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以昆明市为例
2018-04-09欧阳佳佳罗艳蓓王庆春
◎欧阳佳佳 罗艳蓓 王庆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所需,工业化和城镇化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后,为了全面提高国家城镇化的质量,指明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国家于2014年制定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城镇化过程的新思路、新模式,从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1]。近年来,乡村旅游新兴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完美融合,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成为当地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的途径。昆明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门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打造出了自己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基本概念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较传统城镇化区别在于强调以人为核心,打造出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不是形式上的户籍性质的变化,而是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前提下,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原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城乡资源均衡发展、互利共享,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由“乡”到“城”的和谐发展。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最早的定义来源于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指出传统乡村旅游的模式即农户为游客提供食宿等条件,让游客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安享宁静休闲的生活方式。最早研究关于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是澳大利亚学者Mullins(1991)[3],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连接乡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为全社会的资源和文明成果的再分配,城乡经济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乡村旅游能够给人们全身心的放松,同时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昆明经济发展概述
昆明,“春城”,云南省省会,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城市。其气候为典型的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气候宜人。昆明历史悠久、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和3000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沟通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旅游业成为昆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打造精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是昆明重要的发展模式。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2-2016年昆明市生产总值分别为3011.14、3415.31、3712.99和3970.00、4300.43亿元;第一产业5年的增加值分别为159.16、175.27、187.55、188.10和200.51亿元;第二产业5年的增加值分别为1378.48、1537.11、1642.03、1588.38和1660.46亿元;第三产业5年的增加值分别为:1473.50、1702.93、1883.40、2193.52和2439.46亿元。统计数据表明,昆明市GDP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均呈现出较大幅度增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5年的净增长率分别为25.66%、20.46%和65.56%。传统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平缓明显低于第三产业,表明第三产业成为昆明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支柱。
(二)人口组成数据
截至2016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达672.8万,城镇人口为478.02万,农村人口194.78万,分别占常住人口的71.05%和28.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1%。2015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达667.7万,城镇常住人口467.7万,农村人口200万,所占比重分别为70.05%和29.95%。2014年末,昆明市常住人口达662.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57.2万,农村人口205.4万,所占比重分别为69.05%和30.95%。以上数据表明,从2014年至2016年,农村人口减少10.6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7%。具户籍农村人口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从农村人口比重而言,比例出现增长趋势,表明城镇化在昆明市已经进入平缓发展期(表1)。
表1 2014-2016年昆明市人口组成概况统计表
(三)居民收入
基于昆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数据统计,2012-2016年昆明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47、28354、31295、31840和34111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9037、9273、10366、10470和11454元,两者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11:1、3.06:1、3.03:1、3.04:1和 2.9:1。数据表明2013年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不明显,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空间更大。
三、昆明乡村旅游成果及问题
昆明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一系列副产业随之兴起,餐饮业、轻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都得以快速发展,当地环境和基础设施得以极大的改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承,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得以提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宜人的完美融合。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共勉。
(一)成绩和优势
1.完善的交通网。为了更好地打好乡村旅游牌,昆明市加大资金投入,加速城乡交通网络化建设:①升级改造市区东、南、西、北、西北枢纽汽车客运站5个;②增开及加大“城乡村村通”公交投入,建立城乡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强城乡人员流动;③进一步提升昆明国际机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打响旅游牌。至2015年末,昆明市共设立公交站点2600个、公交线路367条,设计地铁6条线路共计180.6km,特别是主城5区增开公交线路14条,新增公交车923辆,极大地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昆明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昆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全年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寻甸县和宜良县旅游资源最为富集,占市区总资源单体的17.7%。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为地文景观、乡村景观以、水域景观、乡村文化遗产以及乡村民俗文化共5大亚类。截至2015年,昆明市已经有超过220家农家乐及农家院等,248个乡村旅游景点,占整个云南省乡村旅游景点的20.6%。
3.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作为昆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受到了昆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至2015年昆明市旅游局重点扶持25个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在景区改造,交通设施整改及投入方面,同时加大宣传工作,对提升昆明市乡村旅游整体质量做了大量的贡献。在人才教育方面,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旅游景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设和完善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全方位支持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乡村旅游新气象。
4.建立农业促旅游发展机制。伴随着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一区一色、一村一品”是昆明市乡村旅游的新理念。大批现代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家庭农场以及植物园等亮相景区,这成为乡村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传统农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是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是创造独立、自主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开拓了乡村旅游的新模式。
5.服务质量提升及类型丰富。昆明市乡村旅游经过基础发展阶段后,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各种休闲基础设施得以更新和完善,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市政府大力扶持下,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官渡区的官渡古镇民族风情景点、西山区的梦里水乡生态休闲园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二)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昆明市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进入到了相对平缓的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受地理、交通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同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纵使有政府大力投入,这种不均衡性依然存在。政府在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往往不能精准定位,所以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文化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旅游特色项目。
2.旅游产品缺少深层次开发。伴随着乡村旅游进入平缓的发展时期,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已经逐渐失去光环,目前主要以聚会型、欢庆型、观赏型等方式为主,选择的地点主要是农家乐、农家院以及果园采摘等这种传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服务产品和类型基本相同,造成总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旅游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项目研发和再加工。打造出高质量融创新型、娱乐型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旅游设施相对滞后。昆明乡村旅游往往只注重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投入使用后续的维修、保养以及更换往往不到位,给游客造成了部分景点基础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大的不良印象。特别在部分距离市区偏远的乡村景点,住宿条件差、安全卫生差、道路交通不便等问题较为普遍,这对整个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印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虽然在政府监督、宣传保护环境的背景下,但是依然存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实例。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文化遗产丧失殆尽;大量的优质农田被填埋、占用,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小;绿色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人均森林覆盖率逐年减少。这些不良行为极大地影响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的进程,旅游生态环境急需得到改善。
四、措施与意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发展乡村旅游重要的参考模式。为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进程,加强乡村和城镇资源的合理分配,向着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知识旅游的大方向发展,对乡村旅游作出如下的改善措施和意见: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
当地政府作为乡村旅游的推动者和保障者,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要认真研究,给予针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发展意见。对新型乡村旅游发展路子、经验要及时有效地宣传,不断督促乡村旅游向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并积极做好乡村旅游品牌代言人的角色,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加强政府和旅游经营者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为新型城镇化做出贡献。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安全保障
安全、便捷的出行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当地政府应在基础设施方面增大投入。首先,应加强旅游区域的道路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及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并增设停车场、人行通道等基础设施。其次,合理布置公共厕所、供水设备、园区垃圾存储设备等,方便游客日常所需。最后,改善游客住宿条件、加强饮食卫生监督以及人身安全保障,全面提升游客的安全感。待客热忱、环境优雅让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打响品牌效应,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特色,强品牌
针对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不能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文化历史,创立属于自己特色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做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4]。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既要让游客享受到物质上愉悦,更要让其领略到文化层面上的内涵。不断丰富乡村旅游项目,求创新、求发展。例如,让游客参与主人共做特色美食、参加农作物生产收割等娱乐项目,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通过给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来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吸引游客,最终达到提升乡村旅游效益的目的。
(四)求质量,重人才
加强旅游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昆明市乡村旅游行业,应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树立以人为本、以客为尊、服务至上的行业理念,使昆明乡村旅游成为世界游客了解昆明的明信片。当地政府应积极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引导,吸引优秀专业人才为昆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分红入股,调动群众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广大农民从中受益,从而大大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
[1]方世敏,祝丹.新型城镇化水平变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31(156):77-83.
[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3]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3):32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