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
2018-04-10张杨继林赵丹
张杨继林 赵丹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PT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胸腺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阅片,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并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相区分,并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为前纵膈肿块,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多发于胸腺的一叶,作为典型的表现为均匀强化,即胸腺双叶约1/3因肿瘤坏死、出血或囊变而出现不均匀强化,囊性病变里的软组织结节等。CT显像技术在所有疑似原发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中,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诊断的敏感性(100%)、准确性(91.67%)均明显高于侵袭性胸腺瘤的敏感性(88.89%)、准确性(61.54%)和胸腺癌的敏感性(83.33%)、准确性(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采取CT显像后获得图像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显像表现特征极为明显,其在诊断中具有高敏感性及高准确性,可有效对原发胸腺淋巴瘤进行鉴定,为临床治疗疾病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原发胸腺淋巴瘤; CT表现; 诊断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5-0092-03
淋巴瘤是淋巴结及淋巴细胞病变疾病,属于一种免疫细胞恶性病变[1]。胸腺淋巴瘤大部分继发于胸腺,原发胸腺淋巴瘤较为少见,且极易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诊断鉴别发生混淆。未早期发现的原发胸腺淋巴瘤,进一步发展、恶化,给治愈疾病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现代临床资料显示,对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采用CT诊断,由于其显像特征极为显著,能够有效地将其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相区别,这对淋巴瘤的准确诊断和正确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2]。为进一步探讨原发胸腺淋巴瘤(PT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特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腺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60例胸腺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12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26例,胸腺癌患者22例。所有患者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无其他肿瘤疾病史,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试验。所有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0~75岁,平均(58.31±13.38)岁。其中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中男3例,女9例,根据病理学分类: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例,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4例,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4.12±6.78)岁。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9~73岁,平均(56.87±15.35)岁。胸腺癌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7~75岁,平均(59.98±15.79)岁。这60例患者分别对病灶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
1.2 方法
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CT扫描,嘱所有患者去掉自身胸腹部金属异物和配饰物品等,并做屏气功能训练,以便检查能够顺利进行,降低因外界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电压120 kV,电流为160 mA,螺距1.375:1,完成CT扫描。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层厚10 mm,对于显像不清的部分病例对病变部位行5 mm薄层扫描,增强使用碘海醇350 mg/ml 100 ml,静脉注射。在诊断过程中采用3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合作完成,应用方法为盲法阅片,对图像进行阅片。诊断医师根据病变位置、大小、性质、形态以及周围器官组织进行诊断。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经过CT显像技术诊断不同类型病变(原发胸腺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的敏感性、準确性,对比与病理性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观察并比较各组别患者在进行CT诊断后,病变部位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分为Ⅰ、Ⅱ、Ⅲ级。其中Ⅰ级图像的标准:最佳成像效果,血管不仅清晰、边界明显,而且无断层显像及阶梯状伪影;Ⅱ级图像成像效果次之;Ⅲ级图像可见血管显示不清晰,可见明显伪影,呈阶梯状排列,成像效果不佳。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
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见图1: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分叶状,增强后明显强化,内部见结节状、片结状无强化稍低密度区。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见图2:纵隔肿块,合并其他侵袭征象,瘤体邻近胸膜不规则增厚,呈凸凹不平状。胸腺癌的CT表现见图3:前上纵膈内不规则占位,强化不均匀,常常侵犯周围组织并远外转移。如图所示,对于侵袭性胸腺瘤(图2)及胸腺癌(图3)患者在CT诊断中表现较为相似,容易误诊,故一般采用电镜及组织学化验进行进一步检查。
2.2 患者经过CT显像技术诊断情况的比较
CT显像技术在所有疑似原发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中,对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诊断的敏感性(100.00%)、准确性(91.67%)均明显高于侵袭性胸腺瘤的敏感性(88.89%)、准确性(61.54%)和对胸腺癌的敏感性(83.33%)、准确性(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各类别患者采用CT诊断后成像质量的比较
