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教育与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
——以社会学为视角

2018-04-03周丽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格生活

周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格就成为我们教育的重点。

一、人格内涵及高校学生人格培养的现状

(一)人格的内涵

人格问题是很多理论涉及的问题,其中说法和争议众说纷纭。如果从溯源的意义上来看,人格(personality)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戏剧舞台上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则认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从哲学和伦理学意义上,人格是绝对属于人的,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体现人的本质的主体性的存在。正如柏格森所言:“至少有这样一种实在,我们都是运用知觉从内部来把握它,而不是运用单纯的分析。这种实在就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我们在理智上也许不能和任何其他东西交融,但我们肯定能和自我交融。”[1]在这里,人格是自我,是不可分的个体。

人格的形成既受到先天环境的影响,也是后天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人格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的特征,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最终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人格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格的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人的理性逐渐成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阶段,教育对于人格的塑造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学生多处于青年早期,相比较其他年龄阶段,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快速成熟时期;同时,大学阶段往往是家庭与社会的过渡期,在这一期间高校学生受到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人格也通过启蒙、初步形成、成熟、完善等阶段,逐步走向成型和固定。一般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高校学生应具有以下的特征:“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自我拓展能力。”[2]从现实来看,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大多数高校学生主要是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其人格的形成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形成。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受到的外在影响愈加复杂,仅仅通过传统的教育内容似乎不能完全保证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近些年来虽然,校方进行了多渠道的尝试,如开展通识类的课程,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等等。而且,这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面对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新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在高校学生身心成长和未来发展中产生了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人格的错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错位。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来自与不同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这一方面可能导致其错误的价值观和消极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由于价值失衡而产生情绪的失控。这些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的攀比之风与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得到证明。

2.消极生活与颓废审美。由于当今高校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较大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导致其对现实生活产生片面的认识,导致其对未来生活充满迷惘,加之一些颓废文化的影响,很容易让高校学生产生消极的生活观,并陷入一些低级趣味的活动中。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

3.精致的利己主义。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商业文化已然开始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面对这些竞争,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利己主义、权谋思想所影响,导致其人格方面发生一些异化,表现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个人利益至上的人格偏差。

二、休闲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出场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某些现实问题,恰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某些短板。基于此,休闲教育应运而生。我国休闲学知名学者马惠娣研究员曾经指出,休闲教育是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和“成为人”的途径之一。可以看出,休闲教育在人格培育方面,可以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有益补充。

(一)休闲与休闲教育

“休闲”一词自古有之,“休”是指“人倚木而休”,“闲”则有思想的安宁与纯洁的意义。“休”与“闲”的词意表明了休闲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休闲一词表达了人类劳作与修养身心的关系。古希腊思想家认为,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同时,“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3]休闲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一种生活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发展动力。休闲的存在依赖于除工作、休息之外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不仅仅是被用来消遣、娱乐的。休闲与教育似乎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休闲(Leisure)与古希腊语教育(Skole)同义。美国休闲教育家查理斯·波瑞特比尔也提出:“教育是以人的休闲生活为中心。”它的实践方式也是丰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休闲“是人的自我支配的行为”,“通过休闲促使人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4]61。

从现实出发,所谓休闲教育,是指通过休闲理念和休闲知识的传播、休闲活动的体验参与,让受教育者树立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和休闲观,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因而休闲教育是“针对工作及其他维持生计的活动之外的目的的教育”[5]41。休闲教育具有以下的特征。

1.休闲教育是个体自我开发型的教育。休闲教育是让人们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利用自由时间,给社会的每个个体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建立“自由个性”[5]101。

2.休闲教育是终身教育。科技和文明的发展,让闲暇时间成为常态。从小开始,社会成员可以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的“资格”,可以享用时间去培养个人的兴趣,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使得人们开发、占有和消化人的发展资源的行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断从自发走向自觉,教育成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终身不断地学习的过程”[6]。而休闲由于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整体,正如有学者指出,当职业教育与闲暇时间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闲暇、工作、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工作都是组成个人成长和获取满足的全部生活计划的一部分时,它们就成了伙伴。因此,可以说休闲教育是为了融合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是人们能够摆脱异化,回归本真,真正实现学以成人的教育。

