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建构:新时代雷锋精神再认识

2018-04-11高志利

关键词:雷锋精神

高志利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全国人民饱含热情,谱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篇章,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与英雄精神,雷锋精神便是其中之一。雷锋精神激励着那个年代及后来的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如何重新认识雷锋精神价值,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 雷锋精神解构之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与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外来社会思潮涌入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巨大冲击,有些人鼓吹的“历史虚无主义”便是其中之一。“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个案夸大方式否定某一段历史,产生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效果,从而影响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别有用心者从质疑雷锋个人事迹入手,解构雷锋精神。

首先,2007年的南京“彭宇案”极大冲击了人们对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坚守,雷锋精神在现象领域被解构。案件在审判之初,由于信息传递的不透明性、多重因素的误读和误传,导致该事件引发社会道德集体滑坡,成为“标志性事件”。之后,各地均报道出现老人摔倒无人上前搀扶等事件。2011年,广东佛山出现2岁女童遭两车相继碾压,18名路人经过却视而不见、漠然离去的“小悦悦事件”。有人认为,社会公德的底线遭受挑战,公民道德出现危机,这均是彭宇案产生的负面效应,人们不再敢学雷锋、做好事,良知趋于麻木,见死不救似乎成为常态。网上逐渐开始流传学习雷锋的各种版本的灰色诙谐故事。例如,雷锋在南京扶起一位被撞倒的老人,然后被判罚款4万元,理由是:如果不是雷锋撞倒的老人,他为什么要扶起他呢?所以雷锋撞倒了这位老人,理应赔偿。甚至有人用来自现实生活的案例杜撰雷锋故事:雷锋在长沙市开车追赶歹徒,致歹徒一死一伤,长沙市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雷锋3年6个月有期徒刑,并判赔偿歹徒6万3 000元。这些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虚构故事,在嬉笑怒骂之间便形成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杀伤力,解构道德良知的真实性,在现实层面所展现出来的便是道德伦理坍塌,世俗社会对善良和真实美持一种恶意与诽谤。在现实社会,对雷锋精神的嘲弄性解构,逐步瓦解着社会真实存在着的道德与良知,致使雷锋精神似乎没有了存在的社会土壤,谁学雷锋,谁就会被怀疑、被质疑、被认为别有用心。2017年全国上映的电影《芳华》,在某种程度上又再一次加深了观众们这样的印象:学习雷锋,没有好下场。电影所传输的价值观,表层次上显现出来的是对一个时代的鞭挞,在那个时代对美的追求不可得的人文的感伤情怀;但是,深层次上却显现现实社会对社会伦理道德丧失的彷徨与迷茫,世俗对真善美的驳斥否定,人们对雷锋精神的怀疑嘲弄。世俗层面上人们领略到对雷锋精神的再次奚落(男主人公刘峰的昵称是“雷又锋”,这“又一个雷锋似的”男主人公,其最终结局却是悲惨的:战斗英雄,损失一条胳膊,挣扎于社会底层。由此发现,正义未能得到彰显,真善美之事物凋零于世俗丑恶现象之中。电影虽然在情景表现上似乎是唯美的,但是采纳的现实结果无情而冷酷,否定真善美,在本质上未能实现正向、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人性和正义未能开展发人深省的启迪式探讨,却跌入了一种悲观阴郁、自哀自怜的情调陷阱内,加重了迷茫、空虚的文艺氛围。因此,无论电影《芳华》中所展示的艺术事件是否来源于真实并超越真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在现象层面构成对雷锋精神的再一次文化消费,也再一次解构了雷锋精神。

其次,质疑雷锋个人形象,解构英雄价值。有人质疑:雷锋既然做好事不留名,那么他为什么要写日记?也有人问:雷锋同志做好事的时候,难道会有宣传记者跟着他拍照吗?如果没有,那么那些做好事的照片从哪里来的?在沈阳军区展示的一组雷锋照片中,人们还惊讶地发现,20世纪50~60年代的雷锋居然还有皮夹克、穿过料子裤、戴过英纳格表。雷锋的生活不应该是朴素的吗?于是,社会上有一些人,利用照片攻击雷锋,说雷锋也会摆拍、也会追求享受[注]见东南大学王永忠的超星视频讲座“利他心理的宗教哲学分析”。。他们却不知道,俭朴的雷锋虽然曾拥有并穿过皮夹克、料子裤,戴过英纳格表,但这些终究只是他生活的点缀,并不是一贯的生活方式。可贵的是,那次冲动的消费也让雷锋自责和自省了很长时间,他为买了这么奢侈的东西而感到不安。后来雷锋入伍,在排演节目《老刘的故事》的时候,有人提议去市文工团借衣服,雷锋便从皮箱里翻出了皮夹克和当时买的裤子等交给了导演。演出以后,雷锋再也没动过这些衣物。事实上,深入了解雷锋的生平,就会发现雷锋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自我反省精神、勇于自我反思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通过攻击雷锋本人瓦解雷锋形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雷锋及雷锋精神,真正地理解和认同雷锋。

