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对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

2018-04-08国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国佳

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碰撞。在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华儒道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上,探讨对当今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及跨文化交际的不断融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更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自谋发展。对于深受中华儒道传统文化深远影响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在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既要保持和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要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以增进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这势必会对中华儒道传统文化教育产生影响。

一、对价值观念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仁和”为核心,体现了和平、和谐的精神实质,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思想以道德为核心,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真理。可以说,儒道思想相辅相成,主张回归自然,回到过去。受此影响,中国人重视历史、珍惜过去。同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熏染下,形成了以集体观念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强调整体性,和为贵。这就直接导致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自谦敬人、相互体谅、相互关切、以诚相待。既体现出了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表现出了和为贵的品质。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中最为推崇的是个人主义,把平等、自由、民主和权利作为人存在的前提,追求个人奋斗的意义,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民主、平等、权利意识,个人自由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下,中國人的审美、价值观念、价值尺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道德观念、奉献精神、大局意识,而是其个人奋斗及才干,评判其是否成功,实现了自身价值。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西方主流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在对价值观念形成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的鉴别、鉴赏能力,继承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汲取有益的、符合自身发展进步的西方价值观念,进而逐步形成高尚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之中,既奠基于历史的传统,又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统治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受中华儒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是集体主义与群体意识相结合。儒家思想本身就渗透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时刻提醒人们对国家、社会、民族生存与发展前途的担忧和关注,弘扬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统一,强调集体主义。道家思想则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三者和谐统一为基础,以不破坏整体协调性为特征的传统思想。其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平衡和谐,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引发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也反映出整体为上的群体意识。

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分立的、不连续的,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强调的是“天人对立”,主张的是对自然的认识、征服与改造。在“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思想为核心学说的影响下,认为一切权利都是人的普通的、合法的权利,诸如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等,这也奠定了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差异,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西方的意识形态逐步渗透在受儒道文化影响的传统意识形态中。我们必须承认,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但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要以个人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为前提,而不是过分夸大个体,满足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意识形态的教育上,应该着重强调儒道文化中所提出的集体主义与群体意识,建立起立足于群体正常运转之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整体存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生存的道义。在新形势下,集体主义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它既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包含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知和选择。

三、对思维方式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直观性,善于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加以理解和判断,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而不做深入的探究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不追求准确性和深入性,更多的是模糊性的表达。

而受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西方思维模式,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模式,更注重科学与理性,更侧重分析和实证等手段。他们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认识和把握真理,乐于改造并征服自然;富于想象,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极力推崇创新,拥有独特的想法,追求标新立异。

如今,随着早教、国际学校等欧美教育模式的不断兴起,深受儒道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式思维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固步自封只会将自己陷于停滞不前的境地。在对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时,我们要有开放性,要善于吸收有益的思维成果,加强与外界的思维信息交流,敞开思维的大门,这样才能做到思维有序,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发展。我们还应有创新性,这种创新不意味着将传统的思维方式抛之脑后,而是将以往经验和认知与创新性思维活动相结合,立足于现实,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新问题,结合新情况,运用新方法,以求新突破。

四、对道德修养教育的影响

修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文化、智慧、知识、品德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中华儒道传统文化都将自身修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其倡导克己内省,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标准。注重阐释内省的道德原理,认为道德是在与他人交往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不断对比他人、反思自己,在灵魂深处完成心灵的自我净化。通过反思自己的仁义修养、才智、待人接物等表现,找出自身修养的不足。这种道德的发展并不受他人意志的控制,而是个体内心主动的、能动的产物。将至真至善作为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标,让社会充满友爱、互帮互助,这也是和谐的一种体现。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特点是注重个体与个性,比较张扬,注重个人价值。自身修养中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是受到了外部力量感知与感化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入,对于评判成功与优秀的标准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出发,而更多地将关注度聚焦在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上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上。人们不再把时间用在自省与反思上,忽视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对道德修养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明确道德理想,以完善自我道德修养为前提,加强自律,注重自省与反思,找出道德上的缺陷,才能塑造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理想与个人人生价值的完美结合。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深受中华儒道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及道德修养在慢慢发生改变。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当今时代要求与发展的教育方式,才能包容差异,吸取有益资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7(3):70-72.

[2]许果,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6):44-47.

[3]丁柏铨.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与中西方新闻学者间的学术对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62-69.

[4]王新华,任军莉.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2(9):43-45.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