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研究
2018-04-03余薇王文
余薇王文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230051;2.宿州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宿州 2341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内改革全面深化,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社会生活呈现复杂多样、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学生心理动荡日益加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深深地认识到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仅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以配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的教育实践,但是两者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寻找到相融合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
(一)一致的根本目标
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是是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改变学生已经固定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以正确的心态认识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达到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运用一定的思想理论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不同,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两者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共同的教育客体
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层面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和健康心理进行教育,解决心理困惑或障碍问题,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从研究学生成长、发展和成才的规律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同属于育人工作,共同的研究对象有利于两种不同教育效果的相互促进。
(三)互补的教育内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所谓“思想品德”问题可能实际上是心理问题,也可能实际上是思想认识的问题,也可能实际上既有心理问题又有思想认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交叉互补、互为前提,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和解决,提高解决学生的所谓“思想品德”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的学生会欣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心、外化为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而正确“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个体塑造健康心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理想信念、品德情操、合理认知、顽强意志等互补性内容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类似的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教育方法上颇有类似之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教育法,都有助于纠正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示范法,都有助于榜样宣传的实际效果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宣泄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法都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减缓;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奖惩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扬批评法都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中系统脱敏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为改造法都有助于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2]。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一)理论渊源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渊源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学领域,以精神病学、动物学、生物学、生理解剖学等为理论基础,结合存在-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和人性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其出发点是人本需要,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快乐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伦理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社会需要,它关注的是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提升。
(二)遵循原则差异
理论渊源的不同直接导致各自所遵循的教育原则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遵循非指导性原则和保密原则,采用的方法访谈、咨询、测验、测量、扮演、调查等方法,要求教育者尊重、理解学生,要求教育者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一切成长和发展的资源,克服学生个人成长中遇到问题,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助人自助。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意识范畴,倾向于价值中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方向原则、求实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示范原则等,采用说理教育、榜样示范、表扬批评等方法,要求教育者有明确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者旗帜鲜明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和要求,而不考虑个体学生的个人意愿,要求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敢于面对现实[3]。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范畴,强调明确的价值导向。
(三)价值目标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和着眼点是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侧重于心理调适,具体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化解各类心理问题,克服轻度心理障碍,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非逻辑思维,学会调整人际关系,强化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目标上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和着眼点是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侧重于思想政治品德的转变、培养和提升,具体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价值目标上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4]
(四)具体内容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都围绕心理发展、调适、矫正开展工作,重在育“心”,没有明确的阶级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方法,解决学生的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选择、感情困惑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围绕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开展工作,重在育“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知识,解决学生的哲学思想、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问题。
(四)教育方法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起协助作用,主要采取宣泄和疏导的方式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交谈、讨论、研讨、训练、测量、扮演、角色分析等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由内及外、自下而上、由微观向宏观的逐渐外化和渗透的教育过程[5]。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采取教导、灌输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以理论教育和正面宣传为主,通过说理引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教育法、典型榜样教育法、对比鉴别教育法、批评赞扬教育法等不同方法,促使其思想、行为发生方向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正面灌输为主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由表及里、自上而下、由宏观向微观逐渐内化和强化的教育过程。
(五)学生与教育者的关系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育者大多不熟悉或根本不认识,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双方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双方产生感情、心理上的共鸣,学生自愿和主动地承认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育者大多较熟知的或彼此认识,大多存在着利害关系,如掌握着学生的成绩、学分、奖罚、补助、组织发展等,双方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借助灌输、示范等手段居高临下地制约、教育、说服学生,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有区别,但更应强调两者间的联系。围绕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努力实现两者的相融合。
三、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经
(一)目标的相融合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首先从实现目标上的相融合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愉快、有意义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和塑造,将对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其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引方向,科学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有良好的调控、适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善,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整个过程施加影响,从而解决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6]。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以达到目标上的相互渗透。
(二)内容的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于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要等低层次的教育,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其中包括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情绪的调适、耐挫力的提高和人际沟通和交往等内容的,但缺乏价值引导,容易造成教育目标、方向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等高层次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和理想信念,但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性格、气质类型的了解而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目前学生的问题很难立即判明性质是心理问题还是思想问题。以心理因素为主的问题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不要政治化心理问题;以思想因素为主的问题则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改变,不要心理化政治问题。更多情况下,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既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又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方法的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各独具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分析学生的潜意识结构进行内在自省,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关注学生显意识结构进行外在强化,双方应取长补短加以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改造法和评价法等,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个别咨询为主,效率不高,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群体学生,使更多的学生高度重视心理问题,促进更多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宣泄法,借鉴尊重、热情、真诚、移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师生的沟通交流过程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使学生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队伍的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目前在人员结构上存在重合与交叉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较为稳定,其人员构成有党委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政工干部等。两只队伍长期从事教育和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了解不够,一味地主张价值中立,不能对学生思想加以引导;一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从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学习,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优势[7]。首先要加强两只队伍的培训,学习思想政治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其次要加强两只队伍内部的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心理案例分析等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打造一支不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技巧,而且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队伍,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效不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人的意义和价值,过多地考虑社会需要的满足。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和队伍中融合的具体举措,为二者融合提供实践操作上的可行性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