最后,在舆论话语权领域解构雷锋精神。当前社会,在文化观范畴体系内,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流弊所及,往往通过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方式来解释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历史及其成就。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更加重视开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工作,而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则明显滞后。如果我们不主动掌握话语权,就会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妄图篡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扭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果的叙述轨迹和叙述体系,最终会导致巨大的社会危害,甚至可能产生集体性失语,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颠覆。习近平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1]如果不强化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中国道路话语权叙述体系,那么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也就不可避免,后果将不堪设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参与者中甚至不乏高校教师。例如在超星名师讲坛中,有一个“利他心理的宗教哲学分析”讲座,其中讲座者首先对雷锋日记和雷锋照片提出质疑,他接着指出在某些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树立过类似雷锋的典型,而这些原东欧道德楷模要么是为了集权统治的需要而被杜撰出来的人物,要么该道德楷模的绝大部分事例是杜撰的。该讲座者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经调查实践,片面地采纳接受西方国家话语体系,公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雷锋的利他行为表示怀疑,甚至对雷锋精神开展暗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个人在解构中华民族道德榜样和雷锋精神上不惜卖力演出,其世界观、价值观、大局观、政治观均出现严重偏差。理论课堂话语体系内有类似学者“不遗余力”地解构雷锋精神;在社会文化观范畴内,也不乏从社会言语体系角度对学习雷锋进行调侃的俚语、俗语,例如“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以及对雷锋日记的粗俗恶搞等,表现出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社会上学雷锋活动走向形式化、表演化,并未深入到人们心中,学习流于形式、流于作秀。学习雷锋活动是否能够深刻化、常态化、入脑入心,取决于雷锋精神是否能够真正内化到人们心中。对英雄的尊重,就是对民族精神的维护,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赞成和尊重。

解构雷锋及雷锋精神,突出了这样一个道德困境:谁学雷锋做好人谁就没好下场。在现象领域出现的对学习雷锋现实案例的误读误判,以及社会对雷锋个人光辉形象的质疑,在文化观领域出现的对历史承继的漠然,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的无厘头解构,对雷锋精神的消极否定,对学习雷锋的形式与仪式化的讥讽与不耐烦,实质上是对英雄不尊重,是对西方价值体系盲目崇拜,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否定的自卑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而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3]。价值观决定了事件“好与坏”的标准,也解决了“为什么做”的问题,个人的价值观解决的是个人人生方向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价值观,则起到决定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方向道路到底是什么,何去何从的大局抉择问题。欲瓦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便是瓦解其文化价值观,瓦解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支柱,令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浸润于良莠不分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念、诸多纷杂社会思潮中,令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丧失区分好与坏的个人标准,由此个人价值观也变得模糊不清,走向瓦解、崩塌,甚至走向反面。

矛盾无处不在,有矛盾之处必有斗争,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从不会停息。这场伟大斗争,势必出现在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综合运动过程中。执政党有必要采取措施占领舆论阵地,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征

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学习雷锋精神高度重视。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自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次日,周恩来在《解放军报》上亲自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1963年3月,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1977年3月3日,叶剑英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1983年,党和政府号召向雷锋学习的口号是“当改革的开拓者,做80年代的新雷锋”。1990年2月,杨尚昆题词:“全国人民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1990年,江泽民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他同时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1993年,胡锦涛也指出:“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5]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6]

雷锋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民族精神之凝聚。雷锋的一生鲜明地体现出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等大爱精神,在道德实践历程中也忠诚地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历届党中央领导人的话语中,雷锋精神具体还表现出助人为乐、爱国精神、克己奉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勤俭节约、热爱学习、勇于钻研、创新创造、友爱感恩、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办发〔2012〕7号),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三热爱”与“四种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三热爱”表现出雷锋精神蕴含的坚定政治立场,“四种精神”则体现其具体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雷锋精神的再认识、再建构,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推动和促进雷锋精神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由此,我们要再度深刻理解、诠释与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的新时代特征。

