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使望故乡》中的家庭伦理

2018-04-03马雯雯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尤金史蒂夫海伦

马雯雯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沃尔夫所处的20世纪初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战争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崩塌导致了人们精神上的迷惘,由此产生了“迷惘的一代”。沃尔夫便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成长小说兼自传体小说《天使望故乡》生动地描绘了处于迷惘时期,甘特一家的道德伦理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索以甘特一家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并且分析形成这种畸形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

一、有违常理的亲子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家庭关系是畸形的,兄弟姐妹互相埋怨,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憎恨,夫妻之间互相冷漠,这反应出美国南方社会在战争后畸形的家庭伦理观念。

小说的时间节点是从尤金出生到他19岁去哈佛求学。1900年尤金出生在一个位于南方古老小镇阿尔特蒙的大家庭,这个家庭有8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尤金的出生并没有给父亲带来喜悦,老甘特感到的只有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尤金从小到大和母亲的关系却是异常的亲密。自从伊莉莎开了南都宾馆以后,她和丈夫甘特便开始了异地生活,但是她不管去哪里都会带上尤金。伊莉莎对待他和别的儿子有明显的不同,伊莉莎让他留着长头发,这就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与羞耻感,但她却无法理解这一点。也许是因为伊莉莎和甘特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导致伊莉莎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尤金身上,伊莉莎希望尤金可以永远陪在他身边。到了尤金该上小学的年纪,但是伊莉莎并不想他去,但他唯一的好伙伴,比他大一岁的迈克斯要去上学了,所以他害怕自己一个人会太孤单。她告诉他不行,不知何故,她认为学校会使那根维系母子情感的纽带慢慢松开直至散掉。后来尤金爱上了比他大十几岁的劳拉,就在尤金陷入热恋之时,伊莉莎却坚决表示反对,她认为这些女孩没什么头脑,成天只知道寻欢作乐,浪费尤金的时间。她强烈地想要抓住儿子,不想他被别的女孩子所拥有。

而尤金也对母亲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当尤金看到母亲与别的男人站在一起时会异常愤怒。尤金从小受母亲的感染,他只会爱上那些比他岁数大的女人,俄狄浦斯情节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和劳拉的恋情失败后,为了释放自我,他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这些女人有的来自贫民窟,有的是南都宾馆的租客,还有的是结过婚的中年妇女,但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年纪都比尤金大很多,都是属于妈妈级别的人。孩子对母亲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他无法将对母亲的爱转移到对其他女性的身上,也无法成长为正常的年轻人,尽管尤金在潜意识中对母亲怀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但由于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没有正常母子之爱的表达,缺乏心灵的沟通[1](P76-80)。在他长大以后,他仍然无法与别的同龄女孩建立正常的恋爱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已经潜意识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尤金畸形的恋爱伦理观。这种畸形的恋爱伦理观直接地导致了他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迷惘。

而尤金的姐姐海伦却和父亲甘特的关系异常亲密,老甘特嗜酒如命,脾气暴躁。作为石匠,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但是他却因自己心中美国梦的破灭而显得异常烦躁,经常借酒消愁,每次酒醉回家都咆哮大骂,家里没有人敢阻挡他,唯有海伦。尽管甘特的脾气很暴躁,妻子伊莉莎根本不敢斥责他,也管不住他,但是在小女儿海伦的面前却很温顺。每次喝醉酒回家,只有海伦敢服侍他,虽然甘特有时候会吃女儿的巴掌,但是却依然微笑着,心里充满了幸福感。这是他和妻子不曾有过的微妙感觉。甘特和妻子的关系日渐疏远,但是和女儿海伦的关系却日渐深厚。无形中海伦对父亲越来越依恋,甚至产生依赖,进而对母亲伊莉莎产生敌意,这就是所谓的艾拉克特拉情结。艾拉克特拉情结造成了甘特和伊莉莎之间关系冷淡,海伦和母亲母子之间日益疏远,经常爆发尖锐的冲突,互相说话剑客刺耳,二人心照不宣地进行争夺甘特的斗争。恋父情结使得海伦长大以后无法正常恋爱,最终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

二、冷漠疏远的夫妻关系

20世纪的美国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不仅社会秩序发生了改变,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社会习俗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社会伦理遭到巨大冲击。资产阶级早期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被物质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所取代。

甘特的妻子伊莉莎出生于古老没落的贵族彭特兰家族,饱受贫穷之苦的伊莉莎一直都想发家致富。所以她牢牢地抓住这次机会因为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崛起的时候,只有最先抓住机会的人才能捞到一桶金。

艾尔特蒙这个南部山区小镇其实是沃尔夫家乡小镇的缩影,同时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的缩影。在尤金父亲的眼中,这个小镇只是在这个不断变化,沸腾的世界上的一个小黑点。镇上的人们每天也只知道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在伊莉莎的眼中,阿尔特蒙可不是这么多山,这么多房子,这么多人,她看到的只是一幅巨大的蓝图,她熟知这块土地上每一寸值钱的地块的历史—是谁买下的,又是谁把它卖掉了,到1893年这块地在谁的手里,值多少钱,她都知道,她用心地观察着这些交易的浪潮。伴随着北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伊莉莎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资本主义投机者。她一昧地醉心于房地产生意,算计着钱财。只要是能够付得起房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劳改犯,酗酒者,皮条客,妓女,伊莉莎都会满心欢喜地接待。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床铺,就连尤金想要拥有自己的房间这一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不仅如此,她还开垦了一块菜园种植瓜果蔬菜卖给租客,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而甘特对此异常反感,他讨厌那些来路不明的房客,每次大醉后他都会开口大骂那些房客,有些房客会被他吓跑,对此伊莉莎异常苦恼,因为那些房客是她的收入来源。为此,他们夫妻的矛盾也不断加剧最终无法调解而分道扬镳。家庭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拥有比较永久的共同生活,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家庭已经开始走上了瓦解。

