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优化
2018-12-11陈文亮杜丽娟
陈文亮,杜丽娟
(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2.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在国家发展体系中处于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发展”摆在了我国五大法治理念之首,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需要塑造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要培养大学生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发挥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创新创业过程中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双创”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力抓手作为突破口,更加全面和精准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塑造与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关照
(一)已有研究成果载文解析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大学生”和“创新创业”为主题共搜索到7 956篇文章,博硕论文共计224篇,法律法规共计2 287件。如图1。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对比图
分析近年来已有研究成果:一是三类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近10年来,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各级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等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热门领域;二是已有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内容、路径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还有很大需要完善的空间,尤其是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较少,职业核心能力塑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持续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国家和各类型高校来讲都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制度保障上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塑造为内容的课程建设少之又少;四是由于更新的时间问题,2017年相关研究成果统计不完全,目前只搜索到主体学术论文658篇和主题法律法规66条。
(二)职业核心能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解读
1.职业核心能力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必须塑造的岗位核心能力之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在有效职业场域内,大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主要包含有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见图2〔1〕),它是专业能力之外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选择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和达成目标,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这种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迁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面客观塑造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图2 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图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4月21日指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中国创新发展的理念得到了世界认可,创新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于需要就业的每一个人,高校在发展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这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变革实际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由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行业精英为引导者,通过专门课程体系和创业内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价值思想的一种有效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方式,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高等教育独特教育资源为依托,实现这种“新组合”的有效过程〔2〕。职业核心能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基础之上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合作、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它是一种在专业能力之外更加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的综合素养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以塑造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过程,借助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影响,在更宽领域内、更大平台上,实施更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完善上有了很大进步,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组织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和长效机制正在形成,高校需要沿着国家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路线积极强化创业创新育人,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更大的平台。”〔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塑造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思想意识不强,主动性较弱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顶层设计和国家政策引导层面已形成了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社会行业中创新创业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之一的“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少。当前,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缺乏创新创业氛围和实际行动,大多数高校最近几年刚刚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有些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基本场所等硬件条件保障上还存在问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大学生一生的必修课;大学生自身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对于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还倾向于传统学习思维习惯,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专业学习、理论知识记忆中,没有将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自身的专业学习进行有效融通,大学生发展依然以专业学习为一个独立领域,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要么是独立领域要么没有,这种状况完全无法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内容单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需要高校精心打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科学创业课程为载体更好实施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4〕。课程是塑造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创业课程处于起步阶段,课程额的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材。已有的课程内容欠缺科学性和专业性,课程编制中理论解释性内容偏多,实操和案例性内容偏少,课程设置过程中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偏少,导致大学生虽对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理论认识达到了一定深度,但是将这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素养较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创业项目“留在纸面上”“停在竞赛中”的现象。这种现象消解固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保障,更需要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更加贴近于实战的创新创业内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需要贯彻创新创业课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高校标准,三者要有效融合和衔接。
(三)专业师资队伍不足,“实战经验”较弱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和塑造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具有扎实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和技能,同时要具有创新创业丰富实战经验和能力。”〔5〕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这样的师资队伍十分匮乏,各高校现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多数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服务的老师,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理论基础、经验结构等很多方面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上有待于及时更新和补充,做到与时俱进贴近大学生创业实际需求。现有师资队伍经验结构上有待于完善,既懂得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非常匮乏,现有创业教师中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文本教学上,真正踏入创业实战案例较少,目前在有些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与企业、行业进行有效的融合,聘请企业家、行业精英等到高校创业课中担任辅导老师,确实弥补了这方面一些不足,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需要组建一支既有创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全身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教师队伍,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塑造师资不足的现状。