首先,雷锋精神核心内涵中的“三热爱“表明雷锋具有明确的政治是非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习近平希望青年具有明确的、辩证性战略思维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有坚定的原则和立场。学习雷锋精神中“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原则立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始,走过2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经历改革开放时期,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在新时代新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一个这样好的开头,就更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好机会,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合理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要始终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中的“三热爱”,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坚定的,成就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同时,我们要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人民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学习雷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本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要学习雷锋对祖国的热爱,“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7]10,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

其次,雷锋同志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他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省思,促进自身理论素质提升和思想升华,具有鲜明的政治是非观。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八种本领”,并将增强学习本领放在第一位。应学习雷锋同志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锻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以形成坚定的政治态度、鲜明的道德是非观、广阔的思想全局观,以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特征。

再次,要深入理解与学习雷锋精神中言行一致、踏实肯干、知行合一的实践实干性特征。雷锋同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要积极肯干,做到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计地干,事事拣重担子挑,顺利时干得欢,受挫折时也要干得欢,扎扎实实地干,一定要把事情办好。”[7]33雷锋同志始终能够把崇高的理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上,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扎实的成绩。在他平凡的人生中,通过实践实干,彰显其伟大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9]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就要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干的态度,干实事,不敷衍马虎,做到知行合一,踏实肯干,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最后,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四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蕴含着时代的先进性、广泛性和发展性特征。雷锋精神不仅体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理想,而且在价值现实意义上,体现了先进性、广泛性和发展性的相互结合。正是这种先进性、广泛性和发展性特征,使得雷锋精神的影响和意义大大超过雷锋个人所处的时代,为一代代人民所流传、所铭记、所景仰。在当今中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这一片社会土壤之中,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科学信仰的广泛传播,是雷锋精神至今得以在中国充分宣传、发展、发扬的历史与现实根基,也为雷锋精神的继续发扬和拓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指出:“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0]奉献意识、敬业精神跃然其中。

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向先进学习……破除迷信,发扬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向科学堡垒进攻。”[7]7新时代党中央和政府也尤其高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1]1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11]123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实质就是弘扬“四种精神”。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对雷锋以及雷锋精神的重新认识、诠释与研读,不仅是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对社会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三、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建构

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不懈斗争,在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可敬可畏的“中国精神”,例如:不惧艰难、无坚不摧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大庆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在诸多“中国精神”中,也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义语的——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脉络下,有必要对雷锋精神进行新的建构。

首先,对雷锋个人形象以及雷锋价值观念进行建构。解构雷锋这一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引发了对雷锋个人和雷锋精神的再认识。通过对雷锋日记的重新梳理和对雷锋照片的再次审视,人们发现雷锋自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活的生命力的普通人,有着七情六欲,也有着他自己的思想动荡和困惑。英雄出自凡人。但是,在对雷锋的再认识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必定有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在雷锋日记中,我们看到雷锋通过对自身、身边人以及周围事物的省察与观察,启发自己不断地去思考问题,找到心中的答案。例如,当旁人抱怨没有时间学习的时候,雷锋通过日记来对此进行剖析。他指出,时间总是有的,关键看你自己会不会充分利用,能不能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可供学习的时间,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等等。雷锋在日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我道德修养提升的自觉性,也符合儒家思想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精神。一个肯反省的人,开展自我动机与行为的审视与反思,用以克服自身缺陷,来进一步达到自我趋于完善的这一高标准高要求,才有超越自我、得到升华的可能。只有自省,才能了解自我,也才能借此对自身开展正确评价和客观判断。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开展与自我的对话,正是对自身的内省省察,是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及不足,也是对其自身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掘与认识。自省者持续地开展自我省思、自我省察,使得个性趋于完善,摆脱低级趣味,克服病态畸形,净化自身心灵,主动促进自身意识升华,从而成就了自我的伟大。这也正是为什么说雷锋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根本原因。通过近距离地了解英雄,更深入地认识英雄,人们会发现走下神坛的英雄,他依然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榜样,是社会的楷模、民族的脊梁,并且将更具有亲和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毋庸置疑,在我国,雷锋精神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人们对雷锋遗物、书信、日记的瞻仰,遍地可见的雷锋纪念馆、雷锋公园、雷锋塑像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雷锋的怀念、纪念和敬仰。雷锋精神不能也没有被遗忘。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虽然常常被质疑为是形式化、仪式化地走过场,但这一仪式化的过程依然存在。又有谁能决然地认为仪式化的过程就不重要呢?西方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仪式就是确立社会道德秩序的人人遵守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一个人在那些神圣的对象面前应该如何表现自己。他认为所确认的和使自己的需要能被感知到的“社会”,不是某种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实体,而是体现在此时此地社会的需求中。[12]马克思主义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3]。英雄雷锋来自普通人群体,他并非虚拟或者神话人物,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个体,他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触摸、可学习的,一年一度向雷锋学习的活动,推动着学习雷锋活动的仪式化、日常化、庄重化,也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更贴近和了解雷锋精神,领会到它的教育意义。雷锋精神以雷锋名字命名,它是雷锋同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浓缩与升华,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践行动的直接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相统一、相契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看待并深入解读产生雷锋精神的这一片社会历史土壤。

