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课堂 学生做主
2018-04-08刘静牟玉霞
刘静 牟玉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3.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各种生活中的长方体、长短不一的小棒、球形插孔。
教学流程:
一、由平面到立体,感受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这样一段话,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师: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目光,开始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屏幕,出现什么,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课件依次出现:点——线段——长方形。)
师:大家还记得长方形的特征吗?
生: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为你补充,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师:说得很完整!孩子们,请继续观察。(课件:依次显现长方体展开图。)如果将这些长方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折叠起来,猜猜看,会变成哪种图形?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并不陌生,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
二、汇报交流,补充质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组内交流,介绍长方体的特征。
师:老师课前布置了阅读单,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一定有所收获。现在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名学生以课前阅读单为主,结合自己准备的学具进行介绍,其他学生依次补充。)
(2)质疑思辨,梳理长方体的特征。
师:(小组交流结束后)哪一个小组愿意为同学们讲一讲你们的收获?(请一组同学来到讲台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说的同学要结合手中的学具進行介绍,其他同学一定要注意——(生齐答:聆听。)
(学生结合课前阅读单和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学具进行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进行补充,相机板书。)
生1:我观察的长方体是小药盒,观察顺序是先看面,再看棱,最后看顶点,我采用的方法是: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通过阅读教材,我知道在长方体中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棱和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手摸学具)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的,但是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你们看(指学具)它就是这样的长方体。我发现,相对的面是相同的。长方体有12条棱,通过测量我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2:我补充关于棱的发现——棱按长度可以分成3组,然后每组4根,分别相同。你们看,这几根一组,这几根一组,然后它们又是一组。(手指学具。)
生3:我给你提个建议,你发言的时候总说“然后”一词,我认为这样很不规范,希望你能注意。
师:(对生3)你听得非常用心,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对生2)我认为你应该谢谢他。
生2:谢谢你!
生3:不客气。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长方体,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棱怎样分类。(课件演示棱的分类。)
生4:我要质疑发言员——刚才提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通过测量就可以。
生4:我不同意,测量会有误差。
生5:我有一个好办法,剪一剪,之后一对比就可以,可是我这个长方体还要用,再说在课堂上不方便。
生6: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要是剪完后有一些漏洞,到时候拼上去就不一样了。如果这样,你的方法不就失效了吗?
生7:我也不同意,测量会有误差。
生8:剪的过程难道就不会有误差吗?
(生1看着老师,不知怎样回答。)
师:我可以说一说吗?
生1:可以。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量一量、剪一剪其实都是好办法。我有一个好帮手,希望可以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生9:我想补充关于顶点的发现,我不是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而是算出来的。你们想,长方体6个面,每个面4个顶点,每个顶点出现在3个面中,所以6×4÷3=8,因此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好办法。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推理。(板书:推理。)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都能用到这种方法。还有其他补充吗?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大家提到相对,究竟什么是相对?
(生举例讲解。)
师:这下我明白了,我们一起用手来感受一下相对的面吧。(用手分别表示上-下,左-右,前-后。)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与补充,我们梳理出长方体的特征,一起来看一看。(手指板书,学生齐读。)
三 根据特征,搭建长方体
(1)动手操作,夯实长方体特征。
师: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我们根据它的特征来做一个长方体吧!
师:在做之前,老师要提一点要求——先观察学具,再动手去做,开始吧。
(生小组内利用学具搭建长方体。)
师:我发现这个小队做得特别快,能不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我们小队先将小棒进行分类,大家看,这些小棒可以分成3组,每组4根,然后我们再将小棒插到圆球上,这样就比较快了。
…………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刘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我从刚才大家所分的3组棱中,每组抽出一条(利用手中的学具展示),大家观察这3条棱,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發现这3条棱相交于一点。
师:这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分别叫什么名字?
生:我知道,它们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底面比较长的边叫做长,垂直于它的边叫高,短一点的边叫做宽。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多媒体演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的3种不同位置。)
师:这个平放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生:长是10米,宽是6米,高是3米。
师:现在把这个长方体立着放,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呢?
生:长是6米,宽是3米,高是10米。
师:把这个长方体侧着放,长、宽、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长是10米,宽是6米,高是3米。
师(质疑):为什么同样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却各不相同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长方体的位置变了,所以长、宽、高就不相同,说明长、宽、高是会变的。
师: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长、宽、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它摆放的位置而言的。
四、巩固发展,应用长方体特征
(1)基础性练习: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同学们,生活中见过长方体吗?