夫妻关系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夫妻关系和睦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甘特将自己不满诉之于酒杯,在酒杯中寻找解脱,而伊莉莎疯狂地基买卖地产,不重视家庭,吝啬无比,她已经丧失了南方淑女的风范,而传统的南方淑女优雅、顺从、温柔,是南方传统美德的化身,代表了南方的品味与气质,而在伊莉莎的身上找不到半点淑女的影子[2]。为人父母,他们是失职的,他们从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也是造成孩子们人生迷茫的直接原因。

三、利益至上的同胞关系

如果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长大,那么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是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但是甘特家的几个孩子,除了尤金和本之间异常亲密之外,剩下的孩子关系都很紧张,不仅分帮分派,甚至互相怨恨。尤金和本被称为伊莉莎派,而海伦和史蒂夫被归为甘特派。

如果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这句话很好地在长子史蒂夫的身上得到了印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史蒂夫远远不如他父亲甘特有理想、有担当。由于从小受到父亲吃喝嫖赌的影响,他也跟着沾染了很多坏毛病,终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后来娶了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继承了一笔数量可观的遗产。女人一心想好好过日子,但是史蒂夫丝毫没有责任感,还是和以前一样放荡不羁,因此女人整日里受着委屈,在他心中,金钱利益大过兄弟之情。甘特病危之时立下遗嘱要将自己名下的财产留给孩子们。尤金从州立大学毕业后想去哈佛继续深造却遭到了史蒂夫和海伦的反对,他们逼迫尤金签订协议,从父亲的资产中拿走五千美金当学费之后放弃对剩余财产的继承。作为哥哥,本应鼓励弟弟好好学习,而史蒂夫却认为尤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他害怕父亲会特别偏袒尤金而危害到自身利益。史蒂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家庭伦理精神,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大于一切。这一家庭伦理精神过分强调个体权利和个人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到家庭是人体生命的起点和归宿点,个体利益是家庭利益的具体体现,它也削弱了人的家庭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得家庭成为缺乏亲情依靠的,冷漠分裂的空间结构体,导致了家庭成员的相互对立乃至对抗的倾向,这样的家庭极易解体[3](P20-23)。

在史蒂夫之下有两个女孩:黛西和海伦。黛西虽然是家中长女,但是她从小就比较孤独,是一个性格谨慎、敏感的女孩。在学校,老师们都很喜欢她,把她当作听话的乖乖女,而她也会完全顺从老师和家长的意思。父母对她的关爱很少,而她也对父母、兄弟姐妹没有太多的依恋,早早地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并且也很少回娘家。而次女海伦的发展也不正常,她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父亲甘特的身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弥补了母亲没有尽到的责任,但是这也让海伦身心俱疲。一直以来,她都是无私为他人奉献,照顾家人,打理旅店,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长此以往,她便有了深深的失落感,她也希望能有自己的家,能安定地生活下去。最终她和年长她十岁的巴顿先生结了婚,却因为无法生育而郁郁寡欢。家里却无人体谅她的苦楚,认为她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甚至对她的再三叮嘱极不耐烦。

尤金是在缺乏温情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了一个文静敏感、酷爱读书的少年。他羡慕书中所描写的高雅的生活,为粗俗的家庭环境感叹不已,这种惊人的感受能力,丰富的内心生活与自感地位低下而产生的羞愧造成他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4](P143-148)。在这个家中关系最好的便数尤金和本了,他们是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但是他们却都为理想无法实现而苦闷,幸运的是在这个冷漠的大家庭里,尤金和本能够成为彼此心灵的慰藉,遗憾的是最后本也离尤金而去,只剩下尤金一人空悲切,他选择外出求学逃离家庭。而他之所以强烈地盼望逃离家庭,向往外面自由的世界,因为他憎恶家中欺骗、虚伪、做作的情感。甘特家庭中的孩子们之所以关系冷漠,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例如黛西、海伦、尤金和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物质利益第一,从而忽略了亲情的重要性。

结论

资本主义工商业及新兴行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为物质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家庭成员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与义务。这些导致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失衡,亲情冷淡,伦理观念淡化,长幼秩序缺失。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导致的结果,为人类文明提供经验和教诲。

参考文献:

[1]邓俊娥,刘积源.成长,迷惘,逃离—《儿子与情人》与《天使望故乡》的主人公塑造比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80.

[2]张劳婷.论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

[3]李桂梅.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20-23.

[4]傅景川.美国式成熟的真实象征-论沃尔夫的“迷惘”四部曲[J].社会科学战线,1997(4):143-148.

猜你喜欢

尤金史蒂夫海伦
切莫被表象蒙蔽
切莫被表象蒙蔽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烛光晚餐
每天努力一点点
海伦·凯勒的故事
一场完美的告别
前后夹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