(二)休闲教育在人格培育中的价值显现

根据休闲教育的定义与特质,可以发现,其对于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其一,休闲教育作为自我开发型的教育,能够有效地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的价值与地位,从而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欣赏与自我反省,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人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准确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进行定位。其二,休闲教育作为一种终生教育,可以贯穿于每一个人人格建构的始终。因此,它可以随时随地对个体人格进行调整,因而也就更有效率,对个人内心的影响也更大。其三,休闲教育作为一种让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使得人们在人格培养中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关照,能够有效调和由于社会角色扮演而带来的矛盾和焦虑,也就更容易使得个体人格的个性化得到张扬,从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最终实现人格的多元建构与整体发展,避免出现人格的缺失与内在冲突。

总体上看,在当代多元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健全人格的培养更需要从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入手,因而可以说,适恰的休闲教育可能将是当代乃至未来人格培养的重要一环。

三、休闲教育嵌入高校学生人格培养过程

基于休闲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价值,特别是高校学生恰恰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将休闲教育嵌入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是非常值得尝试并且具有前沿性的。

(一)以休闲教育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生活观

高校学生在固定的课业之外,有着较多的自由时间。休闲本身也成为高校学生生活极具个性化的部分。而恰恰是在这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判断和理念,是构成其人格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休闲教育在理念上恰恰是生活的教育,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实现圆满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的差别在于闲暇时间的使用情况。休闲教育,能够让高校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个体发展的空间,使个体在社会生活方式和自我创造中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进而找到自我生活的定位,从而树立正确而积极的生活观。

(二)休闲教育有助于培育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使得人格在具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有社会性,休闲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也体现在通过促进个性各个方面的平衡,以及个性与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平衡,从而使社会性变得更为完善。

从社会维度上来看,休闲教育目的是提高个体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能力,在人格上表现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传统观念中,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教会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以“生活”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谋生”不再成为主要问题时,单纯为“谋生”的教育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休闲教育的引入开始将人的生活世界更为全面的展示在高校学生面前,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培养学生在交往、情绪等方面的能力,为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作为重点[5]90。

通过休闲教育,能够让高校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协作和竞争关系是常态化存在,在面对这一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要保持平常心。因此,良好的休闲就意味着良好的沟通与良性的交往。高校学生需要在休闲的状态下充分认识到自己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提高协作能力来面对社会竞争。这样就能够避免在竞争压力下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也能够减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那种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的可能性,为其人格的完善提供保障。

(三)以休闲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既然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希望将人格的完善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就意味着要在教育过程中,让人格的各构成要素,可以充分的协调融合,塑造出一个集理性与感性、能力与智力与一身的“完整的人”[7]。休闲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完善,“教育应该使得人们能够从其休闲中确保身心的充分休整,并丰富和完善人的个性”[8]。休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引导人们去认识、理解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何以为生”不再是生活的重点,更要使他们懂得“为何而生”,进而获得生存的价值向度,建立起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这可以说是对于高校学生更具根本性的价值之一。

休闲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西方学者达里拉在批判传统的技能教育史提出,“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9]。与之相对应,休闲教育就是要克服这种传统教育的某些“确实性”,进而培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人。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生活实践是“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是人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是人摆脱‘必须后’的自由,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是自我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与美的生活创造”[3]5。因此,休闲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不是束缚的,而是敞开的。鼓励高校学生去体验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开启其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和追求,崇尚发展的多元与彼此的包容。这些给予了高校学生在其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机会。在这样一种自由、自主,且能够亲自体验的生活化教育中,他们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天赋优势并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得内在人格良性建构的根本动力和目标。而且,当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在休闲中去追问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时候,他们会获得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更为强大的自省能力,这样也就确保了当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去抵御不良风气、生活压力乃至社会负面情绪的影响。

