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4-08王友祥
◎王友祥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完成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并且,高中阶段的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最大的难题之一。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不断地练习和做题中形成对数学解题思维的条件反应,因此,当学生遇到新型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不仅解题速度会降低,甚至还可能会解不出来。所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同时,从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而言,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解答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把握逆向、发散思维等。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加以启发,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所以,为了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常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为学生创设情境,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从而营造生活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创设情境,以得到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总体和个体》的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什么叫总体,什么叫个体,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为了研究高三毕业生的身高情况,从高三全部学生中抽取了60名学生的身高。在这个情境中,总体是什么?个体又是什么?。这样通过实际生活提出的问题,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且,笔者在提出问题之后,留出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在思考过后,也都答出了高三全体同学就是总体,个体就是高三每个学生的身高。由此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疑问,激发思考
数学的本质就是问题,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问题的力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发现、探究、解答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频率分布表》的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用样本频率分布表取估计总体分布。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四五月份漳州地区的气温分布状况,然后笔者对往年四五月的日最高气温进行了抽样,并展示给了学生。最后,笔者提出了怎样比较四、五月份两个时间段的高温状况?学生为了得到答案,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与分析之后得出了最终结论。由此可见,适当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优化内容,启发思维
学生要想提高数学能力,除了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之外,还需要浓厚的兴趣。并且,充足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而兴趣形成的根本就在于数学的内容,只有生动有趣的内容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课堂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概率》的过程中,笔者为了优化教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猜牌的小游戏:展示红桃A、黑桃A、方块A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张是什么A?在学生思考研究过后,得出了三种可能。由此可见,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方式,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转变思维,从多个层面考虑教学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能力,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陆永刚.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6(06):210.
[2]李晓洁.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