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山区教学资源,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

2018-04-08唐坚贵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写作文山区乡土

◎唐坚贵

郭沫若先生曾说:“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便是上乘之作。”我国新教材中要求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对贫困山区而言,是“就地取材”,全力发掘乡土的自然之情,发掘山区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奇风异俗,让山区的孩子放眼自己的故乡,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发现身边的美。本文就针对如何寻找山区教学资源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一次探讨。

一、寻找山区教学资源

山区的写作资源十分丰富,山区的风景、民风民俗、地域文化,都是丰富的作文素材,山区的农村孩子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在神秘的大山中、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水旁、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中长大。山区教师经常会羡慕城里优越的教学环境,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实山区并不缺少教学素材,得天独厚的自然素材和人文风情丰富至极、多姿多彩。写作时需要生活中的灵感,大山中的孩子,有走进自然的先天优势,有亲临风土人情的切身体会。例如当写风景的时候,细致的观察自然风景,然后再写文章,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山区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擅于寻找教学素材,才利于山区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只有亲近自然、把自己放在美丽的环境中,用心去感受自然,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每天都在画一样的风光中生活的农村孩子,对身边的美景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并没有意识到自然的景色有多美,因此,一定要亲近自然,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收集写作需要的素材,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更好的收集写作素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课堂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集素材也不是一日之功,因此观察需要持之以恒,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学生在观察之后可以相互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坚持观察自然,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想像,只要发现素材,就不难写出好文章。

二、体验乡情风情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充满春天气息和泥土香味的春耕节,歌声飘扬的开唱节,牛角嘟嘟长鼓咚咚的盘王节、还有奇异的婚俗,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老师抓住这些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风情,学生的切身体验就会在学生们的笔下顺然而出。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观察力 在我国文学史中,不难发现,文学大家的作品都源于“情”字,比如鲁迅《社戏》,描写乘乌篷船去赵庄看社戏时的渔火和笛声;郁达夫《钓台的春昼》中描绘的两岸全是青青的山,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盘鹃的《诗画瑶山》,每一个作品都源自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热爱家乡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培养山区孩子的写作水平,首先需要培养山区孩子的乡土情节,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不要盲目追求城市的风光[1]。家乡是最美好的地方、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每天走过的路、爬过的山、淌过的河都是最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对于身边的美景我们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找不到写作的素材,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不够浓厚。山区教师在对孩子的写作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教育孩子热爱家乡。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并不是为了让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而是要让孩子对写作素材产生感情,这样才有利于写出好作文、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乡土素材 孩子对故乡有一定的乡土情节,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写出好作文,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写作素材,只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山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课堂上与课堂外双重教学,课堂上讲解文学知识与技巧,课下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如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肯定能够引发学生对冬天的向往,在村头看渐渐变绿的山头、在小雪花中听故事的情景。或者在学朱自清的《繁星》时,引导学生模仿《繁星》,将数星星的情景再现出来[2],让学生感受一下夜晚在村头数星星。再比如《边城》,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是湘西,这部作品就是他对故乡一往情深的杰作,同时沈从文也用他独到的表达方式成就了湘西。季羡林先生曾说:“湘西那一片神秘的土地……如果没有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土地”。沈从文的《端午日》和鲁迅的《社戏》,可以让学生写一下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有什么样子的习俗,或者家乡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大家喜欢的节目,都可以写在作文中,通过对文学家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文学家的作品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比如让学生和文学家比一比,写一下家乡的传统或者景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素材,在生活中发现素材,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有写作的开头,这种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引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例如瑶族的春耕节、耍歌堂和奇异婚俗。当学生学会发现素材之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以供写作参考,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就尤为重要了。就像是一个仓库,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粮,我们想吃其中的一种时,就要学会挑选。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不会整理素材,在写作时就会分不清应该使用什么素材,就会出现文章举例子罗列现象,或者驴唇不对马嘴现象等,因此这个时候十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山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素材分类,比如:自然风光类、家乡习俗类、童真趣事类、淳朴民风类等等类别。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可以挑选适合的素材了。沈从文在写《我所生长的地方》时,写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单是一个“吃”就写了很多[3],饱含着丰富的意思和情趣。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往往是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事情。学生的素材丰富了,写作的灵感也就丰富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为写作储备一定的“素材库”。

4.引导学生取材 在写作文时,学生经常会分不清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素材,因此教导学生写作文时该如何取材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一大片玉米地中,地里面有庄稼、有杂草,在整理农田的时候,我们应该去除杂草,保留庄稼,这样田地里面才会整齐,写作文也是相同的道理,应该留下重要的,将多余的“杂草”除去,这样才能将文章整理的井井有条。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乡土情节、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取材,山区学生的头脑里不再是“空空如也”,他们每个人的“小仓库”里都储存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学生也由过去怕写作文逐步转变到喜欢写作文,作文水平就有很大的提高[4]。

5.写作技巧的提升 除了观察自然风光、收集写作素材以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作文既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也是表达能力与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有些同学认为不用这么麻烦,死板地去多掌握些词语只要懂得写作方法,就能写好作文,这是不良的做法,教师在日常中,应该注重教育学生学会积累,文章由字、词、句组成,这些词句按词法规律表述还要讲究开头、结尾、衔接,过度。因此,要学好语文知识。写作技巧可以从写作结构、写作内容、措辞技巧、作文主旨、规范口头语等技巧。山区学生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因此在写作文时,应该注意避免口头语过多现象。农村孩子不免有孤陋寡闻,知识面窄等缺点,所见所闻比较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他们先去了解与作文题目相关的人和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充分了解作文题目,再去收集写作素材,之后在提笔,这样就可以避免写作内容空洞的问题。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学生积累词语、成语、俗语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文时,使用“好词好句”,使文章有亮点,不至于作文中平淡无奇。作文不是随便写写,要注意文章主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文道统一”。

四、总结

总而言之,挖掘山区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素材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来自内心。因此山区教师应该利用山区特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乡土素材、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取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过充实的生活,引导学生有健康的思想,这样学生的作文也会积极向上。作文源于生活,灵感源于生活。

[1]刘云飞.挖掘乡村生活资源提高作文教学水平[J].中学课程资源.2017(10)

[2]韩云成.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4),34:35.

[3]钱娟.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优势探讨[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11)

[4]石好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活空间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06),11:12.

猜你喜欢

写作文山区乡土
亲近乡土
写作文的烦恼
乡土中国
《山区修梯田》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