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探析*

2018-04-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态

刘 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出现了“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提法。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将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培育问题首次作为国家宏观战略予以确认。不久之后,《人民日报》就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连续多次关注当前中国的社会心态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给予了心理层面的分析和观念视角下的探讨,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而与此同时,学术界对社会心态问题的广泛关注也不容忽视: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每一年的社会心态问题连续多年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蓝皮书。可见,中国社会心态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社会心态,揭示的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普遍性或代表性的心理状态,它反映出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利益需求和观念指向,并且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甚至可以形成社会风气,如对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形势、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等。当前社会心态的确存在着一些失衡的现象,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公众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所积聚的不满情绪的极端发泄。从陕西的“表哥”到神木的“房姐”,不满情绪引发了民众用网络作为民间反腐的“公开”渠道,甚至实名揭发举报。二是对钱、权、利益的畸形追逐。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昧着良心牟取不义之财,置法律底线和公众利益甚至生命于不顾,如白酒塑化剂风波、问题疫苗等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接连曝光。三是对道德底线的冲击和颠覆。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虽已尘埃落定,但与此案类似的“开车撞人并反复碾压致死,十八名路人不闻不问、见死不救的事件”却仍在不断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尊老爱幼本是几千年来中国人铭刻在心的道德信条,可眼下,人们却在为该不该“扶老”、应不应“救人”而争论不休……由此可见,失衡的社会心态已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有方方面面,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人性根源、历史根源、现实诱因三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造成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所在,即从人的本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出发,经过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重“私”的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并结合社会现实中体制与观念的种种弊端,探讨当今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根源。

一、追逐欲望——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人性根源

从客观上讲,人性本身的弱点也加剧了社会心态的失衡。在人性当中,每个人都有欲望,对功名利禄的强烈占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当个人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的时候,人的无限的欲望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世界上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又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着当别人占有较多资源时,自己占有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自己所具有的满足欲望的手段也会随之减少。这就使得个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痛苦感,相应地也就极易产生仇富和仇不公的心理。相反,如果一个人彻底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欲望,他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了。所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资源、机会的有限性与欲望欲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失衡心态产生的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钱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度崇拜和欲望不断膨胀。事实上,在现实面前,大多数人的欲望不可能全部实现。当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得不到完全满足的时候,人们就极易产生心态的焦虑和失衡。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现代生活日益变化的快节奏,人们心理层面的变化要相对滞后,以往熟悉的生活秩序和活动规律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速度了。人们普遍感到对现实和未来难以把握和不可捉摸,心中不免会产生负担和压力。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会引起并加剧人们的焦虑心理。人们不仅担心自己眼前的利益受损害,更困惑于自己甚至是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价值体系中不同层次的需要排成了一个需要系统,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自我实现的这五个需要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是一种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状态;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则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在人的成长阶段上,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应该是一个由下至上逐步累进的过程。随着生理安全需要的满足,人们会提出更高层次的尊重与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等。当前社会是物质基础发展了,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了,而人们的被尊重和社会政治参与的更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因此产生矛盾,而这种矛盾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二、重“私”的传统观念——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历史根源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把公共利益、集体意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反映在道德领域,也就是一心为公的核心精神,一直被传颂至今。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典型模范,但这种公而忘私的理念是否真的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始终奉行的行为指南和价值标准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重“公”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人最缺少的,也才会一直被反复提倡。

有很多专家学者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梁启超就曾通过对中西方社会的比较,认为英法美等国的近代自由制度正是以重公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所缺少的[1]。费孝通先生也认为中国人对“私”的重视是个不小的问题。他曾提道,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是多少中国人的信条。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但中国人的“私”,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一套建立在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形成和巩固的结果。儒家以家国同构的形式,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一整套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以此强化了国家、家族、个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梁漱溟先生就曾谈道,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来建构全部社会关系的,也就是说,全部社会关系家庭化。这也就意味着血缘关系的亲情伦理纲常往往可以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当亲人与外界发生冲突,社会公德与私德相矛盾时,往往是血缘关系具有至上的位置,它严重压抑了中国社会的公德及公共利益的正常发展。理性社会应当具有的法律、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并非具有不可超越的神圣地位,人际关系的作用往往要大于它们。

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描绘了中国社会长期延续的人际关系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颗石头扔进了水里,社会中最基础的家庭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形态。而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链条,可以一直延伸出去,包括越来越多的人,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在一波一波地向外扩展,由近及远。这种人际关系状况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往往只亲近自己的亲属或是熟人,对于关系链条中的人彼此熟识和了解,很容易也彼此愿意结成有凝聚力和能够相互扶持的亲密关系;而对于在关系链条之外的陌生人,人们往往十分排斥。不论陌生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是多么的友好和亲切,不论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来帮助我们,都不容易被我们所认同。

在重“私”和人情关系社会影响下,陌生人间的人际交往会呈现出自私与冷漠的一面。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种种心态失衡现象的出现与这种传统桎梏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见义勇为者与歹徒搏斗自己身负重伤,可在场围观的众多民众却无一伸出援手;我们也听见当拾荒的阿姨救起小悦悦,却有人冷嘲热讽说她是在作秀;经常还会有人对于一些知名人士、明星、企业等单位的捐赠行为表达不满,觉得他们做慈善是有利可图等等。这些传统陋习无不让人慨叹人情之冷漠。

