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代货币在海外贸易中的流通

2018-04-11吴晶晶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纸钞铜钱金银

吴晶晶

(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有元一代,海外通商的国家或地区东到东亚,南至东南亚,西南抵印度洋沿岸诸地,西达非洲,西北经地中海通欧洲,地域之广博,贸易之频繁,均属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的顶峰。海外贸易发展盛况空前,货币成为元代对外贸易交往的“媒介”,在舶商与外商之间畅通无阻,其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现今学术界对元代货币的研究多注重国内,相比海外较少。本文在史实记载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成果,通过着重阐释三个方面即元代货币的国内发行概况与海外流通情况、市舶则法中关于货币的禁运规定、对元代和通商国家的影响,复原历史面貌,理清发展脉络,试对元代货币在海外贸易中的流通做一个全方位探析。

一、 元代货币的国内发行概况与海外流通情况

1.纸钞。元朝是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纸钞的王朝,终元之世共有六位统治者发行过纸钞,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元前发行的地方性流通纸钞。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实(何实)以丝数印置会子”[1]。太宗八年(1236年),“诏印造交钞行之”[2]。十二年(1240年),“(刘肃)及行楮币,公私赖焉”[3]。宪宗三年(1253年),“又立交钞提举司,印钞以佐经用”[4]。该阶段发行的纸钞由于名目不同,钞值不稳,通行范围只包含蒙元统治区及被征服区,不得出境;第二阶段,建元后发行的全国性流通纸钞。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5]。同年,“又造中统元宝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添造厘钞”[5]。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5]。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遂改造至元钞”[5]。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改造至大银钞”[5],待仁宗即位,下诏罢废。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重印中统钞,“至元宝钞,通行如故”[6]。此阶段发行的纸钞是金银复本位制(中统交钞除外),为保证顺利通行,元廷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管理措施包括规定纸钞为法币且无限法偿、严格控制发钞量并保有充足的钞本准备金、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颁行管理条例、积极防伪控制物价稳定币值。

元钞由于信誉保值,不仅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极大便利,还流往海外在异域畅行,逐渐成为共享资源,在国际贸易中承担起“世界货币”的职能。据《元史》载,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遣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图求奇宝”[7]。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高丽忠烈王派人前往益都府,以麻布一万四千匹兑换纸钞,请求通商。一些国家或地区,元钞与当地货币兑换形成汇率,受到贸易双方青睐。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述,交趾“民间以六十七钱折中统钞一两。官用止七十为率”[8]。此外,诸如乌爹、罗斛等当地货币都与元钞有固定汇率。

2.铜钱。元代规定纸钞为主币,为平准钞法曾多次下令废止铜钱,又因铜原料受限、铸造成本高、易磨损不便携带等因素,导致铜钱在市面上流通较少。但铜钱流通历史悠久彻底摒弃实属困难,所以元廷还是保存了铜钱作为辅币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币,朝廷官铸,可以流通,包括年号钱、纪年钱、纪值钱、权钞钱等。另一种是厌胜钱,有官铸亦有私造,用于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不能流通,包括供养钱、庙宇钱、生肖钱、花钱等。前者使用普及,铸造相对较多,后者用途单一,受众范围较窄。上述两类铜钱,元代每位统治者当政时期都发行过,在此不加赘述。[9]特殊的铸币发行在《元史》中有三次记录,都服务于革新钞法:第一次是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卢世荣主持理财改革时奏请“括铜铸至元钱(至元通宝),及制绫券,与钞参行”[10];第二次是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变革钞法时,铸铜钱二等,“其钱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一十文”[5];第三次是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当时物重钞轻,钞法虚弊,朝廷下令“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6]。

元代冶炼技术先进,制造的铜钱精美,深得外国人喜欢。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日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许之”[11]。十九年(1282年),“以钞易铜钱,令市舶司以钱易海外金珠货物”[12]。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有日本商船本意投往庆元购买铜钱、药材、香货等物,却遭风劫在平阳州停泊。[13]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日本将军足利直义派了两条船来中国贸易,规定不管赚钱与否,回去一定要缴铜钱五千贯,以建造天龙寺。以后每年派遣天龙寺船,往来中国”[9]。元朝的周边国家或地区,商业活动中同样使用铜钱,如交趾、爪哇等,应该也是通过海外贸易流出去的。

