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8-04-09闫曦哲
闫曦哲
[摘 要]人生在十岁前属于儿童成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着其以后的生长发育,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的儿童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甚至会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影响着他以后的整个人生。本文就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03-02
前言:儿童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完善儿童心智发展的启蒙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发生在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表现,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表达儿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爱画画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内心无比单纯的儿童来讲,他们往往用单纯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用独特的观察方式和超常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这样往往能够画出令人倍感亲切,淳朴天真,造型奇特的绘画作品。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一些教育经验以及对家长的调查问卷等发现: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社会和家长的认识态度有所偏差,忽略家长自身的影响力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过分的将教育寄托于学校;年轻的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度不够高,教育方式和方法单一片面化,仅注重技能培养等。因此,为了避免进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误区,明确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艺术气质和修养,而不是其他目的,对儿童实施合理的、有效的美术教育非常重要,而对其现状所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对策,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数据主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走访了济南、滨州、郑州、洛阳四个城市。本问卷有五个一级指标,二十五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支持度、观念、态度、行为和评价。本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百分之百,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89%。
一、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笔者在前人有限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四地方对160户家庭儿童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掌握了一些资料和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本人所调查的地域是济南、滨州、郑州、洛阳,这四个区域均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所调查的对象大部分从事自主创业,还有一部分家庭的父母是相对较为规律的上班族,还有一些是家庭主妇并且调查的范围是市区,务农家庭较少。此次受访者大部分为年轻父母,个别是祖辈和保姆,该问卷涉及面较广,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根据现状,分析家长,学校,社会等对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为什么重视或者为什么不重视。虽然近年来,国内校园开设了很多美术专业课程,是为了全面发展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课程都是形同虚设,人们比较重视的还是对考试有利的课程。而且在教学资源上,美术师资的力量一直处于劣势的状态。从社会的角度,虽然人们对美术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能从思想上重视,不能长远的考虑。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找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在思想上轻视儿童美术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慢慢的改变了以往轻视美术教育的传统思想。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以往的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一些根本性的方向问题得到了澄清。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上来看却相差甚远。儿童美术教育虽然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在现如今的学校中儿童的美术教育仍然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
儿童的美术教育,仍处在从属地位,学校仍以传统的语数外学科培养为重点,轻视或忽视了儿童的美术教育。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指标,把原有的美术课程替换为语数外课程,占据了孩子原有的娱乐休闲时间。同时也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和家长随便找个其它学科的老师临时代课。这样以来,美术课程形同虚设,学校思想上轻视美术教育不仅没有更好地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
(二)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强加给学生
在我国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无形中强加给学生,因此而忽視了儿童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奇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很多老师都是直接表达自己对某一幅图画的看法和感受,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在一幅绘画作品面前儿童如何去欣赏、去观察、去感受。对于儿童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下,一些夸张变形的绘画作品,是儿童的思想在特定年龄阶段下的产物。如果想要做一名优秀合格的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儿童的绘画技巧、鼓励儿童大胆的创作、同时强化儿童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美术教师这样的引领下,儿童的美术创作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绘画出属于儿童自己的美丽篇章。
(三)儿童美术教育无新意
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老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所以有的培训机构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比较陈旧,一个老师同时面对很多儿童,是非常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跟着老师去绘画,老师最后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但是评价的标准没有创新点。很多老师为了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甚至代画。有的老师用美术专业基础训练儿童,儿童美术作品都是一个固定模式。在作品上基本上看到是比较整齐划一的规矩图画,不能看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然美好的表达。这种儿童美术培训往往根老师有很大的导向关系,有时这种导向也来源于家长的影响。
(四)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认识轻视和片面化
当今,人们的经济实力在普遍的提高,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发展,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但是家长的主要是心态是望子成龙,他们往往对儿童美术教育认识片面化,不足。有一部分家长观念比较传统,他们要求的是孩子能在课程完成一篇老师交代的画,这画要和老师画的一样,家长才会认为画的比较好。有部分教职工受到金钱的驱动,追求快速绘画的能力,去迎合家长的求快心理,过分的重视绘画的模仿度,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造精神,对儿童的认知,创造性,想象力发展都是不利的。
(五)评价体系的偏差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并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导致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认可度不高,家长对对儿童美术成果的评价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成人化的评价,这样容易影响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评价功利化: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一味地以某种目的为导向,过分地追求功利。