四、高校学生人格培养中休闲教育的实践途径

教育的本质之一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高校学生将逐渐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中人才资源的道德基础与人格保障。因为我们无法想象,高校学生如果在走入社会之时所拥有的是一个并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是被扭曲了的人性,那么,加上他们已有的专业技能,究竟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进而,在大力强调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对于人才的人格考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将休闲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中,并且通过休闲教育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植入高等教育之中。同时,也进一步拓展高校对其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新的路径。

(一)休闲教育要开辟一种新的学习途径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生活。而在当今时代,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人们既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又可以在某些休闲的实践中获得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这似乎与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的预期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未来,工作将不再是人的负担而是变成一种快乐。共产主义的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其实质就是实现了休闲与劳动的真正融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人类谋生的意义会显得越来越淡薄,而实现自我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这时劳动不再仅仅当作外在生存的必需,而是作为自身的内在驱动予以积极的实现;人在劳动中感到的不再是辛劳、乏味和压抑,而是充满创造的乐趣,可以提升能力和张扬个性,是某种意义的休闲”[5]33。这意味着,未来人才必须是能够学会休闲,合理休闲,并在休闲中进行实践的人。因此,这就需要作为培养的未来人才的高校,在对其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中有意识地将休闲的理念引入。

休闲教育是一种体验性的教育,它将工作与闲暇融合为一种整体性的实践,而注重的是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身心的感受。因此,高校在开展休闲教育的时候注重教育方式要以实践体验为主,讲授为辅。这一方面要求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之中,用丰富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课程设置。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开放课堂”;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观实践环节,把休闲“请进来”,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离开课本的条条框框,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尝试—观察—猜想感知休闲教育的魅力。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休闲中学习到“休闲”。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要让校学生体验到休闲不是简单的“闲”,而是一种创造力的产生。通过自主、自由的创造和对个性的发展,在获得休闲感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多元发展。

(二)休闲教育要成为一种走入“内心”的教育

既然要在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休闲教育的独特优势,那么就需要充分发挥休闲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的关注作用。这就要求在休闲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真正做到彼此沟通,而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休闲教育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去指示另一个人如何休闲,重点在于启蒙,以及启蒙后是否可以拥有的轻松自在的环境。一方面,从课程安排上,教师要让课堂充满交互性、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这种教育要非常注重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别,通过探究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和价值判断。相互的商讨和承认将成为师生之间主要的态度。

从更具体的层面而言,休闲教育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充分重视高校学生的生活样态和课余生活方式,既不采用盲目否定的方式,也不能一味放任。而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透视其现实生活实践的合理性与弊端,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特别是要为其个性化的生活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要通过增强专业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更好地融合学习与生活,使其在内心中对于高校的教育认可,并乐于将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休闲教育要通过培养创造力而健全高校学生的人格

高校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可度。而这种认可度又来自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卓越性与独特性。而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单一的专业成绩划分也不足以满足高校学生对于他人认可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休闲教育为他们敞开一个更大的人格发展空间。休闲教育在此就需要发挥其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优势。

从休闲的特质来看,休闲有利于创新灵感的积累。因此,在实施休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新的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并且鼓励多学科交叉、多元文化的交流,多元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因此,这种休闲教育,大大鼓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更能够激发灵感。因为,“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在自发的气氛中,在可以悠闲地按照自己最甜蜜的愿望去进行探索时最容易萌发”[4]78。在这种氛围中,高校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现实的价值认同。在相互鼓励和赞许的氛围中,他们更能够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而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也会保持应有的乐观和坚韧。如此,人格的完善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而充满生气的休闲教育中得以完成。

不可否认,当今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新兴的教育范式对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而休闲教育作为21世纪一种颇具前沿性的教育方式,将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路。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人格生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生活感悟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