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赛威呼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2018-04-11陈立华
陈立华,董 航,陈 勇
(大连民族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 大连 116605)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威呼活动在辽宁盛京(今沈阳)等地开展很早。《柳边纪略》一书就有记载清朝初年这一活动[1]。由过去的独木船竞逐嬉戏演变成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威呼,以比拼驾船技巧、耐力和速度而进行威呼竞赛。因环境条件等改变,后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陆地赛威呼即陆地集体握杆赛跑,现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关于赛威呼的研究成果较少,知网仅见“浅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威呼的教学和训练”一文。该文章结合辽宁省锦州市赛威呼队和学校赛威呼教学和训练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动作分析,提出改善赛威呼技术教学和训练的建议[2]。笔者近几年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多次深入凤城、岫岩等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并获取大量关于赛威呼的资料,为系统研究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资料,也为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满族体育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一、满族赛威呼文化起源与演变
1.威呼是满族人生产生活工具
威呼为满语,有独木船之意,为满族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奉天通志》记载:“《柳边纪略》,宁古塔船小者曰威弧,独木,锐首尾,古所谓剖木为舟者是也。可受三四人。”《满洲源流考》:威呼,刳巨木为舟……刻木两头为桨,一人持之,左右运棹,捷君飞行。《扈从东巡日录》中形容其为“刳木为舟,长可丈余,形如梭子。一人持两头桨,左右棹之,乱流而渡[3]。”其俗刳木为舟,长可八尺,形如梭,曰“梭船”,上施一桨,止以捕鱼。至渡车,则方舟或三舟[4]。《奉天通志》卷99《礼俗三·威呼》《盛京通志》《吉林风土杂咏十二首》都对威呼有记载。清代,威呼在东北地区随处可见。清末张凤台对吉林省境内威呼的使用情况曾做过一番考证:“木槽之制,自通化、临江以至长白,凡渡江渡河皆用之。小则以独木为之,可渡八九人。大则并两木槽,平面钉以木板,可渡车马,是因其制而变通者也[5]。”《黑龙江外传》作者西清,在由奉天到吉林再到黑龙江的旅途中,曾多次乘坐威呼。威呼作为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为满族的捕鱼、采珠、人员出行、货物运输等提供帮助,成为满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2.赛威呼是满族人水上赛船竞技
赛威呼,汉语是“赛船”的意思。赛威呼来源于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中,驾驭船只的生产技能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具有渔猎特征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生产劳动的技能,为人们能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满族久居“白山黑水”之间,长期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满族居住的东北地区有着广阔的水域,到湖泊或海洋去采集、捕鱼、采珠是满族人的一种生产方式。驾驶的独木船、桦皮船成为他们捕鱼和采集的交通工具,驾驭船只的能力是满族人从事生产所需的基本技能。劳动之余或闲暇之际,他们会竞相追逐嬉戏,比拼驾船的技能和速度来愉悦身心。后逐渐演变为赛船竞技,希冀以高超技能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赛船便成为一项比较古老的满族民间体育活动,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
3.赛威呼是满族人民习俗活动内容
沿袭旧俗,满族人仍保留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包括放河灯、赛威呼、赛纸船等活动。
满族放河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乾隆皇帝曾作诗《中元观河灯》描述宫廷放河灯盛况,清富察敦崇曾作诗《燕京岁时记》描写民间放河灯的场景[6]。在这一天,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先辈和眷恋家乡的心愿赋予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
满族人有水中赛船习俗。在有湖泊、江河、海洋等有水的地方会举行划船竞速比赛,在一定距离内,以船头先到达终点为胜。古时的比赛是一人坐在一只威呼上,手持一根两头桨左右划水,在激流中飞速前进。这项活动多以青壮年男子参加居多。后来随着船只增大,参加人数增多,形成多人参与的划船竞赛。参赛者奋勇争先,力求划桨频率一致、入桨、出桨统一以实现船高速滑行,比赛形式与当代的龙舟赛相近。赛船的获胜者会受到族人的尊重,提升村屯族人的荣誉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和塑造锐意进取、共同发展的民族生存意识和民族个性。
孩童们会参加赛纸船游戏。纸船通常有两种形式:大多数是用油纸折叠而成;还有在薄木板上放麻酥油小灯或小蜡烛,并且罩上各种形状灯伞的木制小船;以纸船或灯船在河中漂流的时间长短定胜负。节日里参加放河灯、赛纸船的游戏会在孩童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促进其了解、识别、认同、记忆和应用满族文化符号,随着身体的发育、技能的提升,他们从放纸船到划船嬉戏,再到划船竞技,为青壮年时期参加赛威呼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4.陆地赛威呼是清朝重要的练兵项目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渔猎经济降到次要位置。入关后,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分布全国各地,有的地区没有大面积的自然水域,或者没有那么多的船,为了仍然能够开展纪念活动,满族人用象征性游戏代替在水中赛威呼,创造了陆地赛威呼,即陆地集体握杆赛跑。