其次,要对形成雷锋精神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开展溯源性建构。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老子曰:“智慧出,有大伪。”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崇尚的往往不是理性至上,而是美德,是道德完善。也正如孔子云:“巧言令色,鲜矣仁。”推崇孔子不是因为他聪明绝顶,而恰是因为他提出仁爱之说、克己复礼的忠恕之道,提出了人们一致赞同的道德理想。孟子被称为“亚圣”,不是因为他有雄辩的才华,而是因为他提出仁义礼智、民贵君轻等道德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千载留名的往往是有美德的人,而非有智慧的智者。道德,尤其是美德,向来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所谓“一德立而百善从”,对美德颂扬的力量是巨大的,会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持续加强自身道德素养,不断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完善。雷锋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于新中国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同义词。雷锋精神中,不仅有“爱岗敬业”“克己奉公”“忠于职守”“舍生取义”等对自我道德修养提升的自省、自律内涵,而且还充盈着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孔子认为,所谓“仁”就是“爱人”“推己及人”“泛爱众”。“仁”的核心在于有“爱”。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他说“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仁者爱人,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热爱之情,贯穿雷锋一生。雷锋精神中有一种内在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它的母体和根源所在。

最后,雷锋精神不仅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受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雷锋的童年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亲人纷纷遭遇不幸:父亲被国民党逃兵毒打,又在反抗日寇的时候被打,导致没钱医治而死;哥哥在工厂当童工的时候,头不慎被撞,无钱医治而死;三岁的弟弟被活活饿死;雷锋的母亲不仅受辱,而且无处容身,走投无路,最后悬梁自尽。在这种人吃人的万恶旧社会中,雷锋不幸地成为孤儿,非常艰难地活着。新中国成立后,他获得了新生,不仅政府给他分了田地,而且他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和人民的关爱和尊重。雷锋在196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党像慈母一样,哺育着我长大成人。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幸福,是党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党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是党给我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是党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是党给了我的一切。今天,我当了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得到了自由和幸福,内心是何等地感激党和毛主席啊!”[14]85雷锋把党比作母亲,是党和人民给了他新的生命,他知恩图报,感恩念恩,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之一。为此,他愿意“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雷锋同志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党要求青年到农村去锻炼,他主动放弃了保送读书的名额,下乡到农村再改造;党要求青年要多学习技术知识,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作贡献,他主动学习开拖拉机,通过自学掌握了拖拉机驾驶技术。雷锋还深感自身水平有限,因此主动学习毛泽东文选,在看完《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后,他的思想境界升华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14]59他不仅限于口头语言,而是从实际行动上着手,雷锋同志一生都在持续不断地做好事,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基础土壤,那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雷锋思想的引航明灯,是雷锋精神成熟和完善的核心动力源泉。自此,雷锋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其终身奋斗的理想目标,“坚决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14]85。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打牢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雷锋精神继续积极发展的现实保障。雷锋,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创造出巨大的精神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彰显了党和国家使用法律制度来保护英烈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坚定决心与信念,严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或精神,严令禁止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否则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15]雷锋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举国皆知、对社会伦理道德导向具有重大影响的英烈之一。如何爱护雷锋同志的形象声誉,更深入持久地学习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建设,走进城乡社区、广大家庭和人们的视野,进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人人学雷锋、时时学雷锋的生活情景和良好社会氛围,值得深入探索和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雷锋章在3月闪耀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请叫我雷锋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