(四)“理论”与“实践”切合性不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能力塑造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三不’现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大学生不想创业’‘大学生不能创业’‘大学生不会创业’等现象。”〔6〕“大学生不想创业”是相当一部分人还处在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模式下,创业意识不足,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处在初创阶段,各种创业理论、制度和课程都不完善,一部分大学生还固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观上;“大学生不能创业”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也不在少数,这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就读于名校或者热门专业没有必要去创业,不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认为创业教育和自己无关,没有将创业教育视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学生不会创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更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很多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因未受到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而无法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实效性较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塑造提升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塑造需要树立全新育人就业观念,创新创业育人观需要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历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塑造是社会转型发展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转变以往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锻造的做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需要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塑造的思想意识,高校应通过课程教学、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塑造的氛围需要行业环境、高校、大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等多方共同努力营造。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扎实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职业核心能力塑造,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创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7〕。
(二)构建“三维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三维一体”课程主要是指高校在创业课程构建过程中要从“课程目标融合”“课程内容融入”“课程形式衔接”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构建。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塑造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构建“大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专门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培养同时也需要融入到各科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首先创业课程目标上需要更新。大创业课程目标需要将创业课程国家目标、创业课程行业标准和创业课程高校标准进行有机融合,大创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完成高校创业课程目标也不能只关注创业课程行业目标,大创业课程目标需要融入行业精神要求,又需要实现学习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知识和技能。其次创业课程体系内容上需要融合。大创业课程体系内容需要“创业基础”“创业核心素养”等专门课程,同时需要将社会行业精神和行业要求等内容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校内创业教育的内容也要熟知社会行业要求和标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再次创业课程体系形式上需要多样化。大创业课程体系形式上要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结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结合。大学生创业课程学习既要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要通过实践课程锻炼,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业的实际能力,这里的实践课程应该有利于创业大学生将自己创业项目和创意得到初步的实施和检验,高校应及时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验室等创业实践平台;大创业课程体系线上资源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课,通过Mooc的形式及时将创新创业智慧、技能和精神传播给每一位创业者;大创业课程体系中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等重要,显性课程是有规划、有明确目标、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的学习规划,是创业教育主体形式,隐性课程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环境、同辈群体等没有固定计划和实施路径的教育影响,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组建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批学缘结构合理、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他们既是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创业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和拓展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体系的专职老师,同时创业指导教师还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师需要高校有规划的培养和引进,所谓的创业教师的培养是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整合,在现有师资队伍资源中遴选创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创业教育培训、进修和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所谓创业教师的引进是指高校应该从社会上行业内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成功者、企业家、行业能手、风险投资人等充实到创业师资队伍中来,组成一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技能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需要创业导师系统、规范、全面的教育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需要传授给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予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塑造和养成。
(四)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场域
高校需要构建“三三一”形式的有效创业场域,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利用“三种载体”,提升“三种状态”培育“一种核心能力”。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塑造需要一个稳定、专业、高效的创业展示平台,高校创业教育核心能力塑造需要依托稳定的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竞赛、团学活动等三种有效载体进行。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赛中批示,强调“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8〕。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三种创业状态,一种状态是大学生没有创业的欲望和意识,这部分学生遵循传统的就业和学习方式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学习,锻炼,找到一个就业岗位;第二种状态的大学生有强烈创业欲望但却无从下手,他们尤其需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得到一次展示自己创业能力的机会和社会大众的认可;第三种状态的是处于第一和第二种状态之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有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塑造平台而在创业的道路上左右摇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塑造以“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基础的职业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意可以通过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平台进行展示和打磨。
(五)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机制保障,形成可持续长效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能力机制保障需要构建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大学校园创业环境等诸方面协调联动方式。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需要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业的支持性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强调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管理机制,设立创业鼓励基金,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创业机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无论是从思想认识还是从实际创新创业技能上都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效果,高校需要完善以创业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社会—校园”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与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创业课程学习。高校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基金的作用,在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为他们提供基本设施保障、项目孵化推广、创业成果展示和融资等服务,有效联通大学生创业项目与行业企业通道,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起飞。这种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还要全面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主动和新业态、新环境相融合,将行业精神和要求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高校需要建立一批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锻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纲领性文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资源,也是社会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塑造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社会、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等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既需要课程资源、实践平台等资源支持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系统化、专业性的创业核心能力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