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及机制探讨
2018-04-11陈丹艾云智谭功军张先安罗文福张琳蒋春超齐映亮
陈丹,艾云智,谭功军,张先安,罗文福,张琳,蒋春超,齐映亮
(珠海市人民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深度烧伤患者形成的瘢痕是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与降解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导致其大量不规则堆积,形成增生性瘢痕(HS)[1],HS不仅造成患者容貌毁损及功能障碍,还引起无法忍受的瘙痒,患者日夜搔抓不止,烦躁不安,严重影响烧伤康复效果。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及瘙痒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3],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起效慢、患者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大而治疗中断等问题。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们通过对40例烧伤瘢痕瘙痒患者采用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外用治疗方法,对比口服抗组胺药物,观察梅花针联合药物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烧伤科门诊就诊患者200例,深Ⅱ度及Ⅲ度烧伤后瘢痕瘙痒,其中男137例、女63例,年龄14~65(34.80±6.32)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及以上;②烧伤创面愈合半年内,瘢痕面积>10%TBSA(体表面积),瘢痕增生,皮肤潮红;③临床表现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瘙痒、疼痛,有明显的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④无结缔组织病及糖尿病、胆汁淤积等其他慢性瘙痒性疾病;⑤心智健全,能理解调查内容并配合治疗及调查。剔除标准:①烧伤前患有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②颜面部、手、会阴部、乳房(女性)等特殊部位烧伤瘢痕患者;③瘢痕溃烂、感染;④高敏体质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按就诊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1.2治疗方法治疗前停用其他抗瘢痕及止痒治疗,A、B、C、D组患者分别用梅花针刺(七星梅花针购自苏州华伦公司)、外用辣椒素(购自长春普华制药公司)、积雪苷软膏(购自上海现代制药公司)及梅花针刺+外用辣椒素+积雪苷软膏联合治疗。瘢痕表面常规消毒,取灭菌七星梅花针,针尖对准叩刺部位,利用术者手腕弹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瘢痕组织上,刺入深度2~3 mm,均匀叩击至瘢痕表面细密渗血[4],用盐水纱布拭净血液。均匀涂抹辣椒素软膏,积雪苷软膏,按说明书使用,内层贴凡士林纱布,外层无菌纱布加压包扎,以后每周治疗1~2次。对照组口服赛庚啶片,3次/d,2 mg/次。
1.3瘢痕评估方法参照张凡等[5]方法,设计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填表,统计分数。
1.4瘢痕组织内P物质(SP)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取各期瘢痕组织,10%甲醛浸泡固定48 h,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成4 μm切片,连切5张,1张HE染色,1张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另3张分别作VEGF、SP、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按各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瘢痕内SP含量及VEGF、TGF-β1表达。
2 结果
2.1各组患者瘢痕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瘢痕VS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瘢痕情况比较(分,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dP<0.05;与同期A、B、C组比较,gP<0.05。
2.2各组瘢痕组织中SP含量比较SP在增生性瘢痕中主要存在于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中,治疗前含量最高,治疗前后各组瘢痕组织中SP含量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瘢痕组织中SP含量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dP<0.05;与同期A、B、C组比较,gP<0.05。
2.3各组瘢痕组织中VEGF表达比较VEGF在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中,治疗前表达最强,治疗前后各组VEGF表达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VEGF表达比较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dP<0.05;与同期A、B、C组比较,gP<0.05。
2.4各组瘢痕组织中TGF-β1表达比较 TGF-β1在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中,治疗前表达最强,各组治疗前后TGF-β1表达比较见表4。
3 讨论
烧伤后瘢痕瘙痒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瘙痒感受器位于真皮与表皮连接处特定的无髓鞘C类神经元游离神经末梢中,当被致痒因子刺激后,释
表4 各组治疗前后TGF-β1表达阳性细胞计数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dP<0.05。
