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初中语文“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2018-04-07刘兴海
◎刘兴海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为:一,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主观愿望和主观要求决定了一切教学活动。二,死记缺乏活思。教师针对文章,只是肢解,提出阅读重点,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部分内容,反思部分全无。三、课堂毫无生趣。为了中考,语文的阅读课多在为应试做准备,只求立杆见影,追求短时的效果。尤其忽视课外的阅读指导,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与教学教学无关。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沉重,词汇缺乏,文化底蕴全无。
新课标的实施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新的阅读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策划,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问题性和体验性。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积极思辨,才能使他们的思维互相碰撞,激活灵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采用“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构建“问题式”教学的基础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任何创新均源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让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主导,从而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得到提升。
二、不同层次学生分类设问——“问题式”教学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要能得以重视。在“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就要能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设置不同的问题,将问题的设置能体现出层次化,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对实际阅读问题思考的积极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因材施教,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能由浅入深,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得以加强。另外,在此过程中,还要能充分注重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熟练灵活掌握阅读的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上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因此要结合学生这一方面的特征来进行教学。在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中,要忽略文章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对文章要整体把握,全面看待问题,明确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一篇美文,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语文的回答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所以,要能让学生创造性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并积极大胆地提出他们个人的观点。
三、课堂师生互动——“问题式”教学的最高境界
“问题式”教学并不只是老师提出问题,过度放手给学生,让其自己去寻求结果。而应采用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会其借鉴和反思。
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首先,我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畅谈读后感受,并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整理。学生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文章题目是《回忆我的母亲》,却为何用更多笔墨写的是那个年代的关于中国革命和我的道路选择?”于是,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了讨论。探究一:这篇文章是否只是单纯的回忆母亲的一生?显然不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以母亲“勤劳的品质”作为明线,背后还有另一条线,那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围绕这条暗线,“我”从幼年受到母亲熏陶而养成一些好习惯,到少年受母亲激发而发愤求学,再到青年获母亲支持参加革命,直到母亲逝世的成长过程,这个内容也贯穿了全文。探究二: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文章中作者当时处于以天下为已任而难求两全的境地,慈母眷眷的心和赤子拳拳的心,侧面恰当而又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就这样,弄清了文章的线索,根据线索梳理本人情节,带着问题继续再读课文,一种代入感悠然而生,母亲一生普通而令人敬仰和缅怀的经历赫然跃然纸上。最后,大家再各抒己见,就能体会文章深意,并了解到那个年代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和革命同志在斗争过程中的艰难。
一节课是否能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发疑开始解文,也和“曲尽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效果。“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把“火”由老师点燃也可以,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点燃不是更好么!当然,学生要达到切中肯綮,高效低时,又表达准确,富有创造性地提问,必须经过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刻意的激发。
总之,“问题式”阅读教学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探求能力的状况,能够提升学生主体性,形成问题意识。只要我们将学生质疑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定能促成学生分析和阅读能力提升,促进语文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课堂的“那扇窗”打开,让学生摆脱“零阅读”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