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图示理论的英汉翻译研究
2018-04-03任翠菊
任翠菊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徐州 221011)
引言
翻译是语言界限之间进行转变的一种具体活动,它能够将某种具体的语言所包含的信息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信息,在转变的过程中,从表面中其代表着具体的语言行为,但从翻译的视角来看,则是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动态行为,主体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势必会涉及到原创者、翻译者以及翻译后读者等人员的认知活动。王左良曾经提出:“对于翻译而言,最为困难的就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者想要正确无误的将两种语言的文化传递出去,首先就应深入透彻明确原文的含义及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出,可以将翻译理解成通过借用对语言的翻译,探索其背后的国家文化,换言之,翻译是语言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动态行为。因此,基于文化图示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翻译人员应掌握两国文化,从而尽可能准确的将语言主旨翻译出来。
一、文化图示理论的基本概述
(一)文化图示含义
近年来,我国翻译领域的研究专家对文化图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是未来理论翻译主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文化图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认知较为模糊,但仍然有部分学者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周笃宝认为,文化图示中所包含的内容,是由其文本之外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组成的,刘明东却从文化的含义及语言篇幅中的图示定义入手,将文化图示的含义定为:在人的大脑中,对于文化中的知识体系板块,是通过大脑对文化原有认知,来感受及掌握社会文化存在的现象。
(二)文化图示翻译的可行性
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它不仅包括具体物象、文化、信念、艺术、民俗,同时也包含社会生存中的能力及道德素养。由于人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无法避免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其他国家或是民族的人,与他们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交流,也正因如此,决定着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而与之对应的文化图示也同样体现着社会性,也是可以完全被习得。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即是民族特有语言,它蕴藏着深厚且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储备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点,语言组成了人文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文化感知,而人在社会中通过实践所构成的文化图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共性,将这些共性用语言进行传递后,能充分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由于英汉两国在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信仰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时代的变迁中,人们必然会对外来文化感到不熟悉。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按照这样思维推理,那么陌生的文化也能够完全可以习得。随着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对我国许多特有的文化也更加理解,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语言正充分映射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才会有许多带有西方色彩的词语出现在我国日常交际中,这些都是文化图示所翻译的成果。
二、基于文化图示理论的英汉翻译研究
(一)英汉文化图示的不同
1.图示对照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顺利的交流,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同之处,在产生文化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对文化共性认知的基础。因此,翻译者在对语言进行翻译时应探寻到文化图示的对照,并对其进行翻译。比如在我国汉语中的“添油加醋”、“雪上加霜”与英文中的“Adding the trimmings”、“Be dogged by bad luck” 所呈现出的文化图示几乎是彼此对照进行翻译的。与之相似的英文还有“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与中文的“患得患失”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完全相同。
2.图示矛盾
不同的文化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民族之间都具有自身的认知方式、有着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与众不同的语言、信仰等,会直接造成处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着相互矛盾的认知。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文化图示矛盾的发生。在英汉语言的表达中,会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意思却恰恰相反。比如,中文里的 “掩耳盗铃”与英文中的“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从语言形式上看,两者表达几乎相同,也在阐述类似的图示,都是在表达“欺骗自己”,但从语言含义层面上来说,中文的成语在表述一种愚蠢的做法,自欺欺人,而英文的图示却简单的对字面进行解释,只是在阐述将耳朵掩盖起来去盗取铃铛,却没有将成语真正的内涵表述出来,它所表达的意思与中文成语正好相反。
3.图示缺省
运用不同语言的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语言上的差异会导致文化上出现差异,通常在某种具体的语言中,所含有的文化底蕴,换到另外一种语言上,这种文化内涵却不复存在,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述方法,在翻译这的头脑中,完全无法构建相互对照的文化图示,这就造成了图示缺省的现象。比如东施效颦、草船借箭等中文成语的由来,都是源自我国历史神话故事或是民间传说,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当国内人看到这样的词语,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与之对应的神话故事,出现相应的文化图示,但在国外,尤其以英文作为母语的国家中,当地人们无法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更无从知晓其背后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他们在理解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困难,无法架构基础的文化对照图示,进而出现了所谓的文化缺省。
(二)文化图示的英汉翻译方法
1.对照法
对照翻译法通常比较适合当所要翻译的语言中,具有能够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将其准确无误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形成与之对应的文化图示,同时还能对图示加以详细解释的情况。这样的方法对于翻译者来说,比较容易掌控,应用上相对更加自如一些,翻译后的语言可以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加深他们的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照翻译法在使用中,只可以翻译两种语言在民族文化上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的语料。比如说,在英文中看到“Such a chance must not be missed”、“Thick branch rotten leaves”时,就完全应立即转动大脑中的文化背景,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并根据中文含义找出与其对照的文化图示,进而翻译出“机不可失”、“粗枝烂叶”。
2.交叉法
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有时会存在一定意义上的默契感,也能够出现相同的文化图示,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缩短语言表达形式上所存在的差异,因此,针对于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翻译者在对相关译文进行翻译时,要适当对其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换言之,就是要将翻译的语言中所传达的被翻译语中的不同文化信息图示来翻译被翻译语言的文化图示,而这样的翻译方法被称之为交叉法。对于翻译者而言,只要能够将所要翻译语言中的文化图示进行准确无误的解读,并且又对将要翻译成语言中的文化图示构建基础框架,就能够完全实现传译。这样翻译出的语言将不会改变原有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比如,可以将英文中“Don't be distracted”翻译成“集中精力”,将“No good intentions”翻译成不怀好意,心术不正等。例如西方与东方人的信仰有所不同,中国人崇尚佛教,而西方人则信奉耶稣,因此,“Resign oneself to one's fate”、“Obey God's plan”以及“Let God decide”等句式,便可以运用交叉翻译法,译成“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3.直译备注法
当翻译人员第一次所要翻译的语言中,不存在明显的文化图示或是翻译后的语言并不能让读者轻松理解时,翻译者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直译法备注发进行语言的翻译。所谓直译备注法就是在直接翻译的前提下,增加适当的翻译者主观注解,更好的将所被翻译的语言信息表达出来,为读者的理解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在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中:“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这句话完全可以运用直译备注法翻译成英文:“What is easy to get,lost is easy,when it is difficult to get,it is not easy to lose”。这句话在中文中属于文言文,古人用语,实则是在强调人对事物的珍惜程度,经过困难所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其加以双倍的珍惜,反之轻而易举获得的东西,人们往往会不在意,很容易就会失去。但若将这句话直接翻译成“Easy come,easy go.”那么读者会将其理解为“来得快、去得快”,不利于阅读者更加深入的掌握,因此,需要翻译者在译文的过程中,对其加入自己的理解,翻译成“What is easy to get,lost is easy”,就充分将其中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转述出来,弥补读者的文化缺省,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文化中所蕴藏的含义,而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促进两国语言的相互交流,重要是运用翻译实现两国文化的交融。在翻译当中,翻译者首要任务应激发自身存在的源语言文化图示,帮助自我更好的理解原文中的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其次再将原文中的信息进行适当的重构,从而更好的激发阅读者们的文化图示,真正意义上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充分体现出两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1]陈智勇.认知文化图示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典故翻译[J].才智,2014,(35):310+313.
[2]杜冰.基于文化图示视角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5):122-123+135.
[3]梁薇,刘明东.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116-1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