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伯牙绝弦》为例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09李永海
李永海
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那么我们会说此人有很强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语文能力。下面以《伯牙绝弦》为例,笔者从人文、育人、启智等方面谈几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体会。
一、教学相长,情感为美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代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因为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知音?他们的认识是朦朦胧胧的。因此,教师要挖掘和审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德育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和知音价值观无疑更为重要。一方面伯牙珍惜友情,珍惜知音可敬可佩;另一方面,不赞成伯牙因失去子期而一蹶不振的消极态度,而应该继续鼓琴,纪念旧知音寻觅新知音。《伯牙绝弦》全文共5句话77个字,教学目标明确:一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要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的纯真友情;三要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场人生悲剧,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对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寓言的含义,聆听人物的叹息与寻求。
二、一波三折,自主探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课前自学,培养语感
课堂伊始,教师用歌曲《朋友》(“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导入,紧扣课题和结尾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什么叫知音呢?”教师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借助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理解文言词汇(如“善”“志”“善哉 ”“ 峨 峨 ”“ 若 ”“ 洋 洋 ”“ 念 ”“必得之”)。(2)试写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在自读中揣摩文中4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这样,在课堂自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感知文言文的素养。让学生经历“独自朗读—同桌赛读—小组展示—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2.字斟句酌,一唱三叹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古文诵读,难在断句。课堂上我重点指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要标出节奏,读出停顿。例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再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二要反复读,达到熟练流畅。特别要对最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反反复复指导,尤其“兮”字后边要停顿,读出古文韵味。整堂课教师扎实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诵读,围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想象情景—读出韵味”的方法,步步落实,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精雕细琢,合作体验
推敲字、词、句的意思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功。例如,通过男女生、师生分角色朗读伯牙和子期的对话,入情入境品读,在字里行间感悟知音难觅之情。
师: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眼前仿佛是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生:眼前仿佛是高耸入云、顶天立地的泰山。
师:你还想到了哪句诗?
生:我想到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是泰山一般的志向,江河一样的胸怀。
想象体验,准确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这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如何让学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理解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呢?教师启发: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除了表现高山流水、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有哪些场景?哪位同学能照样子说几个动人的场景?教师播放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灼灼霞光……”这样的场景,仿照文言句式进行拓展训练:“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_____。’志在 _____,钟子期曰:‘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高超,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古典诗词与民族乐器贯通起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民族文化。
三、传承文化,立德树人
语文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含蓄美,更重要的体现在熏陶、教化、启智、育人。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为学生播放二胡曲《长相思》,并出示文字。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学生体会到了伯牙知音难觅的伤心欲绝。教师再引导学生缓慢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同时点拨启发学生设身处地试写安慰伯牙的话,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寻觅知音必须自强不息。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常读书,日积月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四、课后实践,古今贯通
伯牙忠于国家采集乐曲对音乐不懈追求,偶遇子期重视知音之情难能可贵;伯牙随师父潜心修炼,终成名曲《高山流水》。启发学生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第138页的“资料袋”。教师还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列子·汤问》,根据《伯牙绝弦》编写后续故事,或写读后感,课后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古今文化贯通的能力。比如,了解“莫逆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患难之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文结束时引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对话,集体激情背诵。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中,学生明白了乐曲《高山流水》的来历,同时也体验到了知音难寻觅,会更加珍惜友情。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课堂上教学相长,情感为主,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做学生的知音,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编者、文本、师生的“共鸣”。从《列子》《吕氏春秋》到唐宋元明清,《伯牙绝弦》传承至今,知音和艺术是可以共鸣的! 而人文、育人、启智这几方面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