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2018-04-08张复亮
◎张复亮
有效教学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个永恒话题。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如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乘全校上下都在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东风,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如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笔者作了以下四点尝试:
一、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
情感对人类行为直接施于巨大的动力影响,它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师生之间,因年龄有大小,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传统的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产生一种“畏师”的心理,害怕同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沟通双方的感情,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外,教师应多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表扬,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尊重,对学生敢于提出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应予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分析,千万不可对学生的问题不关心、不重视、甚至讽刺控苦,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扰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反,如果教育真的是为学生的成长考虑,真的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感悟,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疑可问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结论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思维,学生习惯了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由于教师传授的往往是无可置疑的知识,没有暂无定论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提问能力得不到培养,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断地观察思考分析,有利于问题的提出,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三尺讲台,而是大舞台,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养成提问习惯
问题来源于生活,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很多,可以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在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此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我还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中并成为主角。学生只有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习才可能是有效地,探究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提问的能力,有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是因为我们没有为其提供参与的途径。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及探究能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会给我们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1.观察、提出问题 观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要求以客观的态度,在自然常态条件下进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2.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 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参考答案。
3.设计、完成实验 实验是验证假说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这是科学方法的最大特色,也是科学方法中最困难的一步。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验证性的结果。所以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学的发展更是以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实验作支撑的。
综上所述,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冲出传统教学氛围,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自我生成知识,不断提高探究问题能力。如此,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学习就会变得愉悦高效。
[1]王福义,张玉民:《高中生物校本研修问题与指导》,中国教育出版集团。2016版第57页。
[2]蒋洪兴:《有效学习视域下的校本研修导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版第87页。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版第50~54页。
[4]马强、魏士刚等,化学教育2018,39(8):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