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交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8-12-11刘安乐明庆忠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助交通论文

王 成,刘安乐,杨 琦,明庆忠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99;2.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3.云南财经大学,昆明 650221)

交通不仅是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推动着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可达性)衡量着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并在旅游六要素中属于先决条件,决定着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1〕。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交规划发〔2017〕24号)〔2〕。然而,旅游交通研究明显滞后于旅游交通实践。在此背景下,旅游交通研究领域势必成为学术界重点探索的焦点、热点。回顾国内文献可知,王凌云〔3〕在《南开经济研究》发表了《试论旅游交通的几个问题》一文,开启了国内研究旅游交通的先河。旅游交通既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交通运输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柯等〔4〕从旅游交通综合理论研究、旅游交通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旅游与交通关联研究、旅游交通信息化与旅游交通地图研究、旅游交通管理研究等五个方向对国内旅游交通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卢松〔5〕对国内外旅游交通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董亚娟〔6〕对国外近30年旅游交通研究进行了述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国外学术界对旅游交通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同时,近年来鲜见跨度30年的国内旅游交通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对国内31年来旅游交通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对旅游交通领域的后续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截止时间设定为2017年。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设定来源类别为SCI、EI、CSSCI(含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篇名“旅游交通、旅游与交通、交通与旅游”检索出200篇论文,经分析,剔除11篇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最终筛选出189篇目标文献。在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以题名“旅游交通、旅游并含交通、交通旅游”,共检索出10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篇),经分析,剔除1篇不符合研究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最终筛选出108篇目标文献。上述两库检索出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合计297篇。我们认为,检索到的样本数据基本可以反映中国旅游交通研究的总体态势。

二、旅游交通研究状况分析

(一)研究阶段和特征

1961年,美国科学家D.Price在其名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发表了著名的普赖斯曲线,数学公式为

式(1)中F(t)为t时刻(一般以年为单位)的文献累积量;a为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e=2.718);b为时间常数,近似等于文献的持续增长率r〔7〕。即

式(2)中A为文献累积量,n为文献统计的时间范围(以年为单位)〔8〕。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式(2),计算出b=0.18。再将各参数数据(A=297,a=2,n=31)代入式(1),得出普赖斯曲线方程:F(t)=2×2.7180.18×t(方程中t的取值范围为0~30)。

通过该方程计算出各年度的文献理论量。计算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交通研究的累积文献理论值应该达到2 677篇,而实际值仅为297篇。对图1显示的旅游交通研究文献出版量分布情况进行研判,我们认为,我国的旅游交通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此基础上可将起步探索阶段进一步划分为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

图1 我国旅游交通研究文献出版量分布情况

1.萌芽阶段(1987年至2002年)

萌芽阶段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研究成果非常少,16年时间仅有35篇文献,年均2.19篇,且无硕博士学位论文;二是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91.43%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仅有3篇文献定量研究方法;三是无文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资助;此外,本阶段有6篇论文在《南开经济研究》〔3〕《地理学与国土研究》〔9〕《人文地理》〔10〕《旅游学刊》〔11-12〕和《城市规划汇刊》〔13〕等重要期刊上发表。

2.波动探索阶段(2003年至2017年)

波动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丰硕,总体趋势呈现出升降交替但整体趋于增长的态势。本阶段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论文数量增长显著,是萌芽阶段文献总量的7.49倍;二是定量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定量研究已跃升为主导,学者们已将层次分析法(AHP)、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足迹(EF)、属性层次模型(AHM)、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模糊数学等定量研究方法引入到旅游交通研究领域;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资助比例高,本阶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比例高达44.32%;四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学术界开始关注区域旅游交通规划、低碳旅游交通、旅游交通需求、旅游交通综合体、交通与旅游发展关联机制、旅游交通可达性、风景道、旅游交通安全等问题。

(二)重要期刊分布情况

论文在重要期刊(此处重要期刊是指SCI、EI、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上的分布极不均衡(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交通领域的高质量论文总量偏小、影响力还不高。统计表明,《经济地理》等载文量2篇以上的期刊26种,载文量占论文总量的63.49%;《资源科学》等载文量1篇的期刊69种,载文量占论文总量的36.51%。发表在地理类期刊上的论文85篇,占论文总量的44.97%。不仅体现了地理学核心期刊的引领作用,而且也验证了旅游交通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文献受资助情况分析

从项目级别来看,受资助文献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97篇文献中有145篇受到各级各类项目资助(见表2),其中90篇受到国家级项目资助,占受资助文献总数的62.07%;40篇受到省部级项目资助,占受资助文献总数的27.59%;15篇受到省部级以下项目资助,占受资助文献总数的10.34%。受资助文献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国家对科学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加大的一个缩影;二是旅游交通作为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加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受到高级别项目资助的倚重。从两种文献类别比较来看,核心期刊文献受资助比例显著高于硕博论文的受资助比例。究其原因,一是与核心期刊对高级别项目资助成果较为青睐有关;二是可能与部分硕博论文作者未标注资助情况有关。

