]。正是由于时政新闻单调、刻板、不鲜活的现状,才使老百姓觉得这些新闻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意味着,这样的时政新闻并不是给普通群众看的,群众也就会越来越不关注时政新闻,拉开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不仅会使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国家或者相关机构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以及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具体决策、措施等重大事项时,时政新闻电视节目无法起到作为主流媒体应发挥的舆论指导作用。
二、电视时政新闻画面语言运用的 研究状况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时政新闻报道颇有研究,但是关于电视时政新闻及其画面语言运用的研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了解到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画面语言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画面语言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画面语言表达的运用提高报道质量吸引受众两个方面。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画面和画面语言是影响新闻播出效果、传递新闻信息最重要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新闻画面和运用恰当的画面语言,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导向、反映新闻事实、拉近和人民大众之间紧密联系的作用[2]。 同时通过画面语言的传递能够凸显新闻可信性、增强新闻宣传力度并深化报道主题[3]。正是因为画面语言在电视时政报道中的突出作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才能不仅仅只拘泥于简单的拍摄记录。对怎样实现画面美感,如何用画面语言更贴切地反映时政活动以及塑造什么样的时政新闻的主体形象、怎样保证新闻传播的效果尤为重要[4]。
刘心曲对目前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做了分析认为受众对于新闻画面的评价更倾向于单调、不鲜活及刻板甚至和基层实际联系不大,导致收视下滑使时政新闻报道失去了本身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电视时政报道应该在真实美、动态美、细节美三个方面提升画面的美感,从而彰显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1]。 李延源等提出要通过活文风、重后期,在内容上从观众的视角出发通过报道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来激发观众的收看兴趣[5]。邱建浩在论文《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化”创新》中指出我国时政新闻在实践中存在观念的、方式的等种种问题,程式化与概念化的方式使得时政新闻的观众存在流失的现象[6]。针对这种现象甘益民在《电视时政新闻画面细节的恰当运用》也有所提及并提出了应该重视电视画面细节这种解决办法,他认为电视画面细节能够体现亲和力、还原真实性、提高信息的饱和度[7]。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只有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电视画面才是其优势的核心体现,其中典型的画面细节又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8]。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摄像记者对时政新闻重要性和时效性的理解、拍摄的规范化和考虑观众需要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运用画面语言提高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拉进时政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三、如何在电视时政新闻中运用画面语言
那么,到底该如何取景,怎样运用呈现画面以做好做活时政新闻,提高时政新闻在观众中的公信力呢?从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在做时政新闻方面有优势的电视节目中,拍摄方法在不断改变。笔者建议,关于时政新闻的画面语言的拍摄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 充分理解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和时效性
时政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电视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几乎每个头条都是当地主要党政领导人重要的时政报道。因此作为时政新闻采集和制作第一责任人的时政摄像记者,必须首先深刻理解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和时效。时政活动拍摄的关键是:需要充分利用电视这一传统主流媒体的特点,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再现重大事件,表现各级领导形象。时政摄像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技能,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的发挥自己所具备的技能。时政新闻摄像记者还需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平衡意识,在拍摄过程中更要有等、抢、抓、快的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工作作风,培养提高后期编辑能力,能吃苦、有担当。
