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探索

2018-04-11马明飞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仿真技术理论课政治

梁 军,马明飞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效性的提升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和学校历来探索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攻坚战。让学生真正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应运而生: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模拟现实世界(甚至是不存在的)的事物和环境,生成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真实”环境,人投入到这种环境中,借助必要的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操作,达到如同“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这一集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众多技术优势于一身的现代科技因符合教育理念、学生成长规律而逐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无论互动性还是真实性都不强,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教学向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高度仿真、人机交互的模拟体验中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性

(一)具有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其教学活动不能仅拘泥于理论教学本身,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归根结底是要教育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现实人的社会关系都只能安放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现实人能动的实践同样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变,体现了现实人的超越性和发展性。因此,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学生在虚拟“真实”的社会关系中自主沉浸和实践,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或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使命感、存在感和认同感,使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来说由“客观施加”转向“主观认同”。

2.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是教师为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多为满堂灌输,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虽能在学期内系统讲授课程,但学生被迫作为听众接收不入脑、不入心的理论被动灌输,很少会有机会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师生教与学的传统逻辑,要求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引导者”〔4-5〕。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和教师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学生在设定好的虚拟环境中主动思考、建构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从而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具有天然结合性

虚拟仿真技术沉浸性、交互性、逼真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结合性,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环境等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

1.沉浸性: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实践兴趣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对课本书籍的讲授,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便是文字阅读和聆听教师授课。这种主要通过学生视觉和听觉协同工作来完成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受教育者疲劳,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性特点则深刻改变了这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开启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多种感觉协同工作模式,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通道,不断增加学生的体验、经验,不断增强学生大脑的兴奋度,使得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同时多感官的刺激也使原本晦涩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更加直观、具象和生动。

2.交互性: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宫殿中的另一处著名景点是大画廊,苏格兰历代国王的画像就悬挂于此。不过,这些画像并非以国王为模特绘制,而是出自17世纪一位丹麦画家之手,画中的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是为了向世人讲述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吧!可惜的是,这里禁止拍照,小读者只能亲自前往一饱眼福喽。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一人承担着课堂组织者、知识传授者、学习监督者和效果评价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仅仅作为知识的学习者,这种教学课堂虽然在效率上存在一定优势,但这种角色定位却存在诸多弊端,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虚拟仿真技术的交互性则彻底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角色定位,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双主体:虚拟仿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同一虚拟情景中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并且教师在学生遇到虚拟情景问题想退缩时及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出应有的坚韧意志。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教师成为经验的传授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知识信息的提供者和咨询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

3.逼真性:教学时空自由化,教学过程情景化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多为大班式灌输课堂,来自不同专业的一百多名学生集中在一个大班内,教师多为运用传统单一口头授课法进行授课。教学环境受到教室空间、多媒体设备等硬件环境和教学内容、教授方式、教师水平等软件环境的制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虚拟仿真技术的逼真性则创设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开放教学资源,跨越教室空间、多媒体设备等硬件环境,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只要学生获得相应的设备和软件,即可投入逼真的虚拟教学环境之中。这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组织难、费用高、安全性低的实践教学难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验,这样就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率和实效。虚拟仿真技术的逼真性亦是通过创设微观的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虽身在学校却能体会身处情境之中的临场感,这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有的逼真教学环境转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更多的热情。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的目标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创设一个虚拟“真实”环境去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将课堂仅仅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地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里,总是存在部分学生旷课或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面对生活或工作的挫折而无法解决其中的矛盾而自怜自艾。教师一般都会归因于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无用,不去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所以不能使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然而教师们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教授和学生知识的应用行为之间是存在巨大鸿沟的,学生不仅要聆听课程,更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学习兴趣,还需要有适当及时的理论实践。

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目的和方法相一致,在知识和应用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知识通过由内而外的转化。在此教学理念下,教学设计原则须避免为虚拟而虚拟、脱离生活实际、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方法相一致。基于这种理念,结合当前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初步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可设计成下面的三种模式。

