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交流形式探索之预约式交流

2018-04-09吴庆林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生沟通学生发展学生管理

吴庆林

[摘   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推进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中应体现学生的生命成长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初中学段班级管理的重心应在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个性化发展,应是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融合。

[关键词]师生沟通;预约式;学生管理;学生发展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教育而言,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不仅需要在教育制度上确定受教育者的自由身份,同时必须要实现权利的平等”[1]。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笔者基于“互助式学习范式”,探索了班级管理范畴下师生交流的新样式——预约式交流。

一、预约式交流的特质

1.教师层面

(1)尊重

预约式交流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教师“救火队长”角色——“解结”“疏堵”,改变班主任权威的“业态”存在,将师生之间的沟通形式变为“预约”——学生预约教师或是教师预约学生,使师生双方都有了一个思考时间,让矛盾有了一个缓冲期、让交流有了一个预备期,从而使得交流理性而深入。预约式交流的核心是帮助,将教师从挑剔学生的不足转向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中学段。

“开明的教师表现出他对语言的敏感性……他避免责备、羞辱,不谩骂也不恫吓,他语言中全无摧毁性的对话和措辞上的施暴……在师生关系中,除了协调沟通,别无其他选择。”预约式交流将学生作为“独立人”看待,遵循了“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生命个体”的育人原则,避免了“逼问式”的交流,尊重学生成长的内在诉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尊重”在班级管理中得到落实。

(2)双向和多元

预约式交流基于班级“模糊化管理”,不纠结于精细化的数据统计,将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作为班级管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实行民主、协作、互助式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把班级“管活”。交流不局限于“师(班主任)—生”的单向方式,而是主导“师(班主任、非班主任任课教师)—生”“生—生”“生—师(班主任、非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向沟通,从而实现了让班主任摆脱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对班级事务的事必躬亲,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班级发展的思考中,也实现了让学生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道路。

2.学生层面

(1)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生命在场”,班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中这样论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当权威和公平发生冲突时,儿童最初会出于对权威的敬畏而认为成人正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意识逐渐增强,当权威和公平沖突时,他不再屈从于权威,而是出于对内在理想的尊重而捍卫公平[2]。”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3]。”鉴于此,班级管理中师生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在社会学意义上,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在文化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文化的先知;在心理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心灵医生;在教育学意义上,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4]。

基于预约式交流的班级师生关系从人的本性出发,摒弃问题疏导的“同质化”,强调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多元、和谐的发展。

(2)信赖

精细化管理下的各种量规淡化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度,所有学生都是“标准件”、所有活动都是以冷冰冰的数据呈现,学生之间以竞争为常态,班集体成了一个个“松散群体”,而教师“骨子里都藏着一个独裁者”,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生气与活力,最后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礼记·学记》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论述。预约式交流形式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将“信赖”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摒弃“秋后算账”,倡导问题解决即时化、师生关系信赖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按一定的要求、准则和约定建构起来的“联合体”,学生、教师分别定位为“优秀之人”和“可以信赖者”。

二、预约式交流的实施

1.“饥饿营销”式的发动

基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与教师谈话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的定势思维,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找教师交流。为此,笔者借鉴商业运作的“饥饿营销”,每天预约不超过五名学生,以使沟通有充分的时间保障。淡化管理,强化沟通意识,使师生能够放松交流,学生愿意向教师倾诉。在作为倾听者的时候,对于学生认为的“大问题”,笔者总是归因于“青春期的发展常态”;而针对一部分学生的不良习惯,笔者也会尖锐指出,因为是平等交流,学生不会有“犯错后的逃避与狡辩”。

交流之后,提示“受益”学生无须隐藏自己,可以将自己的轻松表现出来,打消学生畏惧教师“窥私”“钓鱼执法”的顾虑,打破预约的壁垒,使预约步入良行轨道。

2.让预约有保障——取消形式化的惩罚措施

受传统班级管理“犯错惩罚机制”固有观念的影响,学生与教师交流时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过错,这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预约式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清障”,教师冷静、理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与其一起找寻解决办法,避免批评与发怒,就不会造成“师生鸿沟”。即使学生想用“写检查”一类的手段进行自我惩罚,教师也用“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来疏导,从而使学生明白预约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批评人的方式,从而保障了预约的良性开展。

3.扫除预约的“死角”

每一届学生中都有被动、拖延的学生,教师便公开预约,促使他们预约教师。这样也制造了一个时间差而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学生在交流时更容易把教师当做倾诉对象,使交流更通畅。在预约式交流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或是对处于狂热中的学生泼泼冷水,或是对学生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及时纠正。无论是交流话题,还是交流对象,沟通没了障碍、“禁区”,反过来又促进了班级管理,提升了班级凝聚力。

4.避免组团预约,保护个人隐私

初中学生已有“隐私”的概念,他们意识到隐私是“自然人生活中不愿意公开或不愿意为他人知晓的秘密”[5],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规则”。预约式交流的个性化遵循了学生心理活动的“排他性”,“一个人的隐私,两个人的约定”,从而达成了预约式交流的初衷。

三、预约式交流的范畴

预约式交流涉及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能帮助一个个“迷茫者”走出心理的阴霾。

1.学业困惑

学习方法的选择、學习状态的调整、学科间精力的分配、学业目标的设定等这些传统师生交流中常涉及却不能深入交流的问题,因为师生“一对多”的形式加上学生“抵制说教”的心理,而无法得到较好的解决。而预约式交流的个性化且唯一性则可以补上这一短板。

