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的创新与模仿
2018-04-08李佳芮
◎李佳芮
审视一下近年的高考作文,我们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文学色彩的散文,具体而言就是“议论性散文”,或称之为“夹叙夹议”的“随笔”,那些被赋予满分或高分的,都属这一类型的。这类文章,内容要新鲜,表达要活泼生动,带有一定文学色彩,从写作内容到表达形式,都要是自出心裁的独创,即倡导学生写创新作文。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近年来自上而下大力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整体写作能力并没有有效地提升,甚至有所下降。“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这两年在地方高中调研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怎样应对高考作文?那就是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诸如如何引用名人名言,如何套入个人经历,如何联系新闻事件等,与倡导创新的初衷相去万里。那么,作文还要不要倡导创新?
一、我们如何认识作文创新
作文需要创新,这一提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进行创新,在初中、高中阶段,是否应该把创新这一要求提得这么高,甚至是作为第一位的标准,评价高考作文把它作为一个重要尺度,我认为值得商榷。
首先,对学生提这样高的标准和要求无疑是拔苗助长。倘若我们认真了解一下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这种伪命题自然不攻而破。初中阶段,为应对高中升学考试,平时也主要写所谓的话题作文,学生只能在小学描述性记叙文基础上,逐渐加上一点抒情议论,写出的多是一些四不像的东西,缺乏明确的文体特点。因为没有这方面扎实的训练,在学生那里自然也就根本没有文体意识。虽然话题作文让学生随意发挥,但是,平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体锤炼,没有各种写作方法的具体指导,再加上没有深入的阅读作为辅助等,我们只一厢情愿从主观愿望出发,让学生尽情发挥,进行创新,怎么可能做到?所以初中生升入高中,记叙文过不了关,议论文弄不明白文体特点。进入高中阶段,那就是专家所指出的“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学生作文倘若有点长进,全靠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读几篇所谓范文,学生有意无意地加以模仿。多数作文,都是不伦不类、无病呻吟的东西。
在如此现状下,我们却要求学生作文创新,几近于痴人说梦。创新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前人的东西根本不了解,没有必须的基础做支撑,怎么创新?学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不是神仙,怎能凭空创造?
其次,内容和形式都创新的散文具有不可教性。就教学而言,我们只能教给学生那些已有的知识,没有的东西,教师都无从了解,你怎么教给学生?如果创新可以传授的话,那些各种艺术形式的大师,他们都可以把自己的独家秘诀教给自己的子女了,但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好像都没有看到过。我们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亚圣王献之,按道理来说,他站在书圣的肩膀上应该超过他的父亲,事实却并非如此。传传说王献之苦练书法,写完了十八大缸的水。这说明他能坐上亚圣的宝座,完全是靠个人的努力,家庭熏陶只是一个因素罢了。还有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据说小仲马从小喜欢文学,但是,他频频投稿都没有被采用,大仲马得知这一情况后,建议儿子每次投稿时注明“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但被小仲马拒绝了。他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创作出了闻名世界的《茶花女》,这也说明了文学创造的不可教性。
所以,创新完全是一种自发、自为、自创的东西,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创造条件,进行“催生”,让学生明确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体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然后才能谈到创新,否则,你写出自以为创新的东西,其实是人家早已写过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创新,在多数人那里,其实是形式方面的与众不同,内容方面因衡量标准难以确定,往往很少被提及,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应该重点提倡内容的创新,思想的创新。我们古代最伟大最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两千多年的巨著,诸如《易经》《论语》《老子》《孟子》等,都是很平实的,不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按我们今天的高考评价标准,它们可能都在及格线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多数语文教师不具备教授创新写作的实力。创新的写作虽然具有不可教性,但是,如果教师自身具备丰厚的写作实力,就如当年鲁迅、叶圣陶等那批大师级人物,当代的魏书生等,凭借着他们个人的魅力,依仗他们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依赖他们自身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肯定能感染影响学生爱上写作、研究写作,达到创新的境界。这样的情况,我们是把它看作是教师教的结果,还是大师们创造力熏陶影响的产物?我认为应当是后者。没有多写多看作为基础,你就是自身带有大师的基因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目前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产物,从小到大也都是被考试分数、作业压迫着,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而艺术创新与闲暇、与苦思冥想后的灵感是联系在一起的;走上讲台后,每天要备课、考试、批改等,恐怕连写点东西的时间和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谈得上去写作创新,进而影响学生?
