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完片保险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
2018-04-11何圣捷贾旭东
■ 何圣捷 贾旭东
2017年3月,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出台。该法第三条,简政放权,规范秩序,营造良好产业环境提出:“做大做强电影市场,要推动电影科研创新,助推国产大片的创作生产;用好用足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电影投融资体制,降低市场风险。”在本研究中发现,对电影投资者而言,完片风险是最不能接受的风险。从国外的研究中发现,完片保险除了能够解决影视产业的风险管理,更进一步解决积极性和资金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如何借鉴到中国,解决中国影视产业的完片风险问题颇有现实意义。
一、欧美完片保险概念
(一)完片保险概念
Completion Bond 或Completion Guarantee,Completion Guaranty,中文可译成完片保险,或“完片保险”“完片保函”,完片保险公司可以称为“Completion Guarantors”或 “Bonders”。完片保险是担保合同协议(而不是保险合同)的一种,是完片保证人向一部电影的投资人(如银行或其它金融组织)提供的保证。它有别于大多数传统的保险,完片保险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电影产业专业服务业务。
(二)欧美为什么会出现完片保险
“早期的美国电影产业也类似于中国现在的状况,电影绝大多数由大制片厂或国有企业生产,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及资源,在发生意外时,完全有能力保证一部影片的完成。自20世纪50年代始,众多独立制片人开始拍摄影片,他们中大多数是不起眼的小公司甚至是个人,雇佣一些人手寻找投资拍摄影片的机会。然而,这些个人或小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向银行等投资人提供担保,证明自己一旦遇到意外情况还是能将资金还给银行或投资人。于是,他们寻求保险公司的帮助来承保这些风险,这就是“完片担保”的雏形。”①对于国外那些电影独立制片人来说,一些独立制作的电影通常会申请完片保险,因为他们无法从好莱坞的主流工作室得到财政支持。不过,近年来,随着主流工作室与独立制作人之间合作的增多,主流工作室的作品也开始采用完片保险。
一般来说,电影制片人在电影拍摄之前就会与相关许多合作方谈好相关事宜,如与发行公司谈妥该电影在海内外的影片版权以及音像版权发行并签订合约并提前预付资金给制片人,与导演谈好影片拍摄内容并签订合作,与电影院线谈好电影拍摄好的影片的上映档期并签订合约。但是事实上,即使与发行商谈妥的预付资金不足以支付电影项目的拍摄,所有的合约都是要求电影项目能够约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才支付相应的款项,如果电影项目不能按照要求例如按要求的主演出演、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达到一定的时长、在规定时间内完片,制片人还是不能够顺利拿到预付款,所以电影制片人通常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贷款以保顺利完成电影拍摄项目。什么条件下银行才会愿意为电影项目制片人提供融资贷款?当然仅凭电影制片人或者导演的个人影响力和信用是不够的。这时候一般的金融机构就会要求电影制片人以电影拍摄完成后的发行收入作为抵押,而这时电影完片保险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提供的完片保险就是保证电影项目能够顺利实现电影制片人与发行商签订的各个条款,是担保一部电影或电视制作,能够按照剧本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并送交发行商。完片保险向投资者承诺按期完成电影制作,并保证不会超出议定的预算成本,任何拖延或财务超支由担保人承担,制作无法完成时,将退还他们的投资。
完片保险从根本上为影视投资者确保了项目能在指定时限内完成。完片保险,它虽然并不保证电影项目完成之后的盈利情况,但是能够保证电影项目在预定时间内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有了制片人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完片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按时向制片人发放贷款,电影项目就可以顺利融资。
二、欧美完片保险发展概况及制度流程
(一)欧美完片保险发展概况
完片保险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六十多年,在近三十年左右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影视投融资项目需要完片保险,使得完片保险在国外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由于由于传统保险险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竞争较大,费率不断下降,而电影完片保险的费率则远远高于一般险种,因此吸引了很多保险公司进入电影保险这个市场。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许多电影都是独立筹资拍摄的,完片保险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随着之后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制作预算不断提高以及独立电影人的增多,制片人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以完成拍摄,因此完片保险就成为融资机构同意融资贷款要求制片人必须提供的保证合同(详情参见图1)。
图1 1990年以来美国电影市场上平均每部电影拍摄成本的增长情况②
从图1可以看到,美国从1990年以来,每部电影拍摄的成本呈台阶式波动式增长,从1990年开始的约2800万美元回落到1991年的约2600万美元,之后逐年增长,由其是96年至97年从约4000万美元爆发式增长为约5400万美元,之后又出现小幅回落现象,但是整体来说美国上个世纪近十年来的电影制作出本呈大幅度增长,如今这种上升趋势仍然在继续。
