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
2018-04-08徐灿雯
徐灿雯
尼采曾言:“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此话当真。然而,若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不理解生活的意义,对任何活着的深刻理由都感受不到呢?
——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极其吊诡而荒谬的生活状态。从希腊神话中千百次痛苦地重复着将巨石推至山顶的西西弗,到跪倒在地狱前欺哄着“请给我的期限长些!”的塞尔维亚骗子唐璜,再到宣誓着“显现与存在之间没有界限”的在舞台上朝夕可死的戏剧演员,以及最后,也是人类初始——世上最基本的生存个体,“我”,千千万万个“我”,千千万万个日复一日复刻着吃饭、睡觉、工作的循环往复、按部就班之举的普通人。时间在日日夜夜看似平淡无光的生活之前便已悄无声息地缔结成为一个怪圈。恰如加缪在书中所言,“芸芸众生是为着某些目的而活着,他们关心的是未来和证明,他们掂量着自己的机遇,他们把希望寄托于自己将来的生活,将来退休的生活以及他们后代的工作。”——然而,就在某时、某刻、某地、某身,自我面对麻木机械的生活、面对倒计时的生存时间、面对只剩轮廓与表象的世界,猛然觉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陌生感与隔膜感,这就是“荒谬”。这令人绝望的荒谬源自于,“我”,无可奈何却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人只不过是一种“被抛”的存在。人,偶然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却必然地面临着同一结局:死亡。时间早已扼住所有行动的咽喉,任何行为都只是空无的异化,在生命消亡后毫无价值与效用。西西弗也好,唐璜也好,戏剧演员也罢,每一个“芸芸众生”倾尽全力,把所有希望寄托所至的明天,只是一张一撕就破的薄纱。人,被钉在时间上,受困于流放中,生活一万天与生活一天却重复一万次,毫无区别。
难怪,钱彩在《说岳全传》第六一回便早早慨叹:“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一场黄粱梦,可望不可即。穷尽碌碌一生,似猴儿般找耳挠腮,水中捞月,镜中摘花,到头来,关注的对象不过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实在幻觉,思想与生活穷途末路,荒谬如影随形,而万事皆空。
那么,人可为什么要活着呢?这向死而生的生活又如何值得一过呢?与其在令人头晕目眩的生活钢丝上苦苦坚持,为何不急急奔向早已书写好的结局呢?
加缪在书中不断提及一个词——“反抗”。这穷尽自我的反抗正是他与“荒谬”之间进行的殊死搏斗。“自杀”,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结局提前来临,相比于它宣扬的所谓追求“永恒”与“舒适”,这只不过是一种轻视自己的态度。“自杀”并不是无言的反抗,它只是自我逃避,不听、不想、不看,让死神的镰刀轻轻卸去压在生命之上的重负。而这份重负,本应由每一个拥有灵魂的生命独自去承担。真正的反抗是人对自身尊严进行的最为惊心动魄的维护。正如加缪在书中所写道的,“荒谬则是他最极端的紧张状态。他坚持不懈地用个人的力量维持这种紧张状态,因为他知道,他这日复一日的意识和反抗证实了他惟一的真理——较量。”如果能够说,正是这充满了激情与较量的反抗贯穿了整个生存过程,决定了生命的存在高度,赋予生命以价值,那么,这恰恰是因为,正是反抗本身,使荒谬的人最終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西西弗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为,毅然决然回身走向巨石的背影,难道不壮美吗?唐璜在知道忧郁的那一刻,顺应自己的欲望爆发出狂热的笑声,难道不令人惊叹吗?戏剧演员在昙花一现的舞台上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精确还原哈姆雷特举起酒杯时的那一抬手、那一皱眉,演绎绝不可能复活的角色,难道不令人心中为之一颤吗?而,“我”,“我们”,每一个意识到了生命苦短、生存荒谬的普通人,为了打捞心中那轮明月,摘下镜中那朵瑰丽的花,奋不顾身地伸出满是伤痕的粗糙手掌,义无反顾地用力一握——又有谁能说,不是“我”创造了“我”的命运,“我”的命运不是充实的,不是属于“我”的呢?
遭受悲剧的五指山不断蹂躏的俄底浦斯最终说:“我认为我是幸福的。”穷尽自己一生也没有解开所有谜题的维特根斯坦,在临死之前嘱咐道:“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而西西弗站在山脚下,等待巨石遵循既定的道路滚落时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宗教、信仰、理性、永恒……这一切,都不是生命的本质。正如加缪所说:“人就是他自己的目的。而且是他自己唯一的目的。如果他要成为某种东西,那就是在他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某种东西。”镜花水月又如何?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心仍要穷尽自我,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奋力伸出手去触碰,努力活出人的样子,这就是美,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这就是幸福的真正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