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反语的语用诠释
2018-04-03朱琪
朱 琪
(南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19)
一、引言
关联理论从提出距今已有30多年,特别是在1986-1995之间的十年,两版“关联(Relevance)”(Sperber&Wilson,1986a,1995)的出版,关联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关联理论的提出在语用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它具有强大的阐释力,能够对反语、隐喻等这些传统语用解释不了的问题做出全新的解释。Sperber&Wilson认为,交际的目的就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语言交际是一个由明示→推理的互明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对话语进行意义解构、推理,以达到最终理解目的。认知语境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人们处理话语需要付出努力,并取得一定的认知效果,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关联。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处理信息所获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它对信息处理者来说关联性就越强;反之,如果处理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小。任何语言交际都受关联原则的支配,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的。通过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反语的分析,本文证明了关联理论不仅拓宽了文学语用的研究视角,也使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中反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知语境和最佳关联等。
(一)明示推理交际
明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明确表达自己意图的行为;推理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明示行为进行解读的一种行为。Sperber&Wilson把明示推理交际进一步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
(二)认知语境
Sperber&Wilson认为听话者是通过大脑中的一系列概念表征来认识世界的,而这一系列概念表征构成认知环境,听话人是通过调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来解读说话人的话语,最终推理出说话人的意图,这些被调用的语境即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在双方交际中得到不断的补充或扩大,是动态的。
(三)最佳关联
Sperber&Wilson认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最佳关联原则。听话人对话语和语境的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明显,就可以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取得交际的成功。
三、《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反语分析
《奥丽芙·基特里奇》中随处可见反讽语言,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文字表现极具张力,擅长用辛辣的笔触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别把主人公奥丽芙毒舌、敏感、愤世嫉俗、对生活绝望等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对该作品中三个经典反语案例进行分析。
(一)案例一:奥丽芙对亨利
他把车驶进自家车道——其实那只是小山顶上的一块草坪,算不上车道——看见奥丽芙正在花园里忙碌。“嗨,奥丽芙。”他边喊边朝她走去,伸出双臂想拥抱她,却见她满脸阴郁,一股晦暗仿佛一个不肯走开的熟人盘绕她左右。他告知蒂博多夫妇要来吃晚饭的事。“这是应有的礼数。”他说。
奥丽芙擦去上唇的汗珠,转身拽起一把葱草。“那就这么着吧,总统阁下。”她说,“对您的厨子发号施令吧。”(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奥丽芙·基特里奇.张芸,译.第四页)
在这里听话人亨利理解奥丽芙的讽刺态度,不需要做太多的努力,因为亨利“不是总统”这一点非常明显,换句话说“亨利是总统”这句话很明显与事实不符,奥丽芙反话正说(blame-by-praise)把亨利称为“总统”是因为不满亨利没有经过自己同意就邀请了蒂博多夫妇来家里吃饭,再加上奥丽芙此前已经拒绝过一次,内心也十分排斥请他们来家里吃饭,就说出了这样反话来气亨利,让亨利感受到她的恼怒和责怪。
(二)案例二:奥丽芙对辛西娅
在购物中心,厨具阁店门口,辛西娅·比伯之所以走到奥丽芙眼前,向她说起自己的女儿安德丽娅,上了多年夜校之后终于拿到了社会工作学的文凭,如果不是觉得亨利和奥丽芙可能还没走出去年那次遭遇的阴影,还有其他原因吗?恐慌,如果不表达出来,就会内化在心里,而那——辛西娅·比伯站在一棵塑料无花果树旁边,用关切的半耳语说道——可能会导致精神抑郁。
“我明白了。”奥丽芙大声说,“哦,请转告安德丽娅,她真了不起。”多年前,奥丽芙是克劳斯比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虽然有时会对个别同学倾注强烈的感情,但安德丽娅·比伯在她眼里,永远像只迟钝、固执己见的小老鼠。有其母必有其女,奥丽芙心想。她的目光越过辛西娅·比伯,瞟向酸奶冰激淋店附近的凳子旁边、插在一排假稻草里的丝制水仙花。
“现在,这成了一门专业。”辛西娅·比伯说。
“什么?”奥丽芙问,心想如果这个女人走开,要不要去买点儿巧克力酸奶冰激淋。