在电影保险保险发展的初期,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主要为小制作电影项目的制作人提供担保,随着市场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完片保证人加入完片市场。同时,电影制作预算不断增长,有部分完片保证人所担保的电影项目平均预算达到了7500万美元甚至1亿元,伴随着电影制作预算的不断上涨,完片保险的行业收入也不断提高,完片保险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在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存在很多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制片人,他们与依靠大电影发行商的传统大电影项目不同,基本是依靠外部融资进行拍摄。随着各国联合拍摄电影制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市场上出现大量多方合拍的电影项目,这种影片通常涉及多个国家的多个公司共同拍摄合作,因此对完片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很多情况下,欧洲银行在为电影制片人提供贷款时,也要求以电影拍摄完成后的发行收入为抵押,完工保证依然成为电影项目融资不可或缺的环节。欧美完片保证制度见图2。
图2 欧美完片保证制度
(二)完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完片保险业务本身是一种专业服务业务,主要依靠向电影制片人收取完片保险费用而赚取利润,从而实现赢利。只有一部电影项目顺利完片,完片保证人才可以顺利拿到保险费用,如果影片在制作过程中超支了,那超支部分由完片保证人承担,更坏的情况是如果电影项目取消或放弃,即使完片保证人中途解雇制片人,然后自己接手电影的制作和发行过程,完片保险或担保公司也不能参与电影最终利润的分成。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由于电影项目取消或放弃而完片保险或担保公司接管的情况,在电影完片后进入发行阶段产生发行收入后,完片保证人会最先获得超过电影预算花费的资金补偿。当然,电影项目取消或放弃这类情况,保险或担保公司会尽量避免发生,并且对电影项目制作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及时监控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来保证电影在预算和预定拍摄的时间内顺利完片。
从欧美国家范围来看,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完片保险费用一般会是电影预算的2%—6%左右,有时甚至可能高达8%。这个预算是指电影制片总预算扣除10%的应急预备金(Contingency Allowance)之后,加上电影线上以及线下预算费用的净制作预算。因此,完片保险费用其实还是相对较高的,通常只有超过总投资几千万或者一定数额的电影项目,才会选择完片保险服务。
完片保证人在实际操作中,面对电影制片人,完片保险保费设置通常有两种情况可供制片人选择(详情参见表1)。
表1 世界知名完片保险、担保公司或代理经纪公司一览表
1.返点担保模式(Rebate bonds)
返点担保是一种鼓励电影制片人按时完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或担保公司在与电影制片人签订保险或担保合同时,收取费率较高的保费,如果制片人可以按时在预算内完成电影的制作并顺利交片给电影发行商,保险或担保公司将从已收取较高的保费里按提前合同谈好的返点返还一部分(通常是总预算的1%—3%)给制片人。电影投资方通常赞成保险或担保公司向电影制片人收取返点担保费用,以此作为对电影制片人及时完成影片的奖金。
如果电影制作最后的实际制作费用低于电影一开始的总预算时,节省下来的预算费用会按照合同上的比例退回给电影的各方投资人。
当然,返点担保模式的做法其实对电影制片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通常是保险公司对于那些初次合作或者风险评定为危险等级高的制作人来说,一般会采取这种保费模式。如果在电影项目制片人按时并且按合同预算内完成影片的情况下有利,可以拿到返点的保费。但是,另一方面因为这种模式的保险费率较高,所以对于电影项目来说因为要付高昂的完片保险费给保险或担保公司,会减少电影拍摄项目的现金流。
2.标准保费担保模式(Regular bonds)
标准保费担保模式相对于返点担保模式保费会比较低廉,完片保险或担保公司收取的全额保费将不会返还给电影制片人,即使该电影在预算内按时完片。对于那些有良好信用记录的电影制片人通常会获得这样的标准保费担保模式,比较低的保费使得电影项目可以增加拍摄预算的现金流。
(三)不能完片的两种情况
不能按时顺利完片的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电影项目预算超支时,超支部分将由完片保险公司承担;二是电影项目取消或者放弃时,完片保险公司将全面接手制片环节,完成影片拍摄和后期制作,此时完片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电影投资方已经投资的资金,电影完成后获得电影的版权。
在电影最终花费预测将超过预算时(production price)时,完片保证人会认为超支已不可避免,这时需要立即接手电影制作。production price包含以下四项的总和:电影制作线上和线下费用(包括额外费用和保险费)、财务利息费、完片保险费、10%的应急预备金(Contingency Allowance)。
完片保险公司可能将按制片权转移协议(Takeover Agreement)的法律程序接管电影的制作。随着制片权转移协议(Takeover Agreement)生效,原制片人将自动离开该电影项目。完片保险公司完片保证人将会在最短时间内对导演、第一副导演、摄影师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更换,因为在拍摄期内,完片保险公司完片保证人已经充分了解了制片环节的问题所在。
由完片保险公司接管后,电影项目顺利完成交给发行商后,随着发行收入的产生,完片保险公司的完片保证人会最先获得超过预算部分花费的补偿。因此当完片保险公司接管一部电影后,完片保证人与发行商重新谈判,以便获得之后的发行收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将失去获得附加收入的资格,并对该电影公司不能完片所造成的损失负责。
例如:国际电影融资公司(Film Finances Inc.)曾经为电影《终极天将》(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担任完片保险,该电影项目超过预算(production price)费用达到3100万美元的时候接管了该影片,最终又花费了1500万美元才完成这部电影;世纪城市完片保险公司(Completion Bond Company of Century City)曾经为电影《麦尔坎 X 》担任完片保险,该电影项目超过预算费用达到2800美元的时候接管了该影片,最终又耗资500万美元才将这部电影完成。