放瘙痒介质,通过这类特定的无髓鞘C类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脊髓灰质的背侧角Ⅰ、Ⅱ层,经突轴联系,通过脊髓丘脑束,至丘脑板层核,最后到达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区、左优势半球下部顶叶和前扣带回等部位,产生痒觉,并引起搔抓[6,7]。目前已发现多种瘙痒介质,包括组织胺、5-羟色胺、白细胞介素、白三烯B4等,但在病理性瘢痕瘙痒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H1受体阻滞剂对瘢痕引起的瘙痒疗效很差,作用不持久,而一种被称为SP的神经肽与瘢痕瘙痒呈高度正相关[8],辣椒素则是SP的抑制剂,许明火等[9]认为,辣椒素与瘢痕组织内VR1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钙离子内流,诱发细胞内SP持续释放,直至其耗竭,导致神经冲动无应答,产生止痒作用[10]。本研究发现,对照组口服赛庚啶治疗6个月后,瘢痕增生、瘙痒等症状无改善,VSS评分无显著性改变,瘢痕内SP含量无显著性下降,在各治疗组中,患者治疗2周后,瘙痒症状明显缓解,6个月后瘙痒基本消失,瘢痕内SP含量显著下降,两者呈正相关性,一方面说明治疗烧伤瘢痕瘙痒效果良好,另一方面提示此类瘙痒可能主要由SP介导。
梅花针治疗是中医学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散结、排毒驱血、达到活血新生、改善微循环及促进物质代谢的作用[11],研究表明,梅花针刺能改善瘢痕内瘀血、缺氧状态。Gu等[12]认为,缺氧环境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低氧诱导VEGF产生,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形成新生血管,导致瘢痕增生、瘀血。本研究中发现,在应用梅花针刺治疗的A组和D组中,瘢痕内VEGF表达随治疗时间推移逐渐下调,与对照组及未使用梅花针刺治疗的B、C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梅花针刺能改善瘢痕组织内缺氧状态,通过下调VEGF表达,抑制瘢痕增生及组织内瘀血,缓解瘢痕瘙痒症状。
体外实验显示,积雪苷通过上调I-Smad通路转导信号I-Smad7的表达[13],抑制TGF-β1表达,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血管闭塞、数量减少[14],因而抑制瘢痕增生,促进瘢痕成熟,减轻瘙痒症状。本实验结果显示,积雪苷治疗的C、D组,VSS评分逐渐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瘢痕内TGF-β1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对照组及未使用积雪苷的A、B组TGF-β1表达无下调,提示积雪苷下调TGF-β1表达,对抑制瘢痕瘙痒有显著作用。
本研究发现,梅花针、辣椒素、积雪苷联合治疗对烧伤瘢痕瘙痒有协同效应,随着瘙痒缓解,瘢痕内SP含量降低,推测瘢痕瘙痒可能由SP途径介导,SP是瘢痕瘙痒的分子基础。
参考文献:
[1] Gauglitz GG, Korting HC, Pavicic T, et al. Hypertrophic scarring and keloids:pathomechanisms and 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 strategies[J]. Mol Med, 2011,17(1-2):113-125.
[2] Paterno J, Vial IN, Wong VW, et al. Akt-mediated mechanotransduction in murine fibroblasts during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J]. Wound Repair Regen, 2011,19(1):49-58.
[3] Baker RA, Zeller RA, Klein RL, et al. Burn wound itch control using H1 and H2 antagonists[J]. Burn Care Rehabil, 2001,22(4):263-268.
[4] 李萍,罗成群,徐阳成.梅花针针刺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9):1382-1385.
[5] 张凡,邝捷,潘靖,等.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2008-2009.
[6] Patel KN, Dong X. Itch:cells,molecules and circuits[J]. ACS Chem Neurosci, 2011,2(1):17-25.
[7] 聂红,付凯,林娟,等.瘙痒的神经机制及其动物模型[J].协和医学杂志,2011,2(4):370-373.
[8] 武建潮,宁金龙,高学宏,等.P物质、肥大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瘙痒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4,39(1):45-47.
[9] 许明火,柴家科,卢军玲,等.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11):8-10.
[10] 胡秀敏,江远仕.辣椒素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4,25(22):3352-3354.
[11] 周辉,刘桂卿.中药外擦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106例白癜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9):113.
[12] Gu Y, Zhang M, Li GH, et al. Diagnostic Valu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Hydrothorax[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5,128(3):305-309.
[13] Gu J, Ye S, Wang S, et al. Metformin inhibits nuclear factor-κB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expression induced by high glucose via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in rat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in vitro[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127(9):1755-1760.
[14] 江宇峰,伍超,吴佳俊,等.积雪苷霜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mad4蛋白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5,19(5):83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