生:老师,我认为一张纸也是长方体。
师:这里,我画上一个问号。也许当课结束时,我们就会得到答案。
(2)发展性练习。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棱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师:说得真好啊!长方体的4条长,4条宽,4条高分别——
生:相等。
师:还是这个长方体,我们继续来看——(课件出示。)
师: 最后一个问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生2:还可以用24×4+1×4+20×4=180厘米。
师:说一说理由。
生2: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所以分别乘4再将积相加。
师:这种算法真简单。
生3:老师,我还有一种做法,比这种还简单,我是这样做的:(24+1+20)×4=180厘米。因为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看作一组的话,长方体共有这样的4组,所以我这样列式,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的分配律。
师:我认为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算法都是正确的,但我们数学中要讲究算法的最优化,在计算中,大家可以选择比较简便的方式来进行计算。
师: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判断一下这样说对吗?
生:不对!
师:我有个疑问,从图上看不到它的左面,你们怎么知道它的长和宽呢?
生:因为长方体左右两个面完全相同,右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厘米,所以左面的长也是20厘米,宽是1厘米。
师:哦,原来是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征来推断的,你可真厉害。
师:如果我将这个长方体的棱一条一条擦去,只剩下这样一组长、宽、高,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课件:将长方体的棱逐条擦去,最后,只剩下一组长、宽、高。)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了吗?
生: 能!
生1:老师,我能上前面为同学们讲一讲吗?
师:好啊,来吧!
生1:同学们,你们看,通过长24厘米,宽1厘米,我们可以想象到前后两个面,同样,通过左面的长宽可以想象出左右两个面,通过下面的长宽又可以想象出上下两个面。
师:看来只要有一组长、宽、高确定了,我们就可以想象长方体的形状了。
师:孩子们,这个长方体其实是生活很常见的一样物品,根据所给的数据,来猜一猜它是谁。
生:(质疑,辩论,达成共识)数学书。
(3)创造性练习
师:就是这本数学书,如果我将它的高逐渐减少直至0.01厘米的时候,再来猜猜看,它会是什么?(课件演示:高由1厘米逐步变成0.01厘米。)
生:(猜测、补充、质疑,最终达成共识)这是一张纸。
师:多么有趣的图形世界,即使它的高度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清楚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是一个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师:刚才一名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时,我们画过一个问号,现在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吗?
师:如果我们要将它变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说,高应该如何变化?
生2:将高变成0厘米。
生3:我为你补充,就是让高变没有。
师:让我们再次思考: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再由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是高,由于高,立体图形又了多个面。
师:多么深刻的理解!
生: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如果连纸都成为了长方体,还有什么是长方形呢?
生:只有画在纸上的长方形了。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们记上一个问号。课下再去研究。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个长方体,如果将它的长、宽、高变得相同,猜猜看,它会成为哪一种立体图形?(课件演示:由长方体逐渐变为正方体。)下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它。
反思:
张齐华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未来的数学教学,如果说还有什么新方法需要我们不断挖掘的话,那就是无限的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将课堂归还学生。本节课前学生结合“课前阅读单”对新知进行了独立的前置性学习。课堂上,教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继而组织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辨,开展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将“想法”“发现”“补充”“质疑”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于独立的数学思考中获得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本节课的身份除“引导者”外,还要充当“前期调研员”,分清哪些知识是学生独立阅读可以学会的,哪些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完成的阅课前阅读单,我发现学生可以结合课前阅读独立、清晰地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中浅显的部分,对于“相对”一词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相对棱的分类,还存在一定困难。基于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关键词为“相对”。
怎么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呢?
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等直观感知的方式,从实物操作到演示提升从而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个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将“抽象”还原到具体,激发了学生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体验性学习中,才会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时他们的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所以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才能得到开发。
相信学生,尊重每一个质疑。思辨课堂上学生是绝对的主角,当我和他们的眼睛对视时,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份快乐源于通过独立思考获取新知的成就感。数学学习,具体的内容只是载体,学会思考才是核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只能从一些常规的思路去思考、去设计,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中有许多成年人无法想象出的东西,甚至会超出课前预设的范围。今天的课堂上,当学生向我提出质疑:如果连一张纸都是长方体,那什么还是长方形时,我既惊且喜,惊在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喜在只有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多么可贵的质疑呀!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