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可爱的孩子
2018-04-07刘艳
◎刘艳
教育与宗教不同,教育传播世俗的爱,宗教传播对神灵的爱;但二者又有交集,都高度关注苦难者,不追逐世俗的热闹,却寻觅丢失的生命。对可爱的孩子,人人喜爱;对不可爱的孩子,人人厌弃:这是人性的弱点。教师是特殊的人,必须超越人性的弱点,爱不可爱的孩子;必须拥有深广的悲悯情怀,救助不幸的孩子。这跟神甫很相似,是上帝派来救助人间苦难的。悲悯也是人性的优点,可教师把这天赋修养成专业的重要标志,而世俗者却在本能的支配下渐渐丧失这天赋,把恨培植成生命的恶草。
可在现实教育中,自觉修养悲悯情操的教师并不多,大都受本能控制,对问题孩子充满嫌恶,轻易地抛弃,不仅不忏悔,反而心安理得;相反,对可爱的孩子倍加热爱。对不可爱的问题孩子,人们只看到缺点;对可爱的孩子,人们只看到优点。特别是对成绩优秀的孩子,教师的热爱又与家长的溺爱相似,浑然不知孩子的缺点,给缺点滋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最终与差生殊途同归。对问题孩子,只要目睹孩子的恶习,就怒火中烧,嫌恶的情绪就泛滥,师生间就斗得无休无止。
怎样超越本能而爱问题孩子呢?修养悲悯情怀是超越本能的教育大智慧。教师对问题孩子要有所作为,必须首先接纳孩子。只有悲悯情怀能欣然接纳孩子。问题孩子往往不仅是思想有问题,更是由此养成恶习。恶习是一种行为后果,并将铸成可悲命运。悲悯者对这种不幸后果油然而生怜悯,激起透切肺腑的痛苦,产生救助孩子的强烈愿望。本能的厌恶恼怒等黑暗情绪就失去寄生土壤,为悲悯之痛所主宰。如果愤怒嫌恶等是把孩子挡在教师的心灵之门外,那么怜悯就是打开大门,真诚欢迎孩子进入心灵世界。在基督看来,怜悯便是爱,是努力亲近不幸者,并产生奉献对方解除不幸的强烈愿望。在悲悯者看来,孩子的恶习本是家庭养成的,孩子是恶习的受害者,是受到恶习贿赂的安逸的诱惑而沉沦于恶习中;教师的意义正在于拯救孩子,而不是拒孩子于千里之外。教师不仅洞见恶习的源头,而且预见恶习必将铸成的可悲命运,自觉担起改造生命重塑人格的大任。
在悲悯者看来,恶习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决不因为教师不喜欢就能抹杀其存在,只有尊重恶习,方能接纳孩子,进而改造恶习。事实上,教师的恼恨愤怒批评挖苦等,不仅不能消灭恶习,反而刺激孩子逆反,不惜一切维护恶习的尊严,加速孩子堕落。多少孩子正是在教师的恶劣态度中坠入堕落的深渊,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有的教师完全蒙昧,一辈子在黑暗的本能情绪支配下,既损害孩子,又损害自己,铸成未老先衰的灰色命运。爱的修养深厚的教师,发现孩子的恶习,总是唤起深沉的悲悯之痛,把恼怒嫌恶等消极情绪紧闭于心灵之门外,改造生命的责任感立即诞生,所以能从容面对孩子的问题,苦苦探索救助孩子的办法。悲悯把教师的心灵世界拓展到无限广阔的天地,不论怎样忤逆的孩子,教师都能欣然接纳,为孩子准备光线充足的心灵居室,邀请孩子入住。教师发现孩子的恶习,就是发现孩子的重大不幸,怎么能把孩子拒之门外,冷漠置之呢?
