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基地综合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2018-04-08任云生张梅生高淑贞杜晓娟董永胜王福刚陈慧娥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兴城教学资源基地

任云生,张梅生,高淑贞,杜晓娟,董永胜,王福刚,陈慧娥

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地学专业本科生的地质知会能力、地质实践能力和地质创新能力培养均需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支撑[1]。设立于2002年的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基地,是我国东北地区迄今唯一的大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历经1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优良、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面向国内外高校地学类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一、地学实践教学理念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基础扎实、工程素养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地矿类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2]。而实践教学理念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实践教学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地学研究的复杂性和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艰巨性,决定了地学类人才必须是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质学等基础型专业学科,对于地球物质组成、演化历史等研究必须借助于各种先进的地学信息探测技术和方法手段。而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学科,要解决资源、环境、工程等问题也必须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为此,面对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学人才的需求形势,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地学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特点,吉林大学地学类专业逐渐形成了“秉承勤奋务实、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地学学科基础,突出专业交叉渗透,注重地学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

二、兴城野外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基地建设始终贯彻“综合化、数字化、立体化、国际化”的指导思想,以2009年6月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建设吉林大学地学部和2012年申报“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契机,按照“加强实践育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兴城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为“设施完备、内容丰富、共享开放的国家乃至国际地质教育及地质研究的野外实践平台”。围绕上述目标,制定了以下建设思路。

1.基地环境与野外教学资源建设并举

学校成立基地教学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小组,对基地环境和资源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基地环境主要指基地园区的教学条件、食宿条件、文化体育设施等,由学校教务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设立专项经费,兴城教学基地负责建设。野外教学资源建设则在教务处协调组织下,由地球科学学院牵头,地学部各学院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实习的需求联合建设。

2.以问题为导向,以教研项目带动教学资源建设

2012年以来,以着力解决野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为导向,学校共设立兴城教学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48项,总经费200余万元。校教务处组织专家开展教研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极大地推动了基地的建设力度。

3.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教师将教学中发现的关键科学问题凝练提升,作为科研立项依据,先后申请国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项,累计经费4800余万元,提高了该区地质研究程度的同时,将获得的丰富科研资源和成果逐步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

4.发挥学科齐全优势,加强不同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野外实习的资源需求,组织不同学科领域师资力量,以地质学基础类教学资源为基础,挖掘不同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建设“地质—地球探测方法技术—水文与资源环境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综合教学路线,实现不同专业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为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三、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兴城地区教育教学资源

历经15年的建设与发展,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基地逐渐构建了“以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保障”“以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依托”“集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为一体”的新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4]。围绕新的教学体系,在兴城教学基地重点开展了五类野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地质学基础类野外教学资源

已开发建设的地质学基础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杨家杖子”“首山—夹山”和“羊安—铁马山—老滩”3个核心实习区、18条野外教学路线。教学区域向南西辐射至山海关角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生代火山岩石、火山机构等地质、地貌景观),向北西辐射至朝阳北票国家地质公园(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和火山—沉积岩地层等地质景观),向北东辐射至锦州古生物博物馆(我国第一座大型综合类史前生物化石博物馆)。3个核心实习区露头好、地层发育齐全、地质现象丰富,满足吉林大学14个专业和20余所其他院校的地学专业地质学基础教学实习的同时,为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2.国土资源类野外教学资源

以地质学基础类野外教学资源为依托,面向地理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核心实习区内增设了芹菜沟和周家窝堡土壤剖面测量路线、翅碱蓬和红海滩调查路线、实习区及周边围海造地动态调查路线、兴城市梁屯—古城子土地调查路线,学生通过调查和观察,可直观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岩石—母质—土壤的关系、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和湿地的生态修复方式,理解红海滩的生态意义,认识并理解围海造地的生态影响及人类活动在自然界改造中的作用,掌握土壤调查与剖面描述的方法、典型土壤剖面野外观察与记录方法、农村土地新增地物调绘与表格填写、样方田坎系数测绘与计算等基本实践技能。

3.地球探测方法技术类野外教学资源

包括基地园区和首山—夹山核心实习区西部山区的测绘工程—数字化测图教学资源,首山—夹山和曹庄海边的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野外教学资源,兴城地区主要河流区的应用地球化学野外教学资源等。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可进一步验证、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各分支学科中野外观测系统(测区)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后期资料解译等各个环节,强化理论指导下的方案设计、仪器操作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4.水—工—环类野外教学资源

围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实习需求,先后建设了杨家杖子核心实习区水资源与环境综合教学路线、兴城海水入侵教学路线以及杨家杖子—黑鱼沟—白杨木沟—上长茂矿山开采水土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调查路线,强调基础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测绘和钻探等教学资源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实习的有力支撑,使学生不仅了解实习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山开采环境污染特征,理解地质—成矿—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而且学会矿山污染、海水入侵的调查与评价方法。

此外,面向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专业,在首山—夹山核心实习区开发建设了龙回头岩性—构造与地下水关系调查路线、夹山基岩—第四系—地势—构造与地下水调查路线,学生在已有的岩石、构造、地层等地学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节理裂隙组数划分及测量和统计方法、地下水的调查方法、顺向坡和逆向坡的调查与分析方法以及尾矿坝的调查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5.野外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

近年来,为贯彻“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兴城野外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每年的“海上兴城月 悠悠师生情”教师节联欢晚会,宣传野外实习师生的典型事迹和校内外大事,弘扬师德、校风精神;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民风,感受社会发展;2017年,新开设辽沈战役纪念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路线,通过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和撰写实践报告等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述五类教育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野外实践教学的内涵,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表1)。

表1 兴城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及其应用

2010年以来,已公开出版兴城地区的实习教材5部,编写校内实习讲义7部;“地学类基础地质教学实习”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13),“地学类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14);“地学综合野外实习体系的创建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兴城教学基地被列为“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在基地召开了“兴城地学实践教学与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

四、野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应用

近年来,兴城教学基地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基地。以2017年为例,吉林大学共有6个学院17个专业1680余名本科生在兴城教学基地开展不同层次的野外实习;来自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20所高校的1930余名本科生在基地完成了地质学基础教学实习。

近五年,累计87名本科生、17名硕士生和6名博士生依托兴城教学基地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本科生依托兴城教学基地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在连续4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近两年的“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东北石油局等单位的技术骨干在此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培训,累计达400余人次。该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已经显现。

五、进一步建设的思考

今后5~10年,将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相结合,力争将兴城教学基地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本科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创新科研基地和地学人员培训基地。重点建设内容包括:

(1)制定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使更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野外实践教学任务,参与兴城教学基地的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挖掘教学资源建设潜力,加大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融合力度。同时以“互联网+地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运用无人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和手段,改变传统地学实践教学模式,加快兴城虚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现虚拟仿真与野外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

(3)为更多高校来基地开展野外实习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的同时,联合不同院校共同开展多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促进本校学生的跨专业实习以及不同院校相近专业学生的联合实习,扩大兴城基地共建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倪师军,刘树根,曹俊兴,等.多方协同构建地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94-97.

[2]赵新生,陈川,张东升,等.地矿类紧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13,22(4):6-8.

[3]颜丹平,赵志丹,王根厚,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践教学理念凝练与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31-34.

[4]陈骏,胡文瑄,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1):133-139.

猜你喜欢

兴城教学资源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最创新】后发先至,科技兴城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