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
2018-04-09何昕
何昕
摘 要: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但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模式的转变,更应该改变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模式,改变以往依赖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将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导向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翻转课堂 大学英语
一、引言
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进入大数据信息年代,使教学和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往的教学模式发展到多媒体教学模式,然后回到课堂,这些教学模式的变化,是科技信息化影响的结果。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把以往课堂教学的结构完全颠覆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一言堂”不再是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反,课堂成了学生张扬自我主动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利用电子學习设备,课前实现重点预习,课堂上师生双充分交流,释疑解惑,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用批判的眼光解析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主导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广泛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日常问题。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丘阐述“学与思”的关系时,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孔子提倡大家学习知识时涉猎要广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独立认真地思考,学与思相结合。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被誉为批判性思维之父,他认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对一种信仰或一系列知识所依据的基础及引申出来的结论,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既涉及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又涉及想象、抽象与概括等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调动与运用。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更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古往今来,这一点受到所有教育家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我国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批判性思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只有当代青年具备相应的素质,独立地对事物表达反驳和质疑,人类才能形成不断进步的核心。同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大学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刻不容缓。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里,如何搭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导向架构,改变以往课堂中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模式,改变以往依赖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缺少批判性思辨能力的教学现状。
二、大学英语要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根本策略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
1.教学设计的多样化。
教学活动单一是大学英语课堂多年来的教学现状,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学校和老师脚踏实地地践行。教学设计必须改变单一现状,实行多样化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三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三个不同的阶段设计教学活动。在此,且以写作课教学为例。
在写作课教学的第一任务阶段,围绕本单元的话题与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外,除了文字、图片等静态背景资料外,还应该提供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不同的微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转课堂。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尽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和启发学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行全面地思考,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用读写的形式将学生圈禁在课文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料,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佐以中文作说明。到了第二任务阶段的时候,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侧重点是针对学生分析资料的对比能力。教师要将第一阶段为学生补充的相关资料与读写课上的文章联系起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分析作者在文章里呈现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探讨文章的写作和修辞手法,联系资料做出对比和分析。学生在这一系列探讨中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话题,由于作者的主观视觉基点不同,导致切入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通过这些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对学生加强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学生由于经验的不足,缺乏统筹和驾驭全局的眼光,在对比和分析训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为作者列举的某个论据所折服,倾向于其中的一个观点而不及其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择其中一篇文章尝试以口头形式做出总结。通过练习summary,学生对观点的提炼能力、逻辑论证能力都将大幅提高。到了第三个任务阶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加强学生思想表达能力的培训。思想表达能力是学生对自身生活的认识和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先用书面写作的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出疏理,再进行归纳和阐述。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因为受到某些语言知识点的局限而停滞,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助,使学生的英语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教师要培训和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写作的形式,整理自己的思维逻辑,提炼自己的观点。
2.教学设计的组群性。
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组群活动,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教”的依托。第一,小组长负责制的组群活动能够有效地维持教学秩序,解决大班额班级管理问题;第二,小组长负责制的组群活动相互间展开的竞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发为组群做出贡献并由此引发自豪感,使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第三,小组长负责制的组群活动能够促使组群的内部交流及组群间的交流,使处理信息的素养得到锻炼。平常单个学生一些无法独立获取的能力,在组群活动的交流中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比如说获取能力、理解运用能力、分析评估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组群活动的背景下,信息的来源才会那么丰富,信息的碰撞才会那么激烈,信息的处理能力才会有长足进步。丰富多彩的组群活动所创造的和谐协作的环境,所形成的社团安全舒适的心理氛围,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者形成高阶思维并学习知识的保证。
3.教学设计的多路径。
