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思考

2018-04-08朱丽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

朱丽花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生是国家关注的焦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高校一线工作中的难点。近些年来,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投入很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经济困难补助等完成学业。但是,高校经济困难生若要顺利完成四年学业,经济上的援助还不够,更需要高校辅导员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一个学生代表着一个家庭, 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贫困学子,高校辅导员需要耐心、细心、真心的沟通,同时尊重学生、保守秘密,最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自立、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报告数据显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校投入、社会投入共579.57亿元,比上年增加71.16亿元,增幅13.4%,其中,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校投入增幅明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全年共发放贷款263.21亿元,较上年增加43.35亿元,增幅19.72%,学校投入219.22亿元,较上年增加20.81亿元,增幅13.14%。国家、高校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是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规模仍旧比较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一直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让这些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思考探索、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争困”现象大量存在

每年新生开学,各高校都进行经济困难生的新增、变更工作,资助工作程序从班级评议到学院审核到学校认定。在高校寄送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会附上《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前准备申请经济困难生的材料。在资助工作申请环节,部分班级出现过半人数申请的现象。在通过个别谈话后发现部分学生不需申请经济补助,相反真正困难的学生却愿意把机会留给更需帮助的同学或者基于面子问题不愿意申请。此外,每一年申请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在大学生资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却形成了“等、靠、要、争”的依赖思想。这种人人都觉得自己困难,只要申请就能通过,人人想申请经济困难生的状况不利于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尊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二) 性格敏感,交际范围狭窄

大部分贫困生性格敏感,家庭出身是他们内心的痛楚,不能触碰。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申请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来自偏远地区,家里靠种地谋生,无其他任何经济来源;贫困生性别比例显示女生高于男生;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或者唯一方式就是考上大学,学习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进入大学后的贫困学生面临了一些变化,第一,学习方式变成自主管理学习,不再是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由于不适应而成绩平平;第二,除了学习无其他爱好、特长,与其他同学共同语言较少;第三,开始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却囊中羞涩。曾经的自信一一被击破,各种不适应产生了各种莫名的自卑。因此,他们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参加班集体活动,更多的是与命运相似的同学小范围抱团,交际面十分狭窄。

(三) 心理脆弱,存在多重困难

大部分贫困生中,女生一般性格柔弱、内心自卑;男生性格叛逆、言辞苛刻。每一次谈话都能发现原生家庭折射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印证了部分经济困难生往往叠加心理困难,而且上述学生获得家庭的支持力量很低,一些父母亲不愿意认可或者面对自己孩子出现的问题。此外,由于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不高,部分经济困难生会在大一的期末考试中出现不及格现象。综合经济、学习的困难,人际交往的困难更是雪上加霜,常常不敢在人群中发言,躲避班集体活动。以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为例,在书院学生会部门、在学生社团中,经济困难生很少,即便参加大部分也是干事级别。因此,对于这些出现多重困难的经济困难生的工作一直是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问题

由于自然、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发展速度不同,存在贫富差距,贫困家庭子女的生活、学习存在困难。一些山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只有上学才能吃上饭,更谈不上其他。他们不敢与外界的人有过多的眼神交流,很少的眼神交流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内心显然是自卑的。也许,所有人的关心、关爱是真诚的,但学生的心灵是极其脆弱敏感的,他们得到的可能是同辈优裕家庭孩子的不屑、老师的漠视,也可能是得个社會捐助就被拍照、被宣传。在基层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开具贫困证明时有些十分容易,有些是严格把关,也有些是家庭贫困潦倒才开具证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不反感的方式来帮助、爱护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通透的温暖。

(二)家庭问题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很多,如来自偏远地区、纯农户、父母离异、父母患病、家庭子女多等,天灾人祸,各不相同。笔者与经济困难生家长交流发现,家长对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甚少,家长也不愿、不会与老师有过多交流,对自己孩子的支持系统很弱。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也发现,经济困难生存在交叉困难,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困难、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多重困难。而且,在出现问题后,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认可,对学校的工作不配合。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人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不能没有精神之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精神家园,所以,原生家庭的问题是经济困难生工作的最大阻力。

