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2018-04-08杜金梅王鸿博朱亚楠许长海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北卡州立大学国际交流

孙 昌,杜金梅,王鸿博,朱亚楠,秦 洁,许长海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及研究四个维度,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尤为重要,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可以反映出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规模。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 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 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目前我国40余所高校设有纺织类专业,为我国纺织工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确保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纺织行业供应链系统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延伸,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通晓国际规则,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纺织类人才成为纺织类高校的重要任务[1]。

在国家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引导和鼓励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发展,高校不但为国际社会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而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但是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纺织类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2]。在2010年以前,我国纺织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受教育者的个体诉求和自我发展为主导,仅有少数纺织类院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质教材等,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 能够拓宽纺织类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纺织类院校均认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纺织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探索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国纺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声望。纺织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局限在两种:一是国家或省级政府部门主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二是我国纺织类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之间的国际合作办学。第一种模式是通过联合培养或短期访问的方式,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派遣到国际一流大学或专业学习,可以快速提高优秀人才的国际化素质。这种模式的“选优”特征虽然确保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却限制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数量。第二种模式是教育机构或组织针对有接受国际化教育诉求的群体进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大程度上考虑了国际化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体系更加灵活,有利于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业化特征,其高额费用支出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候选人必须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候选人的选拔质量。因此,对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一个既能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模的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纺织类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供应链系统在全球范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二、 我校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校(江南大学)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有效提升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但是纺织类专业学生在这些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参与度不高。例如,我校北美学院实施外国学士学位教育模式,联合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美国诺斯伍德大学等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北美学院开设的专业领域主要有经济、工商管理、金融和工程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等,但没有纺织类专业。此外,我校与17所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从我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赴这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但参与该国际交流项目的人数较少,仅占全校同年级总人数的1%左右,而参与该项目的纺织类专业学生更少。因此,我校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努力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其中,国际化教育水平较高的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学院在这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学院。我校纺织类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很大压力,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纺织技术和产业链由欧美转向亚洲,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纺织类专业逐步撤并,导致我校纺织类专业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如何在现有环境下建立一个适合我校纺织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三、 江南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北卡州立大学)是美国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州立大学,尤其是在纺织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上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北卡州立大学纺织学院与我校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科设置基本相同。我校纺织服装学院具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优势,设有纺织工程、纺织化学(或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秉承了创新和严格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在全球各类纺织竞赛中多次获奖。目前北卡州立大学和我校纺织服装学院已经在科学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纺织类专业“3+X”本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并签署了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旨在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纺织类专门人才。

图1所示为纺织类专业“3+X”本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我校纺织类专业本科生可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申请参加北卡州立大学的全球培训计划(Global Training Initiative,简称GTI)项目。申请人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江南大学成绩最低要求(GPA≥3.0)和英语水平最低要求(TOEFL≥75或CET6≥480或IELTS≥6.0);申请人被GTI项目录取后将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课程学习,获得学分不少于18个。学生在完成1年学习后返回江南大学,符合江南大学毕业要求者可以获得江南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江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获得江南大学的学士学位;成绩优异者(GPA≥3.0、TOEFL≥80或IELTS≥6.5)可被录取至北卡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且在北卡州立大学第一年所修课程可记为研究生课程。

图1 江南大学纺织类专业“3+X”本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实施方案

我校纺织类专业“3+X”本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已经输送培养了四批共35名学生,其中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国就业,5名毕业后在美国纺织产业相关领域就业,9名获得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我校纺织类专业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质量,而且对于推动我校与北卡州立大学在纺织领域的科研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16年我校申报并获批部级“纺织生态加工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为纺织类专业“3+X”本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的后续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 结语

本文分析了高校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江南大学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联合培养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新模式,并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对于拓宽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提高纺织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1] 万艳敏,崔志英,冯利.国际化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华-文化”中日合作办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94-97.

[2] 吴英,倪武帆,张平,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1):70-72.

[3] 吴超雅.菲律宾女子学院发展模式探析[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1):82-86.

猜你喜欢

北卡州立大学国际交流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遭飓风重创 340万只家禽死亡
冠军,北卡
东山再起
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FSU)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思考与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教师职前专业能力培养的特征及启示——以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信息技术在美国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
以人为本 服务为体——俄亥俄州立大学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