3.金银。金银身为贵金属在流通领域一直受到人们追捧,早在汗国时期,金银与纸钞参行,建元后朝廷将金银集中转做钞本,与纸钞相权,并且多次下令禁止于民间通行(此处仅指货币,不包含社会生活等其他用途),为防止私下交易专门颁行钞法整治条画对非法行为做出相应的惩处细则。元朝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规定可持钞自由兑换金银。中统钞发行时,互兑价例是:“课银每定:入库价钞一百二两五钱,出库价钞一百三两。白银每两:入库价钞一两九钱五分,出库价钞二两。花银每两:入库价钞二两,出库价钞二两五分。赤金每两:入库价钞一十四两八钱,出库价钞一十五两”[14],差价即手续费;至元宝钞发行时,互兑价例是:“每花银一两,入库官价至元宝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白银各依上买卖。课银一定,官价宝钞二定,发卖宝钞一百二贯五百文,赤金每两价钞二十贯,出库二十贯五百文”[14];至大银钞发行时,“每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5]。金银互兑价例通常是一比十,产金区略低些,有一比八、一比六、一比五等不同比价。

元朝的海外贸易中金银使用频繁,舶商用金银在海外博易物货,外商带金银来元朝兑换纸钞以通贸易。世祖至元十年(1273),“诏遣札术呵押失寒、崔杓持金十万,命诸王阿不合市药狮子国”[15];至元十四年(1277年),日本商人携带黄金来元朝博易铜钱;舶商在龙涎屿“货用金银之属博之”[16],明家罗“舶人兴贩,往往金银与之贸易”[17],像这般“贸易之货”使用金银的国家或地区很多,诸如占城、宾童龙、真腊、文老古、苏禄、古里地闷、高郎步等等,许多商业活动都乐于收受金银。需要作出说明的是,随着金银由海外大量涌进国内,元代的金银流入量超过输出量,贸易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二、市舶则法中关于货币的禁运规定

元代对于海外贸易中货币的禁限原则是不禁纸钞进出口,唯禁贵金属出口,以及子进口。朝廷制定这样的禁限原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其一,纸钞是元廷发行的法定货币,外商可持钞在国内买卖,舶商在海外贸易亦能使用,它在商品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与金属货币无异;其二,贵金属金、银、铜国内产量有限,但用途广泛,常常用于朝廷赏罚、赋税征收、军国务资、工匠安置、贮藏、钞本、皇室贵族购买海外珍宝特产等等,本就供不应求,更加杜绝外流;其三,市面流通的子总价值一旦超多商品总额势必引发通货膨胀,导致钞法混乱,朝廷多次下令严禁私进入云南。

为贯彻执行禁限原则,元廷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制定实行了《市舶则法二十三条》(以下简称“至元法”)[20],后于延祐元年(1314年)重新修订施行了“市舶则法二十二条”(无定称,以下简称“延祐法”)[21],对货币进出口与非违行为做出了详细规定:(1)至元法第七条“如将带金银违禁等物下海,并将奸细歹人回舶,并元委保人及同结甲人一体坐罪”,延佑法第七条改为“如将带金银违禁等物下海,或将奸细歹人回舶,并元委保人及同结甲人一体坐罪”;(2)至元法第十四条“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并不许下海私贩诸番物。如到番国,不复前来,亦于元赉去公验空纸内明白开除,附写缘故。若有一切违犯,止坐舶商船主”。延佑法拆分成第一条和第十九条,第一条改为“金、银、铜钱、铁货、男子妇女人口、丝绵、段疋、销金、绫罗、米粮、军器,并不许下海私贩诸番。违者,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决壹伯柒下,船物俱行没官。若有人首告得实,于没官物内壹半充赏。重者,从重论。发船之际,仰本道廉访司严加体察”。第十九条为“如到番国不复回程,却于元赉公验空纸内开除,附写缘故。若有一切违犯,并依前罪,止坐舶商、船主”;(3)至元法第十九条“如番人回还本国,亦于所坐番船公验内附写将去物货,不致将带违禁之物”。延佑法第十九条改为“番人回还本国,亦于所在番船公验内附写将去物货,不许夹带违法之物”;(4)至元法第二十一条“舶商下海开船之际,合令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如无夹带,即时开洋,仍取检视官结罪文状。如将来有人告发,或因事发露,但有违禁之物,及因而非理搔扰舶商、取受作弊者,检视官并行断罪。肃政廉访司临时体察”;延佑法第二十条改为“舶商下海开船之日,仰市舶司轮差正官壹员,亲行检视各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如无夹带,即时放令开洋,仍取本司检视官重甘罢职结罪文状。如将来有人告发,或因事发露,但有违禁之物,决杖捌拾柒下,解见任,降贰等。受财容纵者,以枉法论。却不得因而非理搔扰舶商。本道肃政廉访司严加体察”。