(三)个人问题

由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大学学习、大学生活的不顺,独来独往基本是经济困难生的标志。在大一新生心理普测后,一些有心理困难的贫困生拒绝回访。同时,他们拒绝与老师、同学有过多的交流,重复着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整天泡图书馆或者待在自习教室看似很努力地学习。在空余时间他们宁愿选择外出兼职,而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他们认为学习是唯一可以出成绩的地方,但是“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差强人意。人需要与外界交往,而且学会与人交流是人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所以培养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是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的突破点和难点。

(四)高校资助环节问题

高校学生资助流程基本是学生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班级召开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资助中心审核后确定名单。在资助对象认定准备阶段,学生都能提供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但是材料的准确性如何认定?辅导员电话、信函、走访经济困难生家庭是否具有可行性?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标准是否科学?班级民主评议环节如何确保经济困难生的隐私保护?在资助对象认定后期,由于国家、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加上社会各界的励学项目,所以,只要是经济困难生且成绩尚可就能获得资助款,这会不会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产生影响?

三、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资助工作

(一) 大爱为基,育人为本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了辅导员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辅导员是奋斗在学生工作一线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量大而繁琐。面对几百个学生,工作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细心,更多的是真心、爱心。资助工作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工作方法、工作技巧是一方面,更多的需要用真诚让贫困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大爱能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疏通他们与外界之间的隔阂、建立他们的自信。每一位贫寒学子能走出精神的贫困,陽光、温暖、自信地踏入社会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最好的褒奖,是高校辅导员继续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政治素养,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动力来源。

(二) 政策解读,公平公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各项资助工作都有序、高效地进行,如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经济困难生补助、社会各界的励学项目、国家励志奖学金等都会按时发放到学生手中。高校辅导员应熟悉资助政策,并给学生做好政策解读,尤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做好国家、学校资助政策的宣讲。在资助工作中,保护好经济困难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按照学校规定的申请流程操作,对符合学校资助条件得如实上报学院、学校,让真正需要经济支持的学生得到帮助;对不符合经济困难条件的学生做好情绪安抚,告知相应的政策;对需要变更困难等级或者新增的经济困难生工作要及时。总之,以国家、学校资助政策为基准,查漏补缺,按经济困难申请认定流程进行,尽全力保证公平公正。

(三) 艺术沟通,真实诚信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面对个性鲜明而性格迥异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的言语方式更是一门艺术,语言用词的质量、沟通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大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尤其是特别困难的学生或是严苛或者自卑,面对特别的学生,高校辅导员需要变换沟通的方式方法,做好谈心、谈话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的档案整理。在第一次沟通中,高校辅导员应如实告知学生谈话原因,学生同意后认真倾听,适时合理回应。对于有人际交往困难的经济困难生,高校辅导员需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地点、方式灵活,可以是平时的偶遇、可以是偶尔的QQ、微信等,关心其最近的生活、学习状态。真实而非特意、主动又巧妙的交流,才能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关系,融化学生心底的冰川,坚固其自信、自强、自立的内心,还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其他同学。

(四) 资助跟踪,教育感恩

笔者在资助工作中发现,经济困难生申请期间学生显得尤为积极,等到困难等级“尘埃落定”后便个个“功成身退”了。通过个别谈话与实际观察,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是国家发给自己的。例如,部分贫困生不愿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即便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也会“挑肥拣瘦”,觉得勤工助学又苦又累,浪费时间;个别经济困难生会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对上述学生,需要做好感恩教育,引导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等;对于不符合继续资助条件的学生将取消资助资格以待观察。据调查,有些高校会与受到资助的学生签订爱心协议,约定毕业后四年内捐款学校设立的爱心基金,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应该继续担负的社会责任。学会爱心传递,学会感恩回馈,大学生资助工作才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带着自己的梦想、家人的期盼踏上了求学之路,大学四年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辅导员老师需要始终保持真实诚信、公平公正、育人育心的品格,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不忘初心、真心永在,让爱薪火相传,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思政教育模式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49.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司2014(2)号,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司2014(2)号,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

[4]王爽.探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语言艺术[J] . 时代教育 ,2012(4):115.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