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其转化对策
2018-04-10黄海燕
黄海燕
摘 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般认为,自卑心理表现分为:环境型自卑、期望过高型自卑、能力欠缺型自卑、性格内向型自卑。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以家庭影响最大。而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是转化自卑心理的主要对策,可以从四点入手:开展课外活动,重塑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加强学生自我悦纳建设;超越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卑心理;表现;成因;转化对策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1]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工作,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即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一 自卑心理的几种表现
(一)环境型自卑
自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本身极少有自卑心理,但是由于外界起了变化,譬如说家中收入减少,父母离异,同学的嘲笑等,就会变得自卑起来。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周祥,初一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人也格外乐观开朗,和同学相处融洽。可是到了初二时,由于他父亲患肝癌去世,家中的一切经济来源消失,而且回家还要忍受后母的毒打和辱骂,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连走路都畏畏缩缩,胆战心惊。他将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把所有的痛苦都隐藏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境况已无可救药。
(二)期望过高型自卑
这类学生自卑来自于过高的期望值。有些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但是自身又不太努力,定完目标后,不付诸于实际行动,或者努力三四天后又懈怠了。但是面临检测看到明显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分数,和周围同学的对比,瞬间觉得情难自禁,陷入自卑,无以复加。由于自卑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也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过程中正常的思考,常常形成犹豫不决的处事态度,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恶性态势。
(三)能力欠缺型自卑
这类学生的自卑来源于能力欠缺型。由于童年时期的阴影,再加上家里无人看管和辅导,汲取知识的速度比常人差,上课听不懂,下课又因为不合群,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作业越来越不会做。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失望乃至绝望的情绪,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变得焦躁和不安,看到老师就害怕,看到作业就想逃避,看到考试就哆嗦,陷入自卑的泥淖。
(四)性格内向型自卑
这类学生的自卑具有先天易感自卑气质,性格孤僻内向,消极看待问题,遇事慌张,认知上存在较大缺陷。一些学生可能长得矮小,容貌一般,身体缺陷等原因,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不与人交往,沉浸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遇到困难消极面对,选择逃避,而且长此以往,可能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暗示,我不如别人,我天生差,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从而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二 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自卑心理产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应归结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以家庭影响最大。
(一)根据调查分析,不当家庭教育分为三类: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对子女的溺爱,结果使子女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其个性心理特征中懦弱和依赖他人的成分比较多,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智力发展也就相应受到限制;过分干涉型的家庭教育实质是限制孩子的思想言行,其结果使孩子缺乏思维和批判性,遇事无主张,做事无主意;严厉惩罚型的家庭虽然并不普遍,但确实存在,这必然导致孩子性格的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学生也有影响。
有些学生落伍是因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缺失(死亡或离异)或家庭不和,还有的因为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缺乏正确的督导和教育。父母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子女,有些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直接源于父母思想意识的不健康,甚至也可能使孩子像他们家长一样,成为“粗暴、冷酷、没有教养”的人。
(三)家庭物质条件对子女也有影响。
物质条件差,如住房拥挤、没有地方用来做功课,或物质条件优越,使子女产生物质上的优越感,沉溺于享乐,不思学习。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初中生的个性心理发育出现障碍,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衣着蹩脚,发型土气,食物粗鄙,目光躲闪,害怕和其他学生发生正面接触,看上去木讷呆滞,挺不起内心的脊梁去学习和生活。
三 转化自卑心理的主要对策: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笔者认为,有时自卑感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人产生逐步改掉缺点,克服自卑、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的行动,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充满激情。
(一)开展课外活动,重塑心理健康
课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活跃的活动本身的开展和参与就有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譬如说无线电测向,海豹航模社团,校园足球,五禽戏,羽毛球,烽火合唱团,心舞社团,数字油画,书香油画,朗诵,无人机,木工雕刻,团体沙盘游戏等等,使他们迅速融入集体,调剂人际关系,在正常交往中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将全部責任推给他人,也不能一味苛责自己,同时教给学生交往技巧,既正确对待自己,也善于理解他人,增强集体观念,完善自我,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园、班级心理文化环境,可以通过建设内部微观环境来发挥正面功能。
(二)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常处在不稳定之中。他们常常感情用事,情绪大起大落,这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自我调节情绪,要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控制自我,在实际工作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出点子找办法。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在批阅学生周记中,常常发现他们吐露的心曲,反映了他们的情绪障碍和情绪异常,我抓住挈机用评语的形式进行书面交流,或者当面倾谈,让他们尽情宣泄,从而找到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做这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仔细观察身边的学生,找出他们情绪波动的脉搏,与他们建立朋友般的感情,他们才能向你敞开心扉,袒露自己,才能信任你,这样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
(三)加强学生自我悦纳建设
自卑主要源于对自我的否定和低估,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克服自卑的重要途径。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中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独立性,在解决问题中认识班集体智慧的强大,尤其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更能从中体会集体的温暖,在师生融洽的气氛中,排除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鼓励学生努力开拓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这样会有助于找到正确的参照系来了解自己。
(四)超越自我,健康成长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自我超越源于自卑的积极补偿,个体通过正确地认识到自卑所在,来采取积极的处理方式,消除个体以前所适应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昂效果会增倍,情绪被动低落效果则是微乎其微。
参考文献:
[1](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