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超常外流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4-07康军义
◎康军义
教师合理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教师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所以,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教师超常外流的成因分析
1.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 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是乡村学校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尤其在陇南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现在的农村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作为农村教师,他们一周有近六天都在学校,每天起早贪黑,除了宿舍就是教室,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就是在这种超强负荷的情况下,他们的工资依然按照职称来发放,而这点工资使得农村地区男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家立业难,养家糊口难。本身条件艰苦已让教师很不乐意,再加上工资与付出的落差,使得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离开农村。
2.学校管理有限,自身发展无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可以说,校长的素质体现着校风校貌,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武都区调查的50位农村校长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总数的80%。这样的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校长对学校管理疲软,对学校管理没有明确的方向。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农村毕竟信息渠道不比城市,获得各种培训、比赛以及荣誉的机会明显就少,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教学环境中,缺少社会间和校际间的人员交流,局限了教师的视野,致使部分教师知识老化,对工作环境缺少新鲜感,缺少工作热情。所以他们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3.子女无暇教育,老人无人照顾 农村教师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教师整天的忙碌不得不使他们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看管,这无形使教师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追求优质资源无可厚非,照顾老人天经地义,而这些只要进城就能实现,所以这也促使农村教师不断外流向城市或城郊。
二、农村教师超常外流的对策研究
1.落实各项政策,改善办学条件 导致农村教师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学校待遇不高,那么强化农村学校的师资经费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就成为了一个必然。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2.建立健全制度,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县域内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劣势。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与课改,进行教研。各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因为学校背景条件、师资、生源类似,有很多共同点,教师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教研氛围,具有“相携性”的特点,可以形成横向跨片区学校的协作,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四是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五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增强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3.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多元补充 既然农村学校中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那么找到能够有效、快速补充人才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补充渠道,能够很多程度的缓解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同时还能够为学校不断注入新活力,保障教师队伍的先进性。那么多元化的补充渠道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是比较灵活多变的,例如:能够继续采用扩大“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规模,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招生计划、培养经费和工作岗位的落实,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通过国家的财政部门,在农村地区构建“国家教师岗位”通过我国中央财政来设置专项资金,设置数量合理的教师岗位。另外,教师的薪金的发放单位是我国财政部;从教师编制方面拉看,农村学校的编制被占用了,要通过县一级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并使用聘用制度,时间基本可以定位五年;按照教师自身的学历、任职的具体时间以及职称等方面,加上他们的基本工资,再适当地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鼓励骨干教师长期留在农村进行工作;将聘任教师岗位要求的具体条件进行确认,然后在社会中进行公开、公平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