“危机咨询。”辛西娅说,“早在九一一之前就已成为一门专业。”她动了动夹在腋下的一个袋子,“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校园枪击案等等事件,他们都会立即召集心理学家。人们无法独自处理这些事情。”
“嚄。”奥丽芙低头瞧了眼这个矮小的女人。魁梧的奥丽芙个子高出她一截。
“人们注意到亨利变了,”辛西娅说,“你也是。我只是想,危机咨询也许能帮助你们——多少总能有点用。安德丽娅有自己的事务所,你知道,和另一个兼职的女合伙人一起开的。”
“我明白了。”奥丽芙再次相当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可那些人发明的词真难听,不是吗,辛西娅——处理、内化、抑郁什么的。整天把这些词挂在嘴边,就够让我抑郁的了。”她提起手上的塑料袋,“你没看见索弗洛在打折吗?”(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奥丽芙·基特里奇.张芸,译.第一百零八页)
这里听话人辛西娅听到奥丽芙那句“她真了不起”的时候未必可以马上辨别出奥丽芙并非真心夸奖她女儿,还以为奥丽芙觉得自己女儿有出息,于是辛西娅继续喋喋不休地建议奥丽芙和亨利去安德丽娅的危机咨询事务所。案例二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高傲的奥丽芙终于无法继续忍受辛西娅略带同情的建议,她终于把对危机咨询师的厌恶发泄了一通,并且问辛西娅打折的消息以转换话题。到这里辛西娅应该可以领会到奥丽芙对她女儿现在的职业并不赞赏,这句“她真了不起”中包含的更多的是讽刺、生气和不屑的态度。
奥丽芙最后说的那句——“你没看见索弗洛在打折吗?”——与她们聊天内容毫不相干的话反而成为了奥丽芙的一种明示行为——我讨厌危机咨询师也不会进行危机咨询——希望迟钝的辛西娅可以领会自己的意思,不要再继续这个关于“危机咨询”的话题。奥丽芙这个行为可以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解释,她试图通过转变话题让辛西娅以最小的努力推断出她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案例三:作者对读者
然而更让人心满意足的是,与奥丽芙和亨利相比,比尔和芭妮的子女更加糟糕。两对夫妇都只有一个孩子,虽然卡伦·牛顿就住在父母隔壁,他们可以随时见到她和她的丈夫及孩子,但——基特里奇夫妇私下里一致同意——在令父母伤心方面,卡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去年,卡伦和一个在中海电力公司工作的男人发生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但最终,她选择维持现有婚姻。自然,这一切令牛顿夫妇忧虑不堪,尽管他们对女婿艾迪从未有过好感。(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奥丽芙·基特里奇.张芸,译.第一百一十页)
“高度”这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好的事物,比如“美出新高度”,而文中的“令父母伤心方面”显然是不好的方面,用“新的高度”来形容,给读者一种感觉——“卡伦总是做一些让父母伤心的事”、“卡伦比克里斯托弗更让父母操心”,这样的描写手法更加深了读者对卡伦的负面印象。
通过以上关联理论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反语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对反语现象的强大解释力。在众多语言学理论中,关联理论强调反语理解的整个过程,使反语研究从传统的修辞的角度转变成从认知的角度来关注反语。关联理论把语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对反语进行动态的研究,为反语的生成不仅提供了心理动机,同时也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了比较合理的依据。
四、结语
反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多年来受到哲学家、文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与重视。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阐释与研究,从而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它的发展与内涵。其中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反语的生成、理解和辨识提供了合理依据,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运用关联理论通过对《奥丽芙·基特里奇》文学文本中反语的分析证明了关联理论对反语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证明了把语言学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1]Elizabeth Strout.Olive Kitteridge [M].New York: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2008.
[2]Giora,R.On irony and negation [J].Discourse Processes,1995
[3]Wilson,D and Sperber,D.On verbal irony[J].Lingua,1992
[4]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5]Zhao Hong.A 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to verbal irony:A case study of ironic utteranc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
[6]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奥丽芙·基特里奇[M].张芸,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7]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严先慧.反语的语用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S2)
[9]赵红.反讽认识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