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谈
2018-04-09宣嫣红
宣嫣红
所谓“数字化环境”是指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化社会环境,包括了教育系统为数字学习构建的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络的覆盖,联结到学生的桌面,形成一人一个终端设备的格局,构建互通互联的交流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相关资源,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基于这种网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具有相同特质和主题的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通过打造具有典型价值的课例,构建这一类文本的基本范式,为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一、叙事性:丰富资源,认知交互,拓展延伸
叙事性课文是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是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与借鉴的一种重要的文本类型。作者在创作叙事性文章时,常常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凸显人物特性的细节展开描写。因此,数字化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拓展、辐射更全面的有价值资源,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认知资源。
《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名著《水浒传》,描述了英雄好汉林冲在被押解沧州的路途中,接受柴进款待,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课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的细节入手,紧扣林冲、柴进、洪教头的语言展开品悟,深切体悟柴进的热情好客、林冲的谦虚忍让以及洪教头的嚣张跋扈。在这样的基础上,该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力聚焦在林冲身上,借助数字化资源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学者对林冲的评价。不少外国友人在阅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后认为,林冲处处忍让,并不像个英雄,然则洪教头敢于表现自己,反而更像英雄。这样借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思维,为学生解读文本、体悟人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引导学生借助数字化资源,迅速搜集了《水浒传》中与林冲相关的故事情节,了解书本中的情节发展,形成了对人物言行和命运发展的统一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叙事性文本创作的基本特点,尤其是这类文本与数字化环境相交融的联结点,我们可以通过拓展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全面、深入地感知文本、理解人物特点提供资源,让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
二、写景类:资源再现,支撑框架,实践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其中写景类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构思精妙、语言优美。这类课文与数字化环境交融,通过数字化环境的资源支撑,可以为学生品鉴语言、运用语言形成适切的背景支撑。
以《黄山奇松》一文为例,作者在着力描写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时,就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些松树的外形与它们的名字进行联系,在描写中就突出了名字的由来。事实上,黄山中类似这样的松树并不在少数。为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借助数字化环境中的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进行了资料搜集,并相机选择了黑虎松、双龙松、孔雀松,并将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终端画面中,在组织学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模仿课文相关语段中的写法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松树。
写景类文章本身就蕴藏着很多优美精致的词语以及独到的写作方法,这正与阅读教学关注表达、发展语用的需求不谋而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数字化环境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的再现,为学生模仿写法、语言实践搭建相应的平台,以便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说明类:资源印证,多维感知,洞察方法
进入中高年级,教材中逐步开始出现说明文。这一文本常常会通过精妙的创作构思、生动形象的语言、精准适切的写作方法,将作者意欲描绘的事物的特点客观地再现出来。教学这类课文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些事物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应有的感性认知,也就无法真正领悟文本的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环境资源,为学生展现鲜活的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描写金字塔雄伟壮观的语段中,作者分别运用了作对比、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但面对僵硬的文字,很多学生由于在生活中没有真正感知过金字塔的本真状态,所以也就不能在自己的头脑意识中构建出鲜活的形象,这就给他们深入感知上述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技术,展开这样的辅助性教学:首先,在阅读语段内容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介绍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分别尝试从高处、底部、四周不同的角度,从感性的视角体悟金字塔的雄伟壮观。其次,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出发,紧扣承载着说明方法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领学生更好地关注文本内容。比如,可以向学生出示一节车皮有多大,从而推理“60万个车皮”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场景。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从学生在阅读说明性文本时可能遭遇的最大障碍出发,引领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画面的基础上,用建立起来的感性认知介入到文本语言中,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让学生在数字资源和信息的浸润下,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四、诗歌类:深入文本,揣摩诗境,走近诗人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诗词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古典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营造出最丰富的意境。诗人往往并不会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是以相对含蓄的方法将其隐藏在自己创作的古诗中。因此,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就需要借助数字化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广泛搜集,为学生揣摩诗境、体悟诗人做好铺垫,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助对石灰的咏怀和赞美,表达了自己“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志向和人生态度。纵观整首诗,诗人全篇都在描写石灰,却处处都反映了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经历。如何才能让学生借助对古诗中石灰的描写,更好地感知诗人自身的特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就充分借助了数字化环境的资源。首先,引领学生搜集了关于石灰生产过程的资料,并通过烧制石灰的视频,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核心词语的意思;其次,利用数字化环境向学生呈现于谦的生平资料,在学生了解其少年好学、青年清廉为官之后,着力介绍于谦在土墩堡战役之后,辅助新君但最后惨遭陷害的遭遇;最后,借助终端的设施,引领学生将于谦生平和石灰的制作相类似的地方进行一一对应的联系感知。当学生意识到古诗中石灰即诗人、诗人即石灰之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慷慨激昂的音乐,渲染氛围,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于谦手戴木枷、脚戴铁链走向刑场,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他会怎样朗读这首诗向敌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呢?在音乐渲染之下,学生基于对诗歌的认知与理解,真正感受了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内在意蕴,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正是借助诗歌表达含蓄、凝练的特点,在借助数字化设备的基础上,促进了技术手段与诗歌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提升诗歌教学效益奠定了基础。
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要善于依据文体特征,找准文体与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交融的联结点,让数字化环境真正为阅读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