但现实情况是完片保险公司一般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很少接管一部电影的制作,通常完片保险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承担不能完片的损失,也会通过与其他担保公司签订再担保协议的方式转移风险,降低自己的损失。
三、欧美完片保险风险管理模式对于中国完片保险制度建设的意义
(一)普及电影行业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受到多年传统电影产业制作观念的影响,我国电影行业以及相关的电影投融资机构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电影制片方由于预算和回报率的考虑不愿意通过保险或者担保的形式进行风险转移,许多中国电影剧组特别是香港剧组在开拍前,多半会祭拜神仙,这些剧组不愿意直接面对风险,积极做好风险预防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走访几家当前中国影视制作公司了解到相关情况,目前许多影视公司都抱有:“我们不需要完片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我们电影拍片筹钱从来都是不需要保障的。”这样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做法在中国电影拍摄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已经存在已久,但是这种漠视风险的处理方法可能一时行得通,但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此外,制作公司缺乏风险管控的意识。一位曾经和李连杰在美国一个剧组拍戏的演员表示国外电影剧组的安全意识很强,在电影项目开机前,美国制作方会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运算来评估危险系数,如果风险超出可控范围,原本的危险镜头就改用电脑特技替代。而中国,首先是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其次大多剧组的危险镜头都是凭借经验来判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各类不可控的风险事故。不过中国剧组的风险意识也慢慢在提高,有些制作人也本着宁愿不要这个危险镜头,也不能出现风险的态度来拍摄。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也同样存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无论是法律法规制定,还是行业协会和影视项目投资者,都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针对中国电影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应当联合多部门,从源头培养制作人、导演、演艺经纪人开始加强对电影行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扩大宣传,让这些行业的专业人士了解电影行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从电影投融资的项目来看,完片保险制度的建设应当从完片保险开始,让相关责任主体认识到电影项目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且了解分散转移风险的途径,让制片方和投资方知道并了解完片保险这样的一种机制。
因此在宣传普及风险意识时,希望通过知识普及和推广教育。一是要让影视制作方了解到自身可能面临到的风险,采用一些风险处理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基本要求。二是让电影项目投资方意识到电影项目存在的各类风险可能最终由其自己承担,了解到作为电影投资方追求投资回报固然重要,但是风险防范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投资方应该像美国的电影投资一样,要求电影制片人办理相关的完片担保或保险,保障电影融资。三是要电影项目的演员意识到电影制作的风险。目前在中国大牌明星的投保项目很多,从头到脚动辄保额千万,但是除了主角外的其他演员的人身安全依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根据华西都市报的记者采访得知:“中国大部分剧组在开机之前会为演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其中有包含替身演员。不过,不同的剧组,视拍戏危险程度,为演员投保的额度参差不齐。例如:姜文导演电影《让子弹飞》周润发的替身演员文祥保额为四五十万元。但是有些演员怕被剧组嫌弃多事,从来不敢过问自己的保额。”④因此,就目前的中国影视制作来说全体演员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虽然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容易,但是这是一个慢慢接受市场规范化的过程。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完片制度环境
从欧美国家、加拿大、日本的经验来看,在影视产业的制作过程中,各国家通过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了影视制作方的责任。主要包含两类责任:一是雇主责任。英国法律规定,所有制作单位都必须投保限额不低于一千万英镑的雇主责任险。二是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美国1969年法案规定,所有制作单位在利用市政设施进行拍摄时,必须安排五百万到一千万的责任保险。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在国外一些演员协会,也会为影视制作单位的演艺人员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条例,例如《关于加强影片贴片广告管理的通知》《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特种电影统一进口管理的通知》等,但是对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管理规定目前还是局限在剧本审查、电影制作内容规定上,对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配套的保险担保管理规定仍为空白。因此,电影制作方和演员以及行业协会无法可依,相关部门没有强制规定制作方的部分责任,制作方在电影项目拍摄过程中存在风险侥幸心理,同时由于投资方资金的考虑,为了降低拍摄成本不安排任何的保险或者担保风险管理方式,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这类文化产品都具有特殊性,除了和其他传媒文化产品一样有着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之外,还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非竞争性指的是把一种服务提供给额外的一个消费者使用时,其边际成本几近于零。因此,把一些观众排斥在外导致的是效率和福利损失。”⑤由于电影产品的非竞争性,所以电影版权保护以及票房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发行商购买电影版权之后未经过允许把服务提供给额外的消费者使用时,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如果对电影版权不加以严格的保护和追责,购买正版的发行商的利益会受到直接损害,而随着电影市场中出现院线透漏瞒报票房的手段不断更新,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规范市场,出台详细的法律法规杜绝此类行为。