不同类别患者进行CT诊断后,原发胸腺淋巴瘤CT表现极有特点,成像质量也极高,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相比易于区分,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CT成像属Ⅰ级图像为11例(91.67%),侵袭性胸腺瘤患者CT成像属Ⅰ级图像为17例(65.38%),胸腺癌患者CT成像属Ⅰ级图像为14例(63.64%),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CT诊断的成像质量更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日益污染的环境和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之下,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淋巴瘤的定义在国际上还未完全统一。淋巴瘤的原发部位不甚相同,其原发部位包括胃肠道、头颈部、甲状腺及胸腺等[3]。胸腺淋巴瘤大部分继发于胸腺,原发胸腺淋巴瘤较为少见,多发病年龄较低,大多小于40岁,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原发胸腺淋巴瘤可分为以下3类: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4]。原发胸腺淋巴瘤在体格检查中,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经X线摄片检查,也有未发现纵膈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仅通过病理检查、剖腹探查可见原发病灶的淋巴结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此外,原发胸腺淋巴瘤在诊断过程中还极易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发生混淆[5]。由此可见,原发胸腺淋巴瘤是一种发病隐匿,临床易被忽视的疾病。未早期发现的原发胸腺淋巴瘤,进一步发展、恶化,给治愈疾病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不仅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是难以想象[6]。近几年来,国内外报道显示,近年来原发胸腺淋巴瘤的发病率虽较为罕见,但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反复的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生活质量明显降低[7]。大量临床经验表明,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进行CT扫描增强后,具有一定的特征的表现,其具体表现如下:前纵膈肿块,边缘光滑或呈分叶状,多发于胸腺的一叶,作为典型的表现为均匀强化,即胸腺双叶约1/3因肿瘤坏死、出血或囊变而出现不均匀强化,囊性病变里的软组织结节等[8]。
原发胸腺淋巴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鼻塞等,临床表现缺乏敏感性,错诊、漏诊率较高,研究显示原发胸腺淋巴瘤误诊率可高达70.00%以上[9]。另外,原发胸腺淋巴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和形态表现,在临床诊断上极易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这不仅一定程度上耽搁了患者的治疗,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由此可见,对原发胸腺淋巴瘤采用高敏感性及高准确性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由于原发胸腺淋巴瘤在进行CT扫描后所获得的图像有极为特征的表现,能够显著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相区分,避免了误诊、漏诊的情况,因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11]。对于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在CT诊断中表现较为相似,容易误诊,故一般采用电镜及组织学化验进行进一步检查。本研究表明,60例胸腺淋巴瘤患者进行CT诊断后,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CT成像属Ⅰ级图像的比例明显高于侵袭性胸腺瘤患者及胸腺癌患者CT成像属Ⅰ级图像的比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CT诊断的成像质量更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CT扫描获得高品质的图像,诊断医师可以更为清晰地对患者病变位置、大小、性质、形态及周围器官组织进行诊断。由此可见,对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采用CT扫描成像在获得高质量的成像效果的同时,还为病理活检提供了高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2]。
综上所述,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显像表现特征极为明显,其在诊断中具有高敏感性及高准确性,可有效对原发胸腺淋巴瘤进行鉴定,为临床治疗疾病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熊淑红,肖琼,冯少仁,等.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4,29(6):654-658.
[2]侯淑华,张延成,赵友涛,等.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2):246,249.
[3] Jen K Y,Song I Y,Banta K L,et al.Sequential mutations in notchl,fbxw7,and tp53 in radiatioN-induced mouse thymic lymphomas[J].Blood,2012,19(3):805-809.
[4]毛宏雄.腹膜后原發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附40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7):507,509.
[5]廖江,郑祥,陈加优,等.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67,71.
[6]沈月红,崔磊,尹剑兵.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377-380.
[7]夏钰弘,杨国仪,侯刚,等.前纵隔组合性淋巴瘤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1):108-109.
[8]庾汉华,钟升院,张卫民,等.纵隔淋巴瘤与恶性胸腺瘤的影像鉴别[J].当代医学,2012,18(14):5-7.
[9]王磊君,张华,杨文洁,等.胸腺上皮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学分型的对照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4):382-386.
[10]崔怀钢.MSCT动态增强及MPR各种CT征象对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鉴别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75-176.
[11] Shimizu K,Yoshida J,Kakegawa S,et al.Primary thymic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diagnostic tips[J].J Thorac Oncol,2010,5(1):117-121.
[12]贾鑫鑫,程涛.多层螺旋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9):1658-1660.
(收稿日期: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