三、社会转型——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现实诱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人们传统的社会心态受到了剧烈冲击。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无数的机遇和挑战摆在人们面前: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飞快发展,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脱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社会矛盾日趋突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传统的社会心态受到挑战。因此,虽然转型期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失衡心态问题也大量存在,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生产方式转型是社会心态失衡的经济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人转身成了土豪,少部分人借着改革的春风赚得盆满钵满。从国外市场到国内专卖店,中国人火爆的抢购场面让外国人惊讶,世界奢侈品市场从来少不了中国人的身影。是不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高消费时代了呢?其实不然,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越来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这种鸿沟仍然明显。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暴露无遗:比如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公平和效率之间;再比如共同致富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如同大家排队上车一样,每个人都想早点上车,先后顺序怎么定等等。一些投机取巧者和一些既得利益者正是抓住了可乘之机获利,使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正都受到破坏。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有些漏洞在所难免,但我们的脚步不止于此,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未实现。身处转型期的中国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在当前的富人群体中,有的是靠正当经营致富,是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搞活的正当受益者;有的则通过投机取巧、钻政策的空子、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打擦边球;有的则靠贪污受贿、经济犯罪、损公肥私、践踏法规等等来获取钱财。这样导致两个结果有:一是当人们用相同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就会心理失衡,会感觉不公平,会产生失落感。而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这些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增加;二是非法致富现象的增加会加重人们的仇富心理和愤怒心理。当劳动致富的规则被破坏的时候,人们就会去效仿、去比较,不择手段地去寻找一夜暴富的捷径。这样,经济秩序就会被严重破坏。同时,人们也会对财富获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都产生怀疑。这样,产生仇富心理也就有了客观的依据。

贪官污吏的豪掷千金、暴发户的纸醉金迷,他们奢侈而缺乏理性的过度消费,某种程度上使CPI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一路走高、社会物价的神经导致其提升……这些都在强烈地刺激着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心理状态变化。当神木“房姐”拥有多个户口、40余套房产自得其乐时,被“房”字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普通百姓却在为购房奔波;当陕西“表哥”不断换名表炫富之时,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还在为无钱接受教育而担忧。当下的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还有无数山区孩子渴望教育,不少农民工背井离乡为了温饱而打拼。这些都足以让人们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和紧张,怨尤和无奈的心态就逐步加剧。由此可见,经济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心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体制和政策转型是社会心态失衡的社会根源。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转型必然要求相应的体制和政策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例如很多官员脱离了群众,认为自己的职位是由上面任命来管理人民的,而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更有甚者,不仅不作为,而且贪污腐败,利用手中权力暗箱操作以公徇私: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宕昌县委书记王先民敛财1500万,重庆的原司法局长文强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等等。这些贪污腐败事件都直接导致了官民矛盾、基层矛盾的频发[2]。

民主制度、法治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待不断深化,这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没有发展好民主、没有建设好法治,社会公众就不可能有序地参与到政治发展中来,他们的权利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如伊春上访事件和北京郊区出现的“黑监狱”将可能会继续出现,社会诉求与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矛盾与利益得不到公正解决。在这样的环境中,违法行为得不到严惩,“潜规则”肆意凌驾于公平和正义之上。如此的社会怎能和谐?

以前几年发生的连续六起伤害儿童的恶性凶杀案件为例,这些案件的凶手所采取的极端报复性行为都是由其受挫经历和一些刺激因素所共同导致的。其中福建南平惨案的凶手郑民生就是一个失业在家、无生活来源的弱势群体的典型。长期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压抑情绪积蓄已久,再加上工作中与领导的矛盾而导致辞职,诸多的不满和不公平感没有一个适当的平台释放或缓解,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而在案发后许多普通民众流露出了对于行凶者的理解和同情,觉得报复的对象如果能够是贪官,那就大快人心。显然,仇官情绪已经逐步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怨恨,而这种群体性怨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极易在社会中蔓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是解决社会心态失衡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民主法治观念切实地深入人心,官民才能同心协力,和谐的社会局面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第三,价值观念变化是当前国人社会心态失衡的思想根源。在全球高速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正在驶入前进的快车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商机,思想文化领域也在不断进步,这些都给我国社会的精神层面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思潮也在悄悄涌进我国。西方社会利用网络极力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大肆宣传他们所谓的人权和自由“全人类共同利益”等多种方式对我国企图以他们的思想意志控制世界。不少青少年开始迷恋网络游戏、星座算命等等,这些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所有这些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无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都对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冲击,不少人迷失了自我,在心理上没有了归属感,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和支撑,这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心理状态的波动。在物质欲望如此膨胀的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弱化也就必然导致了失衡心态的出现。

康德曾说过,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一个人一旦迷失了自我,分不清美与丑、善与恶,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生活追求,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国家也是如此,当一个国家失去精神信仰、缺乏民族精神的时候,就会造成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年代,面对各种文化,各种思潮,我们要甄别吸收、为我所用。

我们深知,如果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必然会引起和加剧民众的心态失衡,进而造成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我们只有努力从根源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人性本身赋予一种自在的调节和约束机制,吸收和借鉴历史经验,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改善社会心态失衡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培育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社会才能和谐,民众的心理才能温煦。

猜你喜欢

心态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0”心态,“1”状态
好心态帮您度过手术期
余男:女主角就是一种心态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还是“看掐架”心态
真正的挑战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