2.时政新闻拍摄的规范化
规范是对一名电视时政记者的基本要求:一是镜头的景别要标准,不同级别领导需要用到的景别,需要花费的时间,都必须熟记于心;二是出席的各个领导的职务以及排序,拍摄角度,运动镜头运动的方向等都需要有一个标准;三是在突出新闻主题这个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清楚地介绍该新闻的背景。
(1)时政会议的拍摄规范。领导参加活动需要进行拍摄时,要有正面的镜头,尽量不仰拍和俯拍,景别保持一致,注意平衡拍摄的时间长度与位置[9]。需要五秒的静止画面,就得拍摄8至10秒,运动画面还要留下起幅和落幅的时间,便于后期编辑合音。多位领导同时参加活动,可单独拍摄,也可成组出现,要注意画面镜头里的主次关系,包括时常和频次。可以进行分组拍摄,也可采用一组套拍的方式,并且在拍摄角度上要有一定的区别。注意镜头的表现力,各种会议中的景别和特写镜头要拍多、拍全,以备后期剪辑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推、拉、摇、移拍摄方式构成运动镜头。此外,一些细节在会议拍摄中也不可忽视,这会关系到与会者的形象。主要包括选取最佳拍摄角度、等待时机等方面,寻找一个最佳的拍摄视角,把该与会者形象较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拍摄领导讲话时也要注意,一些领导讲话时会不定时摘戴眼镜,此时,就要在他摘掉眼镜抬头讲话的时候快速抓取理想的瞬间。当参会者出现了吸烟、交谈等动作,应该及时与参会者进行沟通,或者耐心地等待最佳拍摄时机,尽量减少这些动作的镜头。这是摄像记者责任心和拍摄水平的体现。
(2)拍摄领导调研新闻的要求。需要了解调研考察的侧重点以及调研相关基本路线。调研地点既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既有座谈的方式,也有交流互动的方式,现场光线的变化纷繁复杂,因此,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做好调整摄像机的各种模式和数值的准备。不仅要使拍摄的画面符合要求,还要使拍摄画面真实并及时反映事件的真相;注意对领导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拍摄。要想做出鲜活、生动、出彩的新闻,就要抓住细节以及关键镜头。要有后期编辑意识,需要拍摄足够多的空镜,画面成组拍摄,并注意景别与角度的变化;要注意主体和客体互动的镜头,如领导层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讨论的各种镜头,学会运用领导对一些重点问题做出指示的画面。要依据现场环境和调研的重点,让画面语言紧紧围绕新闻主体,以使整篇报道环环相扣。
(3)做精做活时政新闻。首先需要用耳、用眼、用心进行拍摄。摄像是一名时政记者的基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记录能力,可以在遵守一定准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记者的能动性。用耳是要注意有价值的现场声、同期声的录制和使用,对同期声和现场声的恰当使用可以充分体现电视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用眼则是用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抓取有意义的瞬间,运用适当的画面语言记录这些难得的瞬间,并要做到文字与画面语言相辅相成;用心则是指在拍摄的过程要学会思考,拍摄过程也就是后期编辑和组织形象的过程。耳、眼、心一同使用的拍摄状态、思维与方法,是产生好拍摄画面的根基。第二,合理应用各类拍摄方法,细心留意,捕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瞬间。记者需要深入理解报道所属的主题,对报道的内容了如指掌;要对形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提炼,等待有新闻价值的形象的出现,会选择有新闻价值的形象;要具有能在错综复杂的新闻现场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要抢拍到有说服力有表现力的形象和稍纵即逝的画面。这些能力都需要记者从具体的实践中累积出来。第三,具有临场捕捉突发性以及偶然性事件或情况的能力。高职业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摄像记者们捕捉到好画面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一定的预见能力和提前做足功课也是拍摄高质量画面不可或缺的因素。
3.考虑观众的需求
人们常常不能准确区分新闻和宣传,将它们混为一谈,将时政新闻看做和宣传一样。在做时政新闻时,需要听取领导的建议,并且把领导的建议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获得充分的知情权,观众不仅可以从时政新闻的画面中了解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如民生问题,使观众感觉到他们与各种政策、决策和行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时政新闻自然就会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名时政摄像记者,在报道好领导的活动的同时,还要从时事政治拍摄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发掘时政新闻中的民生价值,选择与群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紧密的信息作为拍摄的重心,通过拍摄画面和画面语言的结合给观众提供更加有效、及时、透明的信息。画面语言有具有深度、厚度和广度,才会使其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以观众从画面中能看到什么为出发点,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为落脚点;以观众寻求内心期待的画面的心理诉求为切入点,从观众在画面里所期待的收获考虑传播效果。考虑观众需求,方可以运用好时政新闻画面语言,更好地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特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