延佑法重申了至元法关于货币的禁限条款,并将违禁品提前到第一条加以强调,结合两部则法的相关条款综合分析(以下参照至元法试做论列,延祐法与其差异之处另做说明):(1)舶商泛海经商,必须请领总司衙门签发的公验(大船专用)和公凭(柴水小船专用),回港时上交市舶司用作征税标准。公验后附八张空白纸,泉府司用讫印信,交付纲首,内容填写货物清单及随船人员,如有填抄不尽或弄虚作假,许人首告,事发见官,按漏舶处理,船货没官,三分一奖励举报人,延佑法改为一半货物充赏举报人;(2)舶船开船之前,市舶机构指派官员亲自上船核实验凭所录舶货,查看有无违禁品,检视官不得无理刁难舶商。若无夹带,即可放行。如走私事发或将来有人告发,检视官一起断罪,肃政廉访司负责监督。延佑法进而规定,检视官决杖八十七下,解见任,降贰等,有收受财物纵容者,以枉法罪论处;(3)舶商不得携带违禁品出海,倘若不回国须在验凭内写清缘由。如将违禁品与奸细歹人带回,委保人及同结甲人一体坐罪。外商回国贩回的货物同样需要在验凭中写明,不准夹带违禁品,若有一切非法行为,舶商、船主连坐。延佑法改为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决杖一百七下,船货充官,如果有人告发,许船货的一半充赏举报人。开船之前,本道廉访司负责监督;(4)各处市舶司派遣廉能官迎海对回帆舶船封堵坐押,责令舶船返回原请发船市舶司,清空船只,舶货入库,搜检随船人员后才令其上岸。行省、行泉府司、市舶司选派检抽官员每年定期在船舶回港时到到抽解处所,等待舶船带来,照例封堵,依次检查,不准走露消息。监抽官不得逾期,非理刁难舶商。

三、对元代和通商国家的影响

元代货币在海外贸易中流通,纸钞主要影响通商国家,相较铜钱影响国内经济。

元代纸钞是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通行范围不仅限于国内,还走出国门享誉海外,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极为深远,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史载,中统钞流通初期,币值稳定,钞本充盈,具有良好的信誉,朝臣胡祗遹说:“中统建元,钞法初立,公私贵贱爱之如重宝,行之如流水”[22]。意大利人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时见到国人使用纸钞,“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盖拒用者罪至死也。兹敢为君等言者,各人皆乐用此币,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赏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23]。误以为是“大汗专有方士之点金术”。类似见闻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撰写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也有提到。外商贩来货物直接与皇室官府交易,付给纸钞,外商再用纸钞购买所需商品转贩回国。纸钞俨然成为了元朝对外交往的“名片”,一些国家甚至效仿元朝发行自己的纸钞。波斯乞合都时代、印度的杜格拉克朝、日本的足利将军时期、高丽等国竞相模仿,尤其在波斯,纸钞的样式完全仿照元钞的款式,如在钞面印上汉字“钞”,设立了钞库。元钞成为“信用货币”,与各国货币挂钩形成汇率,在贸易交往中担负起“世界货币”的职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撰有《星槎胜览》一书,里面涉及“(暹罗国)以海贝八代钱,每一万个准中统钞二十贯”[24],此时明朝已经建国,可见元钞是当时国际商业往来中通用时间较久的货币。

“以损中国无用之赀,易远方难制之物”[25]始终是元代坚持奉行的通商原则。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宣布:“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26]统治者积极鼓励开展海外贸易,客观上加速了货币流通。日本多次来元朝求购铜钱,为显示大国地位,尽管是违禁品,依然应允。显然,这是元廷为招徕日本商人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宋代铜钱外泄引发“钱荒”,元代以此为戒,禁止铜钱出口。即使朝廷屡下禁令,但铜钱外流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许多违禁品照样下海,防不胜防。特别是海外对铜钱的需求,诱使走私贸易产生,在沿海地区舶商们窖藏铜钱,少则十几斤,多则几百斤,据考古发现光广东顺德县荔村出土的一批,就达六千多斤。大量铜钱流往海外,屡禁不止,元末纸币不断贬值,原因很多,铜钱外流是其中之一。

猜你喜欢

纸钞铜钱金银
你知道古代圣旨和纸钞是怎样防伪的吗
燃情岁月金银潭
铜钱草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铜钱草上的小洞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铜钱草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
明代纸钞拍出276万元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