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018-04-10姜文雯盛声凯
姜文雯,盛声凯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 110167)
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新阶段,辽宁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带更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规划的战略中心。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有针对性地根据发展特征差异化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实现系统功能,而民办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高等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区域分布不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到2016年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6年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辽宁省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1年省内普通高等院校112所,民办高校数36所,占同级教育比例的32%。至2016年普通高等院校116所,民办高校数34所,占普通高教比例29%。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则从2011年166493万人增至2016年210283万人,占同级教育规模比例分别为18.4%和21%,可见省内民办高等教育份额在持续增加,在省内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分布特征上2011年辽宁省内高校112所,民办高等院校36所,占总数的32%,其中沈阳13所,大连17所,占民办高校总数的83.3%。至2016年省内普通高校116所,民办高等院校34所占总数的29.3%,沈阳12所,大连15所,所占比例79.4%。省内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集中性明显,呈现出待发展且极端的不平衡分布态势。
2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分析
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辽宁人均GDP由2011年的50299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65354元,增长了29.9%。在此期间辽宁省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标志的外延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弹性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它的大小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来表示,它的公式为高等教育弹性系数=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GDP增长率×高等教育增长率[(当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上年在校生数)/上年在校生数]。对2011—2016年民办高等教育状况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其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情况(见表1)。
表1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及弹性系数
从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及走势可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基本保持增长状态,2011—2013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在增长但明显慢于经济发展,弹性系数均小于1;到2014年经济增速下降,民办高等教育基本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在2016年弹性系数出现极大负值,这说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度极差,这也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期间,辽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度较低。
另一方面省内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布局结果统计也显示,2016年辽宁省内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4所,专业布点数544个,含经济学29个,法学7个,文学47个,管理学119个,艺术学97个,工学188个,农学10个,教育学4个,理学29个,医学14个,无哲学与历史学专业布点,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工学和管理学,分别为34.6%和21.9%,艺术学所占比例17.8%,这三个学科类别已经占到专业布点的74.3%,与省内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布局特征一致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态势,这也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人才的供需平衡。
2015年辽宁GDP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下降0.2%、第三产业增长7.1%。由于第二产业下降幅度不大,全年仍保持增长。但是2016年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过大,总体抵消增长造成GDP下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1年到2013年持续增长后出现波动性下降,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逐步提升,但在2016年急剧下降,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例上升,资料显示其就业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辽宁经济结构正在转型的关键期,而辽宁民办高等教育与辽宁省内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布局基本在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对口衔接上存在很大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各行业人才分配中出现紧缺或冗余的差异现象(见表2)。
3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截至2016年辽宁省内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0万人,占同级教育规模比例的21.1%,省内民办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贡献了力量。随着省内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化扩张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民办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紧张、特色不明显、效仿公办院校、师资短缺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民办高等教育也应该理顺思路,探索属于自己的战略发展思路。企业管理中,战略的构成要素按照规定经营战略共同经营主线的因素划分可分成: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与协同效应。战略发展的思路也是通过组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综合分析考虑如何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通过任意方向的增长向量不断累计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再通过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协同效果,不断与外部环境适配,达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形态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探求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必由之路,从这点出发这四个要素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协调功能,准确定位战略方向
民办高等教育在扩大省内高等教育的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力量,但其开放性、灵活性并没有完全发挥优势,其保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能力并未完全体现。因此首要因素需要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与协调功能,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化专业规划与设置方向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制度,为民办高等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强化政府协调功能,鼓励并引导企业与民办高校全方位合作,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组织也应在整体发展思路中首先考虑战略定位,确定组织事业的主旨,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公办院校,僵化管理。找准定位、确定战略方向,才能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与结构调整中持续发展。
3.2 增强自身适配需求的内涵型转换,稳步发展增长向量
民办高校要在战略规划与定位的前提基础上,稳步寻求自身的增长向量促进核心优势的形成。辽宁省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将需要合理的高等教育与之匹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朝着以下三个方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柱产业的相关专业以及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省教育厅建议省内高校要主动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需要,紧密围绕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供应链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合理增设和调整专业,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辽宁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专业设置不合理且区域集中,在人才供给上辽宁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布点居多的专业设置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英语等均是投资少见效快的热门专业,设置重复难以满足人才供给,民办高等教育应适时调整自身增长方式,提高内涵建设的能力,稳步寻求增长的持续性。
3.3 提升教育路径对接需求差异化,形成难复制核心特色
省内民办高等教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迹不能单纯地采用在区域上平均化发展,应结合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增长向量的叠加累积促进自身特色的形成。目前民办高等院校从2012年开始调整结构形态,部分独立院校、高职院校转型重塑寻求自身发展特色。专业布局上,辽宁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布点最多的学科门类是工学和管理学,但工科专业比重较大,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与转型需求,高科技、高技能新型人才欠缺。辽宁三产结构调整转型,省内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政策,推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发展,为了达成区域民办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战略目的,应逐步加强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人才培育,同时关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型发展。辽宁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应充分补充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教育特色,形成难复制的核心竞争能力。
3.4 增强教育发展全面化协同能力,强化核心优势辐射效果
核心优势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战略构成要素的关系是联动的。协同效应不是依靠一个因素与一个因素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形成大于两个要素的合力,发挥持续效果形成辐射性。民办高等教育应利用战略优势通过不断提高的核心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在政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产权明晰化制度以及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前提下,民办高校可以整合优化现有的资源,增强自身的创新管理与创新能力,全面化的提高自身的协同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1]史璞.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河南的实证研究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5-56.
[2]米红,孙静.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1):78-83.
[3]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教育统计年鉴(2011—2015)[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