综上所述,家长应能站在儿童的立场,认真的欣赏儿童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启发,而不是不敷衍的表扬。这样不仅能够为儿童的美术学习建立信心,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可见,由于以上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致使不少家长走入了儿童美术教育的误区。
二、更好的发展美术教育策略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如何让儿童的天性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活动得到良好发展,使儿童认识周围美好的世界,表达内心真切的思想感受。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积累总结儿童美术教育经验,认真掌握教育策略,这样美术教育才能顺利展开,取得成果。
本文认为首先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从学校的角度应当要求老师充分的学习,掌握和教材的知识,激发儿童的兴趣,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从社会的角度应到营造培养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氛围。从家长的角度,应当先启蒙家长对下一代艺术教育的思想。不管从哪种角度,都是更好的将美术教育深入人心的,更好的去完成。以下是几点解决办法。
(一)引起全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
儿童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表现,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表达儿童自己内心的世界。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甚至会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影响着他以后的整个人生。所以整个全社会都要加大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首先是各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可以颁布相应的校园条例等来推行儿童美术教育;其次作为孩子的父母更要加大对儿童美术的教育的重视,应当从各方面给家长启示,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要进行鼓励而不是阻碍,要让孩子能够自由的表达、表现自己。在传统艺术培训的同时,加上艺术启蒙的投入,这种方式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方式。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儿童美术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儿童的绘画过程中还是我们大人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有浓烈的兴趣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并且刻苦的钻研。绘画是儿童在生活中的一种自然发现,是儿童在随意涂抹过程中的自然创作。同时绘画也是一种娱乐游戏,是儿童内心的表达和自我表现,是儿童思想感情的特殊体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儿童的创造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兒童拥有浓厚强烈的兴趣,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图画。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在兴趣的指导让儿童更好的表达和创作。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创新意识。儿童对什么感兴趣是按自己的意图而不是按照成人来选择的,作为老师,既不能过多的限制学生的自由,又不能无限制的放任学生,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帮助和指导,否则,孩子可能会丧失对艺术的兴趣。但是儿童在绘画中出现理解问题的视乎,就需要老师适当的给以帮助,让孩子顺利完成绘画过程,让还是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三)培养儿童美术天性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美术教育不单单需要提高儿童的美术兴趣,还需要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需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性,进行因地制宜。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儿童美术教育老师除了能完成基础的教育工作,还应到为每个孩子指明创造思维的方向。需要具体培养儿童创新型思维方式。在任何时刻,都可以鼓励儿童自己亲自动手和动脑,而不是直接抄袭,儿童在具体的手脚实践过程中会得到很多的收获。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这种主动的创新意识会激励儿童去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美术创作的过程,老师需要点拨,引导学生去感悟自己身边的生活和自然的美,让他们善于发现新颖之处,虽然在作品中难免会出现幼稚的图画,但切不可否定。当今,美术教育逐渐注重科学性,互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从另外一方面,激励永远都是有效的措施,同样适用于对创新性的激励。在儿童美术作品中,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多多的夸奖和鼓励儿童,引导他们对自己作品创作作品感到收获的喜悦。
(四)儿童美术教育应减弱技巧方法的刻板传授
作为一种创作的形式,儿童美术作品并不是需要画出和实物一模一样的东西,这是一种思想上转变,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过早的将比较专业的绘画技巧传授给孩子,可以在孩子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将必要的技巧传授给他们。所以,儿童美术教育课程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性,特别是要注重考虑到儿童的内心感受,这样能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不同儿童绘画水平,给出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既要保证儿童大胆,敢于创作的心态,又要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增加美术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保障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增加课程的多样性,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组织活动和游戏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去观察周边的实物,让儿童学会去观察,积极的促进儿童的绘画动力,增强儿童绘画的信心。
结论: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学校比较重视,而且家长也非常的重视,这种认识是正在逐渐的扩大和加强。但是,在对儿童美术教育重视的同时,难免会形成不完全的认知,比如虽然家长已经意识到美术对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但还是会从技术型的角度去评判儿童的作品。
所以对儿童美术的教育,要逐步摆脱片面化的认识。在家长或者学校的教育当中,应当注重儿童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从思想上把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贯彻给家长,让家长从理念上和行动上为儿童美术教育保驾护航。
对于美术这门学科,它完全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它要求儿童不死记硬背,虽然每个儿童的作品都不是最专业的,但是每个儿童都可以用各种方式记录,将自己的内心实际通过画画等方式展现出来,表达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素静.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4).
[2].张先.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J].大观,2014,(10).
[3].徐小娟.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J].学园,2014,(7):200-200.
[4].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3-124.
[5].马亚茜.儿童美术教育贵在绘出本真色彩[J].文化月刊,2014,(27).
[6].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13.
[7].苏丹曼.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改革[J].艺术时尚旬刊,2014,(11).
[8].刘阳.浅析美术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读书文摘,2014,(10).
[9].杨昌梅.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 (9):77-77.
[10].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旬刊,2014, (15):125-126.
[11].王丽芬.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