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品质决定与提升

2018-04-04毛倩莹刘韵秋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毛倩莹,刘韵秋,张 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在18世纪末或者19世纪初由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特拉西提出。此时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以一种积极的、进步的视野将宗教神学从认识论中驱逐出去。这是最原始的对意识形态的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内涵,但是根据学者们的见解,我们可以将“意识形态”内涵定义为: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中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观念、观点、概念,以约束、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达到该阶级或集团所期望的要求,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反映了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但没有明确提出“意识形态”的定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理解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源于马克思对颠倒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颠倒意识、观念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认为“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思维中发生的一切”[1]。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观念形态,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 从统治阶级的统治立场和阶级利益出发理解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要与不同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将个人利益看成社会大众利益,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泛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的意识形态。由于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任务是对德国哲学、宗教理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加上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环境,意识形态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一种被颠倒了的意识,使大众误认为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在马克思看来呈现出虚假性和否定性,它通过掩盖社会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3. 从社会形态出发理解意识形态——“观念上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指出作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形态的构成要素,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4. 意识形态与革命意识

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神秘面纱下,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否定性,社会矛盾只是被这层面纱掩盖住,而没有彻底解决。意识形态虽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受统治阶级保护的,但是当尖锐的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革命思想会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爆发。一个先进的革命的阶级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会产生自己的革命思想与统治阶级对抗。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愈发成熟,他们的革命思想会进一步上升为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代表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他们的意识形态不同于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1. 列宁的“意识形态观”

列宁根据所处时代与俄国发展实际,丰富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肯定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得以广泛传播[5]67。列宁的思想贡献主要是:第一,通过批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强调了作为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内涵(也即阶级意识说)。第二,借助凸显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捍卫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属性(即上层建筑说)。[6]90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原则,坚持意识形态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来源于俄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列宁还重视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的构建作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灌输”原则,提出著名的“灌输论”,强调“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给工人”[5]69。

2.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观”

卢卡奇所秉承的是一种肯定性或中性的“意识形态观”[5]78。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在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等[5]83。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普遍存在,“物化”意识也日益渗透到人们头脑中,成为控制人思想的意识形态。他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自觉意志才能使人类免遭灾祸。换言之,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7]以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克服“物化”意识,领导全世界人类的解放运动。

3.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

葛兰西持“肯定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宏观上他把“意识形态”分为有机的或有组织的意识形态与任意的或“被强加意愿”的意识形态。葛兰西分析西欧无产阶级失败的原因之后,提出依靠知识分子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斗争,依靠“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共识团结一致掌握政权,所以葛兰西注重“有机的意识形态”,反对后者,因为它无法发挥意识形态所持有的社会整合作用,也因此无法有效地成为社会资源之一。根据意识形态精致程度,“意识形态”在葛兰西这里被划分为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常识意识形态和民间传说意识形态。[6]174民间传说是最低等级的意识形态[5]91。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实践

注:表中内容来源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胡锦涛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品质决定与提升

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品质决定与提升。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史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变革接踵而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化、差异化明显,内外挑战都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着力构建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在实践中运动、发展的。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实践,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性和斗争性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各种斗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性在当今中国体现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呼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普世价值、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意识形态终结论”等此起彼伏、迷惑人心。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培育和践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与不良思潮作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

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结构性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出发,把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指出作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集政治、哲学、道德为一体的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让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好地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向前发展。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民族性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民族性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并扎根中华大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民族性体现在:强调意识形态,强调坚持本民族特色,遵循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从本民族国情出发,针对本民族特殊矛盾提出意识形态发展新方案,从而被本民族成员所认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中国共产党根据本民族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中国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正气的民族精神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倡导的“和谐社会”

坚持与发展和谐社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五大新发展理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提升其现代品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好的归宿就是建立和谐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从宏观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不同的层面使其内涵具体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从微观上来看,三个倡导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为个人发展建设良好的环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反过来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与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其现代品质得到新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提出到日益完善都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们解决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指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最大化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利益和要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为之努力践行。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