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2018-04-08戚桂伏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者课文思维

戚桂伏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兴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浅见陋识。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心意能激发情趣,切记问题的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从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对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想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三个“死”的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艺术地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能“曲问”“活问”问题,学生就能开动脑筋。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又如《小橘灯》一文中: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他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儿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四、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需要站在高處,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儿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充知识的利用价值。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友谊县第二小学)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教者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