对于建立中国完片保险制度来说,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制作方的责任范围,强化制作相关人员的自我权益保障意识,规范电影市场,才能为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有序规范化生产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推动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维护演职人员的合法权益
从欧美的完片保险制度来看,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以及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环境虽然很重要,但是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美国、英国的演艺协会的相关规定来看,都有通过工会等组织的集体力量,维护演员的合法权益。例如,英国电影协会规定:所有在英国进行电影拍摄的剧组都必须向保险公司购买雇主责任险。英国演员工会规定:所有制片方的剧组必须为所有演员(包括临时演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美国的演员工会规定:制片方要为演员购买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同时,如果拍摄涉及危险场景或者去海外场景拍摄,还需要另外购买其他相应的保险。
对比中国,虽然中国也成立了许多演员工会,但是从建立完片保险制度的角度来看,单有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的保险或担保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电影完片市场,强化影视制作方的风险责任。另一方面,还需要工会这类组织方式,确保拍摄场地的人身意外安全,维护演职人员的自身合法权益。因为,作为演员自身的独立个体,在与制作公司的谈判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自身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此外,国外的完片担保公司一般会和当地具有行业约束力的制片人工会或协会合作,如果该电影制片人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逾期预算超支现象时,在完片保证人沟通督促无效的情况下,完片保证人有权解雇原来的导演或制片人,而这时候国外的制片人工会或协会提供支持,从工会里调换新的导演、制片人等进行替换。中国的完片保险制度建立后,也需要制片人工会支持协助,当出现严重超支情形时,从工会里调换新的导演与制片人完成拍摄工作。
(四)保险公司应针对中国完片市场设计配套完片保险产品
一方面,就目前的中国影视完片市场来看,导致我国电影完片保险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完片保险产品供给不足。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影国家涉外投资为电影《如果还能遇见你》提供融资担保,上海万盛投资为电影《双重记忆》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之外,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全面推出完片保险产品,目前虽然有部分与电影相关的保险产品,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着针对性差、保障范围不足、费率高等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完片保险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从国外完片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完片市场来看,中国上海市依然走在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前列,在2014年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2015年1月29日,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保险公司电影金融公司FFI(Film Finances Inc.)在中国上海正式成立分公司。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开放加上上海电影政策的支持,中国电影可以借助完片保险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因此,应该加大电影完片保险产品的研发投入,同时配套电影保险相关产品,这些产品应当建立在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完片保险市场的具体现状,进行改良。同时,联合各大高校,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培育我国完片保险的专业人才,利用行业专家和专业院校以及行业组织的力量,共同研发适合我国完片市场的产品,逐步解决我国完片市场面临的问题。除了开发专门的担保或保险条款,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费率体系,完片保险历史记录,根据完片保险的特殊性来对应相应的制度环境。
(五)建立中国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
建立中国电影制片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