孩子的问题本是问题家庭带来,恶习本是家庭制造,孩子是无辜的,而且是恶习后果的承担者,恶习造成的可悲命运只能由孩子承担。同时,孩子也是恶习的欺骗者,恶习用虚妄的安逸诱惑孩子,孩子本是成长中的人,没有是非辨别的能力,自然容易受骗上当,教师有什么理由拒绝和同情孩子呢?由于心智不成熟,孩子被恶习征服后对恶习浑然不觉,这是人类观察的固有缺陷造成的,受懒惰支配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懒惰,厌学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厌学的痛苦。人类的眼睛足以对客观世界明察秋毫,却完全看不见自己;纵然发明镜子,也还是只看见肖像却对行动中的自我无可奈何,自然对恶习全然不觉。上帝给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却决不给人类认识自我的智慧,孩子虽然为恶习主宰,却对恶习浑然不知,客观上成为无辜者,教师有什么理由抛弃问题孩子呢?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多少人给恶习主宰铸成悲剧命运却全然不晓。
怜悯之痛蓄养丰沛的教师,遇见问题孩子,就欣然接受一个教育问题,担起拯救孩子的神圣使命。悲悯的痛苦是对孩子最真诚的请柬,是对人性本能的超越,也是改造生命的大智慧。教师为孩子不幸的现实和更不幸的未来所感染,为悲悯之痛震撼,救助孩子的愿望诞生。教师的痛苦为孩子打开观察自我的一扇窗口。孩子为恶习主宰,为错误的偏见主宰,本是痛苦不堪,可是并不知道,甚至反而认定是快乐。比如,懒惰使孩子百事不成,孩子却自以为无所事事是安逸。蒙昧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情绪茫然不知,分明很痛苦却麻麻木木,虽受痛苦支配却全然不觉。教师的智慧在于,扮演孩子角色,比孩子还要痛苦,痛苦得很清醒,很深刻,痛苦得富有理性的智慧。教师的责任是,用痛苦感染孩子,唤醒孩子的痛苦。教师之所以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就因为能指引孩子把自发消极的情绪升华为自觉健康的情感,把恨升华为爱,指引孩子热爱自我,热爱他人。
怜悯自然是爱,但只是爱的起点。教育之爱的使命是改造生命,塑造强大的个性和高尚的道德,为未来发展作铺垫。教师的悲悯之痛是慧眼,让孩子发现自我的全部荒谬,唤醒孩子尊严受创的痛楚,启蒙自爱的觉醒。教师的痛苦一旦感染孩子,即痛苦回到当事者身上,孩子就掀起一场精神的自我革命,长期主宰自我的混沌情绪迅速澄清,恶习欺骗的伎俩昭然若揭,蒙昧生命就是如此觉醒的。生命都渴望快乐,可还有比痛苦更有益于生命发展的情感吗?在老师的指引下,蒙昧的情绪豁然开朗,哪些是消极的,必须消灭;哪些是积极的,必须培植,孩子从没有如此明晰地看透自己的生活。
教师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情感的觉醒是生命觉醒的第一站,把思想的智慧授予问题孩子,是教师的又一重大责任。爱的觉醒只标志爱之旅起程,没有思想的护送,爱之旅会中途而返。思想是情感智慧的提炼,是自我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是认识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自我行动的意志之源。人生无外乎两种,一是受习惯和环境支配的蒙昧人生,二是受独立思想指引的自觉人生。思想决不是定理的传授,而是靠启蒙和影响。只要是从教师身上得到,思想就不是自我的,而是教师的,自我盲从教师的思想就是奴性。教师自然是思想的生动榜样,可是思想从来是情感经验的提炼,源于自我独有的人生经历,是情商与智商的有机统一,怎么能从教师那里得到呢?教师只不过是思想的启蒙者,指引孩子从自我的情感浩劫里提炼出独立的不苟同于他人的思想。教师之所以是人生的导师,就是赋予孩子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智慧,恰恰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取代孩子独立的思想。教育是什么?就是启蒙孩子认识自我和世界的热情,指导孩子从情感经验里提炼出独立的思想,为独立人生开辟无限广阔的天地。
纵然教师的思想是真理,孩子凭逻辑接受,也必须用自我的经验来验证。只有渗透自我情感经验,教师的思想才可能升华为孩子的思想。不过,只要参透自我的情感经验,孩子的思想就与教师的思想有区别,带上鲜明的个性色彩。比较而言,真正对孩子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是独有的,是从独特的情感浩劫里提炼出的思想。杰出者之所以杰出,往往源于这种独特思想的伟大力量。
有了独立思想的指引,孩子“做什么”及“怎样做”就非常清晰,必然向着理想自我进发,习惯和环境势力就结束对自我的统治。彻底打倒习惯和环境势力,争到独立的人生,拾回丢失的自我,作自我的主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教是为了不教”,拥有思想的智慧,孩子就真正走向自立。从此,第二次生命诞生,孩子离开教师,开始人生独立的旅程。在独立思想的指引下,自我驶向个性和道德品质的终点,从而为事业理想的追求作好品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