表1 旅游交通文献在重要期刊上的分布情况统计

表2 旅游交通文献受项目资助情况统计

(四)研究方法分析

从表3看出,在297篇文献中,44.11%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公式测度、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足迹(EF)、模糊数学、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七类方法;35.35%是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了描述性、SWOT和旅游需求管理(TDM)三类方法;20.54%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主要使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和属性层次模型(AHM)两类方法。从研究阶段上看,旅游交通领域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已从以定性研究占主导逐渐过渡到以定量研究为主,形成定量研究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格局。从类别来看,采用定量研究成为主流;定性研究居于从属地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旅游交通研究亟待加强。

表3 旅游交通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

(五)作者所属单位分布分析

统计表明,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极为分散,但也呈现集聚效应。为避免重复统计,本研究只统计在文献上署名第一的单位,297篇文献来自于133个单位,平均产出文献2.23篇,133个单位中有高校108所。产出文献量排名前十位的单位均为高校(见表4),产出文献量占样本数的29.63%;有88名硕士博士论文作者来自排名前十位的单位(7所部属高校,3所地方院校),占总数的81.48%。进一步分析得出:有108名第一作者是来自60所高校培养的旅游交通领域的研究生,其中,18所部属高校共培养了4名博士研究生和41名硕士研究生;42所地方院校共培养了63名硕士研究生。可以看出,排名前十位的单位在旅游交通研究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跻身前十位的吉首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在地方院校中表现较为抢眼。

表4 排名前十位的单位产出文献情况统计

(六)研究案例地分布分析

《旅游地理学》〔14〕提出按照涉及的空间大小划分旅游者空间行为尺度的方法,本研究参照该方法将研究案例地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空间尺度。表5的计量结果显示:51.18%的文献选取中尺度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36.36%的文献选取大尺度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12.46%的文献选取小尺度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从大尺度空间看,71%的研究案例地为跨区域研究;从中尺度空间来看,研究案例地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但75.68%的研究案例地集中在云南、湖南、浙江、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江苏、福建等10个省域;从小尺度空间来看,66.67%的研究案例地为旅游景区。综上,我国旅游交通研究案例地分布呈现中尺度和大尺度空间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小尺度空间较为薄弱的格局。

表5 旅游交通研究案例地尺度统计

(七)研究主题分析

表6的数据显示,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的研究主要涉及交通对旅游的影响(25.25%)、旅游交通规划(23.23%)、交通与旅游关联性(16.50%)、旅游对交通的影响(11.78%)、旅游交通综合理论(9.43%)、旅游交通管理(7.41%)等领域。也有学者对旅游交通地图(4.04%)、旅游交通安全(2.36%)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对旅游的影响、旅游交通规划、交通与旅游关联性、旅游对交通的影响等方面,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鲜见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旅游交通体验、智慧旅游交通方面的研究。

表6 旅游交通研究文献的主题统计

三、研究展望

(一)加强旅游交通综合理论研究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5〕。简单来说,理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解释。为探求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必将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和学科的日渐成熟而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理论建构与发展关乎学科的命运〔16〕。旅游交通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介于旅游地理学和交通运输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领域,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旅游交通领域的学者还主要是借鉴和引用国外理论进行研究,显然旅游交通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旅游交通实践。因此,亟待加强旅游交通综合理论研究,以适应和指导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跨学科和多视角旅游交通研究

“所有的生活都是跨学科的”。在今天以流动为特征的社会中,学科边界也变得模糊,而旅游的魅力恰恰在于研究者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和研究旅游现象的可能性〔17〕。“现代旅游地理学自1970年代末期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从地理学外部看,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成为未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16〕旅游交通作为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综合性(跨领域、跨部门)特征显著,理应从哲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道路人类学)、法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管理学、区域规划以及相关学科等多维度加强跨学科和多视角研究。要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旅游交通与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影响做全面综合的深入探讨〔18-19〕。

(三)拓展旅游交通研究新领域和新空间

在巩固旅游交通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应深入开展旅游交通产品创新(重点是铁路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精品公路旅游产品打造、水上旅游产品开发、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发展、交通文化旅游产品挖掘等)、旅游交通体验、智慧旅游交通、旅游交通安全、旅游交通管理、空域拥堵治理、绿色旅游交通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此外,还应该拓展大尺度空间、小尺度空间案例地研究,加强案例地的旅游交通综合研究。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平台-丽江旅游研究中心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经费支持,特此谢忱!

猜你喜欢

资助交通论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繁忙的交通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小小交通劝导员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