那么,学生要写好作文,根本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模仿。
二、我们怎样理解模仿作文
各种艺术形式的学习,首先要掌握规矩,把规则掌握了,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带着镣铐跳舞,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现在提倡的创新作文,也脱离不开这一规律。我们的古人在学习写作时,无论写诗还是散文,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吟诵模仿的过程,甚至是对某个人某个流派的模仿学习,由专到博,从遣词造句到思想内容,都达到了刻意模仿的地步,把自己完全沉浸入所模仿者的世界中,才能悟到精髓,写下传世名篇。所以,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应该或者说必须从模仿起步,甚至是刻意的模仿,亦步亦趋地吟诵感悟名家大家的东西,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达到创新的境界,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模仿是人类认知事物不可偏离的规律。“模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模仿,我们所具有的知识也都是模仿得来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模仿前人积累下的东西。只有把模仿的功夫做到家,才能谈得上创造和创新。至于写作,如同学习其他文化和知识一样,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或者说更需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而不是凭空臆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告诫过我们“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对此,胡适先生也有一段段话说得更明确:“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没有一种创造不是先从模仿下手的”(《信心与反省》)这是因为,我们认知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肤浅到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怎么做到的,那就是借助于他人成熟的思想观念及高超的方法和技巧,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就写作而言,那就是模仿他人成功的作品,揣摩他们的语言,领悟他们的思想,仿效他们的表达模式等,由模仿达到深入理解,由深入理解过渡到更有效地表达,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才可以谈到创新。前人很多成功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中就有一章专门谈《仿效和点化》的,其中就举了一些典型的例子。再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且比庾信的诗句更有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模仿能让我们尽快熟悉写作的路径。鲁迅极力主张“实物教授法”,其中就含有模仿的成分,他曾在《不应该那么写》的文章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都说‘应该这么写’。”对于那些把作文看得很神秘中学生而言,怎样才能把这层面纱揭去,毫无疑问就是让学生大胆地仿写,照着那些成功的作品的样子,取法乎上,不提什么过高的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初期哪怕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什么起承转合、风头豹尾、抒情议论等等写作手法,都会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模仿多了,即使不清楚这些写作概念,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手法。莫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但他并没有上过几年学,他能登上文坛的顶峰,凭借的是什么,就是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仿写。他在谈写作体会时说:“福克纳虚构了一个美国南方的小镇约克纳帕塔法,构筑了自己的文学领地。我受到启发,构筑了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现代很多成名的大家,都是这样,学历很低,就是在一点点的模仿中,悟到了写作的真谛,成为一代大家。
在我们的课本编排中,每个单元都是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蓝本,单元后都有仿写要求,然而,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这些本应该稳扎稳打的练习,全都被省略掉了,大家都去走捷径。
再次,模仿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为什么害怕作文,总是应付作文,因为我们提的那些要求,过于高、大、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对其中的开头结尾某个段落乃至全篇进行模仿,可以顺序渐进,先片段再整篇,学生就不会对作文那样敬畏了。模仿写作,降低了难度,照猫画虎,慢慢也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个阶段后,当他写出比较成功的作文时,那种喜悦是溢于言表的,那种动力是发自内心的,他就会自己去学习研究写作,寻求写作的规律,什么创新,无需教师去要求,他自己会自觉去追求这样的境界。
这样的写作,在有的人看来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初期或许是这样的,但是,即使这样,也远胜过那些逻辑混乱、不知所云、词不达意、漫天刷浆的东西。
总之,模仿是写作教学中的不二法门,因为它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有路可走。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学会表达;可以理解题材和主题;可以领悟起承转合的规律……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模仿才是学生写作脱胎换骨的唯一途径,创新是以此为基础,这一基础越坚实厚重,创新之花才能开得越加灿烂!
[1]《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叶开2016年8月24日《儿童阅读公众号》
[2]《在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王荣生2016年7月5日《优教育》
[3]《温儒敏: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2017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4]《作文从模仿开始》:何湘君2017年10月第9卷第5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