如L同学,家庭教育比较传统,家长只是用学业成绩判定她的优秀与努力程度,而她自己却是一个“行动上懒惰”的人。由于她期中检测前一个月忙于德语考级、校运动会、素质展演等活动,期中检测多个科目出现了“塌方式”退步,遭到了家长“罚跪”的惩罚。教师得知这个信息后决定预约她。没想到她主动地预约了教师,并约定午餐后在“书吧”交流。交流的开始都是她在抱怨期中检测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说自己那么努力却“落得如此惨烈的结局”。因为事先知道了她在家受到的惩罚,教师便顺着她的话题聊。而在说到书写时话风一转:“一直按照老师的节奏在练字,但为何结构松散、笔画无力?”“是不知道自己书写的不足?还是自己的练字只是流于形式?”……交流至此,她不再一味抱怨了。教师接着帮她分析:“有目标、有形式、有投入,但在行动时只是想着‘我做了,却没有想着‘我做好了吗。其他同学对你的书写肯定也有评议,为何改变不大?”……也许是顿悟,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形式上的投入,却做得不踏实;也明白了下一步的改变思路——听取家长、老师、同学的意见改进自己。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同伴教育等途径也就能接受了,反过来又影响了其他同学,从而达成了学业与成长“互助”的班级建设生态。

2.成长烦恼

成长,是一种对自己现状不断超越的状态。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决断自己的事情了,因此可能与教师、家长发生“矛盾冲突”。

如国庆节假期中,A同学的家长发现A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用圆规刺自己,问及原因时说是没有学好,应当受到惩罚。家长与教师沟通此事时,教师意识到这个孩子有“自虐”倾向。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教师预约了他。因为A是男生,教师就直接从他手上的伤说起,聊起了“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本义”,使他明白了学习是丰盈自己的人生、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是最大化实现自己对社会价值的途径,更使他明白了爱惜自己也是感恩父母的表现。在交流中,教师也利用憧憬激活了他对未来的展望,使他意识到自己之前走入了一个“心理误区”。交流后,A同学用“责任”“担当”这类词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交流使得“启智”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

3.青春期的迷惘

初中生对异性充满好奇、有好感,甚至产生“情感的迷惘”是很正常的现象。传统班级管理对待学生青春期的“故事”大多简单、粗暴,多以“堵”“罚”为手段,缺少合理的“疏”。预约式交流的管理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在理解“问题”的前提下,以解决问题作为交流的初衷,避免人为放大问题,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的迷惘期。

如初二下学期时,有教师反映C同学上课经常走神,并在政治课上写“语言暧昧”的小纸条。家长也发现了他在家里的“小秘密”。于是笔者提前一天预约他,让他有心理准备。第二天午休时,C直接说:“老师,我错了。但你们误会我了……”既然话题已经明了,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了。笔者平静地说:“很正常。美的事物谁不喜欢,就如楼后花坛里的月季,你们生物老师还在那里自拍呢。异性同学正常交往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心思总在‘异性那里,就影响自己了。当然,会欣赏美,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审美观……”C听后说:“老师,你放心,我记得我们上过的主题班会‘爱河面前请止步,我真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我知道早恋带来的影响。”问题解决了,C坦荡地将问题公开化了,说明“结”已经没有了。笔者顺势就着话题谈了班内几个优秀的女生,包括她们的学业、勤奋及人际交往,C也没有选择“逃避”,真正从“迷宫”中走出来了。其实,不仅是两性间的交往,还有“朋友圈”、心理低谷等,在预约式交流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处理,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4.失败后的安慰

预约式交流步入正轨,师生已不再纠结于错与对,而是将交流作为重要的沟通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向教师反映班级情况、向教师承认错误,甚至失败后寻求教师的安慰。

如在“CCTV希望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决赛中失利的D同学,主动预约教师:“老师,我想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与您谈谈。”下课后,她来到办公室。近五分钟的倾诉后,她开始寻求教师的帮助:“老师,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认为,我在这个比赛中一下成熟了很多。”教师问她:“你认为你失败了吗?”“没有。老师,你还记得我的那篇《野孩子的梦》吗?”她开始问教师。至此,师生的谈话就快结束了,因为这个学生心里的阴霾已散。她说:“《野孩子的梦》就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小结。虽然我没能在全国赛拿奖,但我毕竟经历享受了这个‘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口语与表达能力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市教科院来我们学校听课时,我的口语表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掌声。”

四、预约式交流的成效

预约式交流实施几年来,笔者所在班级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都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状态。因为预约,班级问题总能“防患于未然”;因为交流无阻碍,学生的学业活动、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引下,计划性得到增强,使教师有了更多精力去思考学生的发展;因为预约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所以矛盾的化解也就没有“敌对”,班级管理由“处理问题”走向“引领发展”;由于交流中师生之间无隔阂,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教育,学业与成长的“源动力”也就激发出来了。师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没了死角,使班级由模糊状态变为清晰的共同体,真正实现了预约中的“预”,自然地达成了教育教学的“立”。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2]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 傅统先等,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2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

[4]孟庆芬.论新型教师权威[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25.

猜你喜欢

师生沟通学生发展学生管理
小学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策略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师生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