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018-04-03陈思敏
陈思敏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8这一重大论断,并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对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加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2]
一、新时代要求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世界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一般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期间虽然经历一个缓慢、反复、跨越、曲折的过程,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总趋势,是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才能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一) 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续探索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
近代中国因为封闭、愚昧和腐朽而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遭辱后,意识到落后,意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和紧迫,意识到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于是,开始了不懈而又艰辛地探索历程。然而,走洋务派的封建改良之道、日本的立宪改良之路、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之途,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但因为无法摆脱列强控制,加上本国封建主义势力阻挠,所以无法实现民族复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大事件的影响下,中国一些先进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在笃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同时,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没有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把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首先联合其他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资本主义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国家,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或文明国家帮助下,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当然,这样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产力不发达、上层建筑不完善的“不够格”[3]225的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应该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因而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总结历史经验,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坚定走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经过四十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4]
(二) 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代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严重危机,由此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处于低潮,为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并由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实践,形成社会主义一路凯歌行进的壮丽图景。面对社会主义的压力,资本主义不甘失败,在不断借鉴吸收社会主义经验来修正自己不足的同时,利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优势,围堵、干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受僵化教条的苏联模式影响,并拒绝借鉴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纷纷陷入困境。时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中国也因发生政治风波而受到了西方的制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尽管如此,邓小平非常自信地说: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382-383。由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所以在进入21世纪时,我国已实现了总体小康。在此基础上,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如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因深陷冷战式扩张、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分离主义、难民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困境而相对衰退。
(三)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人类不断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其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个崇高而又远大的理想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是真正的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又放眼世界,还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侵略和扩张、剥削和压迫又阻碍了人类的历史进步,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是帝国主义控制、压迫、奴役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世界上那些渴望独立和统一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启示: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主宰整个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创造前提;至于具体的革命道路,各国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当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的是加快发展,并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否则,“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5]。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的思想理念,中国大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全面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二、新时代呼唤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四个自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感知、情绪、心态、习俗等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方面,新时代呼唤并产生了新的伟大思想;另一方面,在新的伟大思想指导下进入新时代、创造新时代。在取得历史性变革和成就的新时代,“四个自信”得到极大的增强。
(一) 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产生新的伟大思想并在新思想指导下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时代
问题是时代之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极为罕见。放眼世界,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主题,但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放眼国内,我们党接续奋斗,各方面工作都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但同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展进入新常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社会反映强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同周边国家关系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变数增多;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消极腐败、奢侈浪费等现象严重;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直面时代课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新进步。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比较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五年来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将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简言之,“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6]。这充分显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和统一的关系。
(二) 新时代是国家繁荣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富裕、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因而“四个自信”日益增强的时代
中华民族曾经以世界头号强国独领世界风骚1500多年,处于非常自信的时代。后来,却走向妄自尊大。在遭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痛打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度自卑、崇洋媚外、照抄照搬。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了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后,思想上才由被动接受西方文明而转为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私有制的改造、社会秩序的重建、生产力的大发展。那时候,国人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可谓自信满怀。后来,我们意气风发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较大成就,但脱离实际导致的重大失误、混乱和挫折还是让很多人产生困惑和怀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我们的改革开放迅速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过去多年伤痛带来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清除,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有部分人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不疑。对此,邓小平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3]204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3]382,383。事实确实如此。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实现了总体小康之后,又豪情满怀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普遍上升。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极大地增强了“四个自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解决了过去许多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8,中国日益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当下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广泛共识。“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即中华)家”成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普遍心声。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需要确立新的目标任务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各种社会形态之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的主要矛盾。换言之,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的基本依据,而主要矛盾规定主要目标任务。新时代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基本依据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由此带来了目标任务的重新调整。
(一)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因而目标任务发生改变的时代
根据唯物史观,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判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新解放区土改即将完成,镇反和肃反任务结束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着手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因此,党和人民面临的目标任务应该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要,巩固和完善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加之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偏差。将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总结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由此规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原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能再笼统地说生产力落后和生产力的组织、管理、经营方式的落后了;而且,“人民的需要”的范围和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扩大和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决定了今后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一方面,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简言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 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的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社会形态或社会阶段的基本依据。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共产党执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要矛盾从革命时期对抗性的阶级矛盾,转化为建设时期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其他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然而,不管什么性质和内容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总是不断发生着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表现出过程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虽然它是快速发展变化、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时期,每隔十年就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它毕竟还是没有实现赶超发达国家、没有建成全面现代化强国的阶段。从总体上和长时段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没有变,仍然是需要和发展之间的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从全局来看,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转化,但这个转化并非实现了质变,只是发生部分质变的巨大量变。而且,若从局部来看,某些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转化。同样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无论许多方面还是整体方面的国际地位都今非昔比,但从更长时段和更大范围来看,我们的国际地位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0当然,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新时代。新时代会有新目标新任务、新气象新作为。
四、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直接参与推动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往往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是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
(一) 新时代是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9]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确立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无论是党的成立,还是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行改革,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为人民服务的。”[10]邓小平提出,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1],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2]胡锦涛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3]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历史已经证明,正因为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才翻身当家作主,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实现温饱和总体小康,现在正热切期待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到来。当然,毋庸讳言,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党的高级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理想信念道德滑坡,忘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和肩负的崇高使命,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腐化堕落,走到了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的对立面。
“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126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期待,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着力解决更加突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1]137。习近平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5]
(二) 新时代是坚持群众路线、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新时代是继续夺取更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也是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使命崇高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更加深入更加坚决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新时代党要巩固执政和领导核心地位,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离开人民群众,党就没有力量,党也一事无成。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严惩损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腐败行为,端正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实现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新时代,党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用路线政策、智慧方法、思想精神、制度纪律、成效业绩汇聚起磅礴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最后,苦干才能梦想成真。民族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12。“行百里者半九十。”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只争朝夕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
(三) 新时代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核心的时代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它不仅是规范党内关系和活动的基本原则,而且是能反映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17]既然如此,新时代仍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但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民主和集中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且因时而变,因事而异。自党成立至今,在坚持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的前提下,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需要,有时突出民主,有时突出集中。当然,有时合理,但有时也不尽合理,但多数时候是合理的。仅以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而论,大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突出强调民主,90年代相对强调集中,新世纪头10年相对强调民主,新时代又突出集中。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新时代为何突出强调集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12-13的时代,是一个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国内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等加速转型的时代。无论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还是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无论是战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困难,还是应对来自自然界的挑战,都“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1]77。这里,必须说明的两点是:第一,强调核心并不是搞个人崇拜,强调集中统一并不是不要民主和个人意志;第二,新时代提出核心、维护核心,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