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影响

2018-04-04田廷广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时代大学生

武 玮 田廷广

(1.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2.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1)

一、前言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其价值观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要以个体存在的社会为生存“土壤”,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个体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伟大工程、新的发展理念等角度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影响,从而思考“要怎样”树立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需求。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历程及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适应新时代的重大科学论断,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社会主义矛盾,“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段历史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执政者或执政集团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也是凝聚全社会之力化解矛盾、维持社会安定的前提”。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规范表述,最早见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来,党的十三、十五大等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来讲的。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站在“强起来”的新起点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过去的物质需求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更加强调质量,需求呈现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主要矛盾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在于,一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的变化已经充分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实际。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367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827122亿元人民币,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由1978年的190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260美元,其占世界经济总量已由1978年的1.8%增长到2017年的15%左右。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4%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2016年达到42.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5年达到76.3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公平、法制、参与、监督、维权等意识不断增强。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三是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板块”之间、城乡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与大量传统、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之间的分级化并存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领域。

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国际与国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因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重要时期,多数学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稳定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凸显,更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是三重三轻现象明显。“三重”指重私利、重个性、重奢侈;“三轻”指轻集体、轻理想、轻奋斗。二是政治认同度低,非主流意识形态凸显。三是文化自信不够,文化价值冲突严重。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依据。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又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

一是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进入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靠一接近”不仅反映了我国国家力量构成要素水平的提高,更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具备转化条件。大学生价值观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土壤”,如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价值取向上,不仅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是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消极抵抗。只有认清社会现实的变化,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大学生才能够在道德价值、就业价值、政治价值、爱情价值等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做出贴近实际、符合社会、遵从自我的选择。

二是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价值引导。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前者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等方面。如“冰花男孩”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教育虽然整体大踏步前进,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局部差距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为大学生在作出个人尤其是涉及重要价值取向选择时,提供了价值的引导,即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念,在新时代争取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地方或领域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三是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行为导向。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现在“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转化结果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一点一滴奋斗出来的。这一转化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引导,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杜逸群等曾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手段的选择进行过调查,结果大学生给出的选择依次是:个人奋斗(68.04%)、机遇(15.89%)、社会环境(7.66%)、顺其自然(6.73%)、他人帮助(0.93%)、其他(0.75%)。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大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社会现实依据、价值引导和行为导向,明确了在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准确认识国情,如何选择,如何做等系列问题。而大学生价值取向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里讲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一定程度后,意味着社会实践的纵深推进,理论来源更加丰富。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适时、适合、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会反作用社会实践的深入,推动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策略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因全球化纵深推进、新媒体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价值取向方向的不准确性、内容的非主流性、形式的浮夸性、价值标准的混乱性以及价值取向选择的困惑等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情况下,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难题,确保育人工作优质开展。

(一)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使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加深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内涵,以学促研,以研促学,学研结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注重核心价值观引导,提升价值选择能力。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选择必然涉及价值判断。在面对文化多元、非主流意识形态凸显、道德底线触及等问题时,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判断标准,注重其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教育力量。

要在现有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自我“四位一体、内外共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作为外部力量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提高自我作为内部力量对新时代价值取向的慎独研判能力,全方位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

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进而坚定对我国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其转化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社会现实依据、价值引导和行为导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注重核心价值观引导、整合教育力量、增强青年文化自觉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好、宣传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实践、融入教育全过程,进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引导当代大学生作出适时、适合、正确的价值选择。

猜你喜欢

价值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