(一)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观察性学习

桌面式虚拟仿真软件是将个人计算机屏幕作为学生观察虚拟课堂的一个窗口,根据教学大纲,通过嵌入视频、动画、音乐、声音、立体图形等素材,创设特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维立体空间的虚拟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察性学习,实现与课程知识的交互。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制作雇佣工人、资本家等相关动画人物在“真实”的场景中模拟剩余价值产生的全过程,将这一过程呈现在计算机立体交互窗口中,让学生体验式观察:从工厂中的商品生产到市场中的商品交换、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资本主义再生产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极具画面感的模拟情景中深刻理解剩余价值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根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在设计虚拟仿真课程时,将无人操作智能工厂等现代资本主义表现形式也通过动画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学生体验虚拟世界的同时,能够理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句真理而非谬误。

(二)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操作性学习

独立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头盔式显示器、洞穴式立体显示灯设备,形成一个新的、虚拟、完全沉浸体验感觉的空间,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封闭起来,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真实”世界中,同时利用各种自然的交互设备使学生完全投入并沉浸其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道德案例,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人公视角的虚拟“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虚拟“真实”的周围人物和环境,无论主人公在虚拟情景中做出什么选择或行为,都会违反一些行为准则,在这个虚拟“真实”的事件中,让学生自己做出处理方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过后再在班级内讨论自己做出决定的原因和理由,让学生沉浸式参与到“真实”事件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三)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社会性学习

“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将地理分布不同的多个学生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让多个学生同时加入到一个虚拟课堂中,彼此之间相互交互,共同体验虚拟课堂效果。”〔6〕这种模式就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分布式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交互。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设置经典的历史场景:在不同地点但互通互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中,使用多种多媒体技术按照历史资料进行情景“真实”再现,多位学生一同“参与”中共一大、遵义会议的召开,一同“经历”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的艰难,一同临场“感受”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十月革命胜利的喜悦,一同真实“感受”走长征路的使命感。学生们共同置身于“真实”的、可以表达的历史世界中体验、感受、思考,让学生自我价值澄清,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三、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和应然成效

互联网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流当中,大学生尚未稳固的价值观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面对学习生活等成长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客观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迫切的需要。“如何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处的真实困惑和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使学生有获得感,这些是促使我们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7〕

北京理工大学的研发团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开发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软件课程“重走长征路”。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仿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将围追堵截、生离死别、路途艰辛再次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难能可贵之处,并能够主动展现自己作为“红军战士”的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行为品质。这套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课程作为探索作品,赢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界广泛好评。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应用的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虚拟仿真课程中来,知入心、行落地、知行统一的应然成效将会逐渐转化为实然。

(一)知入心:构建了积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由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关注面和时间量等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活力的基本指标。”〔8〕基于虚拟仿真交互体验学习的教师、学生、虚拟教学环境三者间互动,构成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生态系统活力的重要学习模式,不仅能够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课堂吸引力,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随着学生交互实践体验的深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学生心里。

(二)行落地:拓展了受限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从技术上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情感认同,再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尺度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之前,通常是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出于教育经费、学生安全、活动时间、组织准备等方面难度的考量,且特定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体验也面临着时空的限制,社会实践都趋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后,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参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践中体验社会、关注生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有效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三)知行统一:完善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生成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便是以塑造人们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为己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价值观的教育视角是自上而下进行,忽略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觉、自愿、主动地在社会关系实践中实现知行统一才是正确价值观生成的必备条件。“不仅仅要将受教育者投放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更需要使受教育者能够融入其中,与其他人进行交互,从而培养其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感、认同感和使命感。”〔9〕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教学立足学生的角度,以提高课堂吸引力为基石,以科技为引导,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主动去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主动去与他人和环境交互,在虚拟环境中通过实践来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情感的双认同,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由内而外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

四、总结与展望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有序有效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应用及管理。随着国家对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推进,教育行业对虚拟仿真技术的认识水平和研究程度不断提高,虚拟仿真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的探索研究趋势。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用好虚拟仿真技术,不但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二者深度融合,还需要研究与之配套的教学理念。“虚拟现实教学应用中,最大的挑战是‘虚拟世界’中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导致虚拟现实技术的巨大潜力无法发挥。”〔10〕“虚拟现实学习环境所突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传统教学课堂所倚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间如何进行衔接,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11〕正因如此,在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参与者与体验者的双主体性要在虚拟仿真教学中实现平等均衡发展。其次,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创新教学呈现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课程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时代感,提升课程质量和水平,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仿真技术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情景构建
“政治不纯”
基于仿真技术的信号平面布置验证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AMESim仿真技术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