首先,帮助完片保险或担保公司在制片方投保初期的材料审核提供支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方便保险或担保公司获取电影产业中制片人、导演、副导演等人的信用相关信息。例如:美国完片保险制度其实是处于法律、金融等行业多重力量监管下的,但中国制片业既缺乏这种能够制定行规的行业协会,同时整个制片业信息透明度差,如果要了解一个制片团队某些成员,其实很难获得准确真实的一手信息,有了统一的官方制片信用信息平台就可以解决完片保险制度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保险的道德风险。
其次,中国完片保险制度体系也亟需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历史数据实现政府基金贴补完片保险费。以法国电影扶持基金为例,法国的电影扶持基金属于结合政策性文化原则和市场原则的方法。法国每项资助都是贷款,如果该影片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回报,所产生的收入将由法国基金设立专款账户,根据法国基金制定的标准再次分配和划拨给该制片人和导演的下一部项目,这种信用制度的建立,鼓励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在电影市场努力完成每一部电影项目,帮助电影制片人实现造血功能,引导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国政府基金贴补完片保险费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政府基金和完片保险公司达成协议,通过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历史数据对良好完片信用的导演和制片人可以采取低费率的鼓励措施,而不能完片出险率高的导演和制片人则采用高费率的担保费率。
再次,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联合演员工会为保险公司推荐新导演或新制片人、主演。当电影制片人投保完片保险后,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严重超支现象时,保险公司会请专业人员对是否接收该部影片进行评估,当决定接手后,通常完片保证人会解雇原来造成超支的相关人员如:导演、制片人或主演,这时候就需要演员工会以及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让完片保证人在最短时间内选择新导演、制片人或主演。
(六)鼓励多方合作,进一步推动完片保险发展
在我国建立完片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加强多方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完片保险发展。从日本完片保证的经验来看,他们由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等联合完片保险共同提供完成保证制度,在这样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为电影项目制片方提供融资。而美国的完片保险制度是由制片方先向发行商预售发行,之后制作方拿着发行商给的预售合约向完片保险公司申请完片保险,当然完片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再担保的方式转移部分风险,有了完片保险,金融机构就可以为电影制片方提供融资。
因此可以看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单片担保制度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在我国现行的电影行业管理体制下,政府等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再担保公司的认同和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将电影风险管理和完片问题纳入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并在法律法规的配套行政管理中加以强化。
此外,还要加强完片担保公司或完片保险公司与金融行业、保险经纪公司、再担保公司以及制片行业的合作,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宣传和推动完片保险,使制片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对接可以更有保障,更加规范化。随着完片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还应当培育影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再担保公司,并加强他们与电影产业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合作努力,相信我国的电影完片制度体系会更加完善,风险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进行转移,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中国完片保险制度建立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从配套规定电影制作方的保险责任开始,先保障演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于首次申请完片保险的制作人,可以以一揽子保险产品来保障拍摄制作过程中的责任和财产风险。随着产品渐渐被市场所接受,可以根据制片方的自身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保障项目。
注释:
①吴晓武:《为什么完片保险在中国举步为艰?》,《电影艺术》,2011年第1期。
②资料来源:《电影保险》PICC产品开发部市场调研处内部资料。
③资料来源:FFI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filmfinances.com/。
④曾洁:《起底国内武替:高危薪水少》,《华西都市报》,2015年4月8日。
⑤Davies.G(1999)(Chairman).TheFutureFundingoftheBBC.ReportoftheIndependentReviewPanel.London: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p.203.
(作者何圣捷系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贾旭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