赛威呼集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成为具有满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对增强个体的腿部力量,发展上肢力量,提高速度和协调性有积极作用,还对培养参赛者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提高满族人作战水平,提升战斗力,平时就加强素质训练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八旗军队善马战、善骑射,不善于步战,尤弱于攻城。针对这种情况,会在平时加强八旗军队登墙攻碉的训练,赛威呼就成为清朝重要的练兵项目,经过平地的握杆演练逐步过渡到握杆登墙等实战攻防练习,提高针对性及练习难度,提高了攻城梯队的灵活性、协调性、耐力及战机把握能力,提升了八旗将士的作战能力。体现了满族崇尚武略、英勇善战、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据记载,乾隆年间,北京香山脚下曾建有一座团城式的演武厅,厅前修筑三十几座碉堡供旗人演习用,其中就有列队携梯登墙和握杆登墙[3]。经过八旗兵的实地演练、刻苦训练、提高军队登墙攻碉的技能,在战斗中收到较好的成效,如《啸亭杂录》记载:“文皇帝时,攻取明人城堡,多以云梯制胜[7]。”再现了八旗将士的骁勇善战。采用赛威呼作为清朝重要的练兵项目,在清廷的鼓励、监督、奖赏政策的指导下得到普及和发展,创新了运动技术,其竞技水平在当时就达到很高的层次。
二、满族赛威呼竞技运动
骑射、赛威呼、跳马、跳骆驼、布库等与作战相关的技能也成为满族体育主要内容,成为官方提倡的正规、可操练的军事演练项目。
据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的校务运动会中就设有“陆地行舟”竞赛即赛威呼[8],可见赛威呼在清朝得到较好的普及和发展。伴随着满族的兴衰,赛威呼也经历了发展期和衰弱期,进而长时间的失传甚至消亡。1985年辽宁省挖掘、整理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威呼,通过学校教育的普及和民间推广,逐渐发展为竞技、娱乐和表演项目。1986年8月,在新疆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北京体育代表团表演了赛威呼。《岫岩年鉴1985—1990》记载,在1987年岫岩田径运动会上增设了满族体育项目双飞舞和赛威呼。1995年在云南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辽宁省体育代表队参加赛威呼表演并获得三等奖[9]。1998年,在鞍山市举行的辽宁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赛威呼第一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如今赛威呼已成为规则较完善的体育竞赛项目,是辽宁省及各市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2003年9月在宁夏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辽宁省体育代表队也表演了赛威呼项目[10]。《丹东满族续志》记载,赛威呼项目曾被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录制并播出。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赛威呼已成为铁岭、鞍山、丹东等城市全民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通过表演和竞技促进赛威呼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参赛队有男队、女队和男女混合队(一般2、4位置为女运动员),每队5人,在距离为100米的跑道上进行比赛。
比赛方法:前4人面向终点,最后1人背对终点面向起点,全队成一路纵队站立,队员左右手分别持握竹竿(或铝杆,长2米)置于身体两侧。发令起跑后,前4人正向跑,作为舵手的第5个人倒着跑。全队协调一致快速疾跑,竹竿随着手臂的摆动前、下、后、上往复运动,如同在船上持桨划水,运动的轨迹犹成船形。为协调全队跑步的节奏和速度,统一团队的步调,大家会齐喊口号“一二,一二”或“哟嘿、哟嘿”,以排头队员胸部率先撞终点线并仍全队双手握竿的队为胜。
竞赛规则:参赛队员要在规定跑道内完成比赛;起跑后运动员必须保持纵队队形,前4名队员不允许做持杆侧身跑;起跑后舵手不能回头观望;比赛中队员手握的竹竿不能接触地面;以排头队员胸部率先撞线并仍手持竿的队为胜。在比赛的过程中,需喊口号统一步调,且全队口号不得中断,否则不记名次和成绩。
参加比赛,需要队员掌握赛威呼的技巧,经过团队默契配合和系统的训练,提高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赛威呼的比赛技巧有很多,队员握杆的距离很重要。一般前4人握杆长度约占杆长的3/5,其余的长度留给倒跑运动员。因5人的站位、跑步步长只能处于2米的握杆长度内,受握杆长度和跑步的步幅等限制,比赛具有一定的难度。赛威呼比赛的观赏性很强,比赛场面很热闹,还能充分调动场外观众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在弘扬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将外在的保护和内在的传承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满族传统体育的多形式交流和多样化发展。
三、满族赛威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赛威呼作为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能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推动着满族体育火种的世代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赛威呼作为满族特色项目被传承下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推广价值,得到族人的持久关注、认可和推崇并被社会所承认。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展现了技艺高超的激烈竞争,奉献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精彩表演。赛威呼有相对完善的竞赛规则,在保留传统性、民族性和群众性基础上,体现了探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使赛威呼走上了普及、提高、规范、科学的道路,提高了竞赛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增强满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基地,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学校教育承载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任务。赛威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竞赛项目被引入一些学校体育教育中,集中于北方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赛威呼等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保护传承、濒危项目抢救等研究性工作,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体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赛威呼利用民族教育来推广更具发展优势。