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8-04-03
(巢湖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学前健康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高校开设此门核心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然而,在巢湖学院,这样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运行情况并不乐观。自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以来,在健康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教学指导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模式老套、教学与理论相脱节及科学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对其学前健康课程的改革就成为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校学前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健康”领域。[1]这就意味着:对于所有学前专业的学生而言,健康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根据巢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可知,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专升本、本科生及(3+2)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开设方面无任何差别,其中健康课程的讲授课时都仅为32学时。[2]这就势必会导致,一方面教师上课时间不够用,使知识的讲解流于表面化;另一方面,课时少意味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会使学生形成“这门课并不重要”的意识。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直接导致其能够在将来很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的能力大打折扣。
1.2 教学模式老套
目前,巢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健康课程秉承还是“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依然以“教书匠”为主。此模式的弊端在于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导致其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无法紧密结合起来。长久以往,此门课程要求学生达到的专业素养必不能够实现,更不用说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了。
1.3 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在巢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健康课程运行的诸多问题中,存在着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即将健康课程的讲授仅仅视为单纯的理论学习,而对此门课程将来的实用性弃之不顾。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一线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实践技能(如在幼儿的意外伤害事故中做出准确、快速的处理;为幼儿做好饮食的营养搭配等)。若在学前教育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只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用性,将会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未来幼儿教师教学的质量。
1.4 科学研究滞后
巢院学前教育专业隶属于其下二级院系“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顾名思义,此院系囊括多种学科专业,其中包括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心理学等几大主要专业。相对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在其中所占分量比重并不大,主要体现为专科出身的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仅占总教师人数的3%,而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达数百人之多。这就意味着为保证学前专业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需从别的专业“借”教师。因此,在巢院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中,你可能会发现教授《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课程的教师其专业出身是教育技术学而非学前教育,而涉及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如健康课程),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就索性推到第三甚至第四学年才开课。综上所述情况势必会导致有关健康课程的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探索都较少。这一点可通过查阅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近五年全部科研立项中有关健康课程的研究资料中证实。
2.高校学前健康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3]健康领域居于五大领域之首,其在高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幼儿园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修养,又具有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巢院要紧抓幼儿园实际需求,以学生为本、在改革的全过程中紧紧将素质教育与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兼顾健康课程本身特点。
3.高校学前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转变教学指导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及相关教师要在深入研读《纲要》的基础上,找准学前健康课程的位置,搞清其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幼儿教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高校学前健康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从事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的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其中,学前健康课程包括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学前体育、学前饮食营养教育及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知其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应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因此,巢院学前教育专业要对其培养方案适当作出调整,增加健康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额外增加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相关技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3.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改变自身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汲取建构主义相关思想,尝试在课堂中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如对话、互动、交流、反思和建构等,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式接受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学”“园”结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学生未来在幼儿园健康领域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为导向,要求课程内容与之相符合,同时利用学生在下园实践中发现问题来巩固其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园”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抨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教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3.3 突破理论教学,加强实践训练
前面已经提到,巢院学前健康课程的运行还停留在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健康课程知识的传授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训练。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更好地服务幼儿教育事业,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来决定的。其中,实践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安全教育实施和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六个方面。因此,巢院应以此为出发点,一方面将大学课堂教学与幼儿园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丰富大学课堂实训项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只有二者相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理论修养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3.4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调动已有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巢湖学院作为高等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除承担培养未来合格幼儿教师任务外,还兼具科学研究的使命。如果一所高校某专业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把握不住高校科研动向,那么就很难想象其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针对巢院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科研滞后的情况,一方面,其院校领导应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引进学前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包括科班出身的博士、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等;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4]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院系应综合两种师资力量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参与到健康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学前健康课程的建设必须得到学前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充分认可以保证其实施的顺利性;其次,任命高层次人才作为课程建设的总舵手,针对健康课程中的各个模块,再指定相应的负责人;最后,得出的所有教育科研成果计入教研室中的每个教师名下,作为职称评选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