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替利嗪滴剂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189例

2018-04-09唐春霞郭忠琴陈代波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喷雾剂鼻甲变应性

唐春霞,郭忠琴,陈代波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指机体接触吸入性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可诱发鼻息肉、鼻窦炎,甚至诱发哮喘等。近年来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我国一年中有约1.3亿人受其困扰[2],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为该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笔者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和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189例,比较其单用与联用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8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男92例,女97例;年龄16~64岁;病程4个月至20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A、治疗组B。对照组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平均年龄(37.2±2.7)岁;平均病程(3.2±0.6)年。 治疗组 A 59例,其中男 27 例,女 32 例;平均(34±0.8)岁;平均病程(3.3±0.5)年。 治疗组 B 62例,其中男33例,女29 例;平均(34±0.8)岁,平均病程(3.5±0.5)年。 三组过敏性鼻炎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香港澳美制药厂,6120533,20 ml∶200 mg),10 mg/次,1次/d。(2)治疗组A。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雷诺考特,MAXG1206047,120喷/支·盒,64 μg/喷), 每个鼻孔各 2 喷,2 次/d。(3)治疗组B。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个鼻孔各2喷,2次/d。

1.3疗效评价

1.3.1参考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兰州)制定[3]症状评分标准:(1)1 分。 1 次打3~5个喷嚏,擤鼻≤4次/d,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间断性鼻痒。(2)2 分。1 次打 6~10 个喷嚏,擤鼻5~9次/d,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鼻痒但可忍受。(3)3分。1次打10个以上喷嚏,擤鼻≥10次/d,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难忍。

1.3.2体征评分标准 检查鼻腔、下鼻甲情况:(1)A。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紧靠,看不见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形成息肉,记录为3分。(2)B。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紧靠之间尚有缝隙,记录为2分。(3)C。鼻甲黏膜轻度水肿,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

1.3.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疗效,记分方法:(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100%/治疗前总分,总分≥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5%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的临床表现和疗效。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对比 和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3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A、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结果对比

2.2治疗后3组患者疗效结果比较 治疗1周后治疗组A和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A、B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治疗后3组疗效比较

2.3并发症与治疗依从性比较 (1)并发症发生情况。鼻干、鼻痛,鼻出血,鼻中隔穿孔,口干、倦怠,对照组3例(4.4%),治疗组A 2例(3.39%),治疗组B 3 例(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该研究最初纳入三组患者均为78例,各组分别有10例、19例、16例患者未能按医嘱完成治疗,原因有忘记用药、鼻喷药有味不能耐受及不按时用药等,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应该成为医师及患者需要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鼻喷药依从性较口服药依从性差 (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环境污染加重、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11个大中型城市的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8.7%~24.1%[4],发病率地区间差异非常明显。该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不能根治,不仅有鼻阻、鼻痒、流涕等鼻部症状,精神情绪状态也会受到显著影响,美国发表于2007年的一个电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AR患者感到疲惫,近2/3的患者时常感到生活凄惨和易怒,多数AR患者(57%)和大多数AR患儿(88%)均出现睡眠障碍,精神健康状况受影响,进而出现心理疾患,如抑郁、焦虑和酗酒等[5],变应性鼻炎和鼻窦炎、鼻息肉及哮喘等疾病的关系也受到学者的关注,1997年Gross-ny7 man[6]首先明确提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论点,强调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整体性的概念,ARIA 2008年修订本[7]更加明确阐述“AR与哮喘是一个综合征在呼吸道两个部分的表现”这一基本原则,变应性鼻炎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最常见疾病之一,因其对人们生活工作产生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药物治疗是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治疗方案,抗组胺类、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笔者综合考虑药物成本、易购买等因素,选择西替利嗪滴剂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为其代表药物。

变应性鼻炎病因非常复杂,组胺是AR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8],通过与H1受体结合而发挥其刺激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扩张血管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生物学作用[9]。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中枢镇静作用显著,目前已较少用于临床,以西替利嗪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抗阻胺药,其作用持久、可选择性地和H1受体结合发挥药理作用,并且因其对血脑屏障的渗透力弱,极大地降低了中枢镇静作用,因其减少了对同源的胆碱能受体的抑制而减轻其抗胆碱和抗5-HT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抗组胺药物之一,并且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好,价格低廉,易购买,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想药物之一,对轻度及部分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对部分中重度、特别是对鼻阻明显患者疗效欠佳。鼻用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广,疗效佳,成为西替利嗪治疗效果欠佳后联合应用的常用药物,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为合成鼻用皮质类固酵类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减少黏膜中抗原呈递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的数量,下调炎症反应水平而发挥作用,并可能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10],稳定鼻黏膜和血管内皮屏障、减轻鼻黏膜水肿和血管扩张等,其给药方式为局部用药,鼻腔局部药物浓度持久,全身吸收少,且肝首过灭活率高,代谢产物无活性。有研究显示,治疗量的鼻用糖皮质类固醇对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抑制作用。笔者研究发现,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疗效较西替利嗪好,但其起效较后者慢,这可能和两药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关,西替利嗪直接拮抗H1受体而发挥作用,其起效较快,但其起效途径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比较相对单一,其疗效弱于后者。对变应性鼻炎的联合治疗要慎重,联合药物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在排除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未能完成正规疗程等因素后,提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用西替利嗪疗效和单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2周后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医师在变应性鼻炎治疗时联用抗组胺及鼻用激素需慎重。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2]陈艳丽,徐小玲,张婧,等.不同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研究[J].河北医药,2012,5(3):754-755.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4] ZHANG L,HAN D,HUANG D,et al.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eleven major citiesin chin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9,149(1):47-57.

[5] NATHAN RA.Neburden of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Asthma Proc,2007,28(1):3-9.

[6] 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 A) 2008 update[J].Allergy,2008,63(S86):8-160.

[7] KAARI J.The role of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allergic rhinitis[J].Clin Pediatr(Phila),2006,45(8):697-704.

[8]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一):发病机制[J].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5):316-320.

[9]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疗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35(1):73-75.

[10]张罗,韩德民,王鸿,等.糖皮质激素诱导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体内和体外研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8(5):296-299.

猜你喜欢

喷雾剂鼻甲变应性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喷雾剂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喷雾剂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缩宫素鼻喷雾剂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泌乳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