民族教育的目的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族院校是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聚的大家庭,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传承满族优秀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身着民族服饰(男穿旗装,女穿旗袍)的学生参赛,既突出满族体育的民族特色,又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观看赛威呼比赛中,场外的年轻观众会觉得握杆跑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当看到有的队员因配合不够默契而出现踉跄、摔倒等狼狈场景,就会跃跃欲试想参与比赛。日后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参与到赛威呼练习和比赛中,参与后他深知需要团队长时间的训练和协调配合,才能掌握技术要领。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不断参与练习和比赛,日后也会成为高水平竞赛的忠实观众。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传播和推广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利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优势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定期举办,极大地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民运会设置的表演项目涵盖各个民族,给每个民族搭建充分展示其风采的平台,展示其民族特色,展现其民族精神。赛威呼作为满族的表演项目,其历史悠久,古代满族人驾驶船只去捕鱼和采珠是主要生产方式,后满族人把船只作为比赛器械,赛船便成为一项比较古老的满族民间体育活动。清朝入关,因受居住地水域等因素影响,满族人创造了陆地赛威呼竞赛,流传至今。虽然赛威呼比赛的地点、形式、竞赛方法发生改变,比赛中出现最后一名运动员要倒着跑,相当于驾驭船只的舵手,掌握着速度和方向,但满族人很好地保留了赛威呼的传统性,也使赛威呼比赛更具普世性和推广性。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置的竞赛项目主要考虑到各少数民族项目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目前,赛威呼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且深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在表演中逐渐被其他民族群众欣赏、认可,后经普及和推广被各民族接受,再经过规则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成为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赛威呼是一项讲求团队配合的竞速项目,集竞技、娱乐、观赏为一体,在响亮的号子声中,全队协调一致、握杆疾跑竞速。参加赛威呼比赛,还能激发满族运动员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如果赛威呼设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还能带给各族群众更多的参与机会,也有利于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利用赛事活动多样性的优势
体现满族优秀文化内涵的赛威呼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赛威呼在保持满族传统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了比赛的形式,增强竞赛的娱乐性。比赛场地可以设在带跑道的田径场,或在平坦的草地上,也可以在雪地里进行。正式比赛参赛人员有5男、5女或3男2女,为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赛的人数上也可多可少,有4人或5人参加,也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亲子游戏。参赛服饰上,女士穿旗袍,男士穿旗装,女参赛者还可以穿传统旗鞋,又名寸子鞋,是一种鞋底中间有木方的绣花鞋,鞋跟高三五寸,呈马蹄形或花盆形,故称为马蹄底或花盆底。比赛中还可以加入拼图、猜灯谜等趣味内容,提高赛事活动的多样性、体验性和观赏性。
4.利用满族文化传播的优势
赛威呼是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赛威呼项目促进生产生活实用技能提高的功效减弱了,被用作团队协调配合的锻炼项目,成为人们的健身生活方式,给个人和家庭、单位、社会带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满足。作为民族聚会、节庆的表演和竞赛项目,作为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作为全民健身的活动项目,对活跃赛场气氛,促进满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保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具有积极作用。在进行赛威呼竞赛中,参赛队员双手握竹竿竞速齐跑,齐喊口号,激烈的竞技也展现了满族勇往直前、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并代代相传。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性的通俗文化活动,可以超越语言、种族、文明的限制,历来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以体育表演、体育交流、赛事传播、健身传播、用品传播、媒体传播、培训传播、社群传播、学术报告传播等途径进行体育文化的体验、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的普适性。赛威呼是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赛威呼运动中,参与赛威呼的表演和竞技。
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赛威呼保留其民族性,增强竞技性,提高观赏性,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并代代相传。赛威呼保留其传统性,增强赛事活动多样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增进文化的普适性,提高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