长期以来,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国内大学生的一种通病。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系:自古以来,传统文只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强调尊经重道、强调服从权威。在“一言堂”的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对直觉、经验和悟性注重的要多一些,对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就没有那么注重,学生只习惯于引经据典、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结论而忽视求证的思辨过程,这种局面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应该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路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从别人的观点中分析问题,发现漏洞;用客观事实和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对他人提出建设性的中肯的意见。学生在思维和反思维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建立思维导图、多从逆向思考、梳理彼此的优缺点等,多角度多维向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提炼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把感性思维变为理性思维,把垂直思维变为平行思维,把悟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变为分析型思维,凝聚组群队员的思辨能力和团体成员的协作意识。
4.教学设计的质疑和假设。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质疑和假设,教师在设计时,要预见性地为学生的质疑和假设尽可能留下发挥的天地,既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和假设,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文体、文化及篇章策略等诸方面提出质疑和提出假设,鼓励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多维向地得出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将来在现实生活中必然有助于学生独立对待出现的问题并形成独特看法。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是质疑和假设,只有把握质疑和假设这个关键,才有助于学生建构批判性思维逻辑,拓宽学生的思路。
5.教学设计的批判性思维预测。
教学设计的批判性思维预测必须建立在大学英语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深入钻研是大学英语教师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必然过程。只有这时候,教师教学设计时才能尽可能地预测到将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教师备课和设计尽可能摆脱教材的桎梏,对教材中的内容灵活处理,活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目标明确清晰、形式内容富有情趣、广受学生欢迎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难易要适中,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批判性思维逻辑,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无所适从;设计的问题太简单,达不到启迪的效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导引学生主动探究、确定自我思考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迅速地建构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技能。在课堂提问实践中有时候难免有“智者千虑必有一疏”的情况,实施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时制宜。
三、翻转课堂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必须注意的问题
1.抛弃封闭式提问,提倡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的区别在于所提问题的范畴不同:一个是依据教材内容,一个是依据资料。前者在教材中一般有明确的答案,学生只要翻翻书本很容易找到答案;后者是依据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资料,对其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所做的整合,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一般没有确切的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封闭式提问减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机会。开放式问题虽然对于知识的记忆有用,却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问题是对相关问题的探讨,答案的指向性不明确,这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多角度多维向地思考问题。因此,翻转课堂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在课堂设计中必须抛弃封闭式提问,提倡开放式提问。
2.提问对象要面向大多数,抓中间带两头。
以往的提问对象往往是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而且往往是一些封闭性问题。这样的好处是保证了课堂秩序的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然而却抑制很多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求知欲的挫伤。客观地说,学习特别优秀和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少数,绝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开放性提问具有探讨性质,如果把提问对象从少数转向多数,那么绝大多数人都卷入了热烈的探讨,必然会把两头的学生带动起来,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参与探讨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教师评估应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之后,教师的反馈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很可能感受不到教师对其回答的明确态度,更感受不到教师对其成长所需要的建议。学生的这种现象与青春年少心理敏性有关,他们会因为老师的对应热情而大受鼓舞;也会因为老师的对应淡漠而感到挫折,对开展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热情产生消解,有碍于批判性思维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除了顾及青年人的特点做出热情的反应外,还要适度地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应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通过小组提问题的数量、方式和角度,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做出相应的评估。另外,由于开放式提问方式彰显学生的思考过程,老师不会把语言技能作为量化学生平时成绩的唯一标准。在第二阶段任务和第三任务阶段中,学生的口头报告,summary,书面写作,以及课堂发言,都被列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而纳入成绩评估的范畴。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热情肯定的回应,包括书面反馈并给予鼓励。
4.候答时间要把握得当。
教师对学生的开放式提问,学生候答时间的长短关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要引起重视。我们既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時间非常短,又不能一旦学生短时间内答不上来,立刻让其他学生代答或自己回答。候答时间过短或过长直接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专家提出,相对较难的问题,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约9s的思考时间,而较容易的问题3s~5s时间才是合理的”。
四、结语
当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其中包含思维技能的系列改变,这是一种性情与气质。批判性思维技能能够使我们获得解释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面对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阐述或者评估,进而做出理性的推论,自我校准我们坚定的信念或前进的步伐。作为个体,一旦掌握了批判精神,便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自信、智慧和充满热情,宽以待人,拥有乐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在语言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利时机,课堂教学活动纳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是大学英语教改切实可行的方案,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则航,邹敏,李晓芳,陈思雨.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6(03).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01).
[3]程云燕.直面挑战“翻转自我”[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4]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