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2018-04-11王江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溶栓

王江宏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新郑 4511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提升,且具有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症之一,主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74例。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及颅脑CT检查确诊。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7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4.2±6.6)岁;疾病类型:22例为脑梗死,15例为脑血栓形成;病程3 h~2年,平均病程(1.0±0.4)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 52~81 岁,平均年龄(64.6±6.3)岁;疾病类型:24例为脑梗死,13例为脑血栓形成;病程3 h~2年,平均病程(0.9±0.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正式启动。本研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重症感染、多脏器功能衰退以及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引发脑梗死者。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降低颅内压、脑保护、抗感染、吸氧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自拟方药,药方包括:川芎、当归、水蛭、红花各10 g,丝瓜络、怀牛膝、桃仁、王不留行各15 g,丹参、黄芪各20 g。上药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得分越高,提示情况越差[1]。以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患肢肌力≥Ⅳ级,为治愈;以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肢肌力≥Ⅱ级,为显效;以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患肢肌力≥Ⅰ级,为有效;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 81.1%(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37 37 tP 28.0±9.0 27.8±9.3 0.094 0.925 17.0±6.5 23.4±8.0 3.777 0.000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复发率高。临床多采用包括溶栓、抗凝、吸氧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溶栓受治疗时间窗的影响,若患者就诊不及时,极易失去最佳溶栓治疗时机。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元气虚弱,从而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发脉络血瘀,痹阻脑络而发病。此外,气血津液濡养脑髓的通路为脑络,一旦痹阻脑络,会导致脑髓失养,神明失司,引发中风。因此,临床上中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本研究所用自拟中药方中,川芎、丹参均有着较好的凉血安神、活血化瘀作用;黄芪能益气养血;怀牛膝能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桃仁、水蛭、红花等可活血化瘀;当归、丝瓜络均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能促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且能扩张外周血管,具有改善微循环、降压、强心等作用,其主要成分为总黄酮,能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且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有效控制小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黏稠度[3]。川芎能促使脑血管血流量增加,可解除脑血管痉挛,促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达到良好的减轻脑水肿、溶栓效果;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对大脑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且能扩张脑血管,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理想,且能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红花、桃仁、水蛭等有着较好的扩血管作用,能促使颅内压降低,可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4~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脑血流循环,促使脑组织供氧、供血增加,可恢复机体功能和中枢神经新陈代谢。本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则为81.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此外,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应用与推广。

[1]邱笑琼,杨军,陆川,等.29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和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457-460

[2]王洪海,吴兵兵,周德生,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误区与出路[J].世界中医药,2016,11(4):570-574

[3]李中,周德生,江元璋,等.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述评[J].世界中医药,2016,11(9):1922-1928

[4]吴水平.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308-310

[5]孟胜喜,霍清萍,王兵,等.中药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2):130-134

[6]许静,李侠,孙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19):2905-2906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溶栓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