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4-07陈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我为人人读书课文

◎陈华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课程,生活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分析了生活教育对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希望可以引起诸位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生活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师却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状态不佳的问题。通过私下交谈了解到,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意思,课本上的文字太多了,看得人头昏脑涨。还有人认为,课本上讲的那些大道理他们都听不懂,好像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想要改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困境,生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和态度上的共鸣,进而起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

《落花生》教学中,我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一幅花生的图片,请学生回答一下这是什么?学生纷纷不以为然:这不就是花生嘛。我继续问:那你们有没有人知道花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大部分同学都以为花生是从树上摘下来的,我郑重纠正道:花生可不是从树上摘下来的,它的果实埋在地底下呢,不信你们到课文里面去看一看。学生好奇地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起来。在这堂课中,我不过是稍微利用了一下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足见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生活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生语文学习经验有限,有时候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在遇到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很多人会逐渐丧失阅读耐心,越读下去就越不懂。还有一些文章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对于认知能力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同样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些不仅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信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素材,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直接经验,促使学生到生活中去理解语文、感受语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主题,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三段指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你能不能回想自己生活当中的人和事,谈一谈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学生这样说道:“有一次下雨了,我在路上遇到忘记带雨伞的同学。当我把雨伞分给他一半的时候,他不用再被雨淋了,我感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他也笑了,我觉得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余学生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话题的看法。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更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主题的认同感。

三、生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阵地,但是长期被束缚在课堂里面,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难免有些乏味。为了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教师应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到生活这个广阔的课堂里面学习知识、发展情感态度。这不仅彰显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1.走进字谜大世界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在“猜中学,猜中思,猜中编”的有趣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猜字谜、编字谜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乐在其中,获在其中。“猜字谜—编字谜—猜字谜”这种学习的形式使这堂语文课充满了活力,走进了生活。

“猜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把识字寓于娱乐之中。

2.经典诵读 经典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源泉,诵读经典就是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善良、洒下美好、与伟人心灵对话的途径。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孩子读读《论语》《弟子规》《孝经》《唐诗宋词》和校本课程《国学》中的经典名篇,能更好地指导孩子们学会为人处世的技巧,善于和周围的人相处,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记忆力,还提高孩子们的情商,大大地减少了学生之间的矛盾。

3.朗诵比赛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学校可以每年举行四年级组语文朗读比赛,主要在发音、语速、节奏、表达、感情、感召力、整齐度等七个方面进行考核。在比赛中,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参与积极性较高,能把文章读得整齐流利、有感情、语速恰当,展现了朗读者的风采。经过现场观摩,提升了小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丰厚了校园人文底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形成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

4.好书推介会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林语堂的解释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一言以蔽之,读书其实就是在乐趣中追求真善美,陶冶性情是求美,精神追求是求善,启蒙自己是求真。因此,走进浩瀚书海,呼吸那淡淡书香,弹指间信手拈来,寻找到人生的真善美,坐观尘世潮起潮落,终睹得青天明日。“好书推介会”就是搭建“好读书”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此推动下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5.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就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它记录下来。比如学完课文《欢庆》,又恰逢国庆节的到来,老师鼓励引导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和全国人民的节日热情,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述出来,就完成了一篇有着学生生活印迹的观察日记。

参考文献:

[1]杨乃国.追求原生态的语文[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7-15

[2]任亚丽.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2)

猜你喜欢

我为人人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油站红哥张志祥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