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2018-04-03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早教教研室 福建 福州 350007)
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是人类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师德,是教师的精神,是教师之道,是教师灵魂之根。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而教育的本质,不仅传授知识,也是培育个体人格,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劳动。因此,师德关系着教育品质和教育改革,优良的师德既是引领社会道德生活的风向标;也是进行自我素质检验的标准,通过德性与规范两方面表现,其中德性是教师内化于心灵对生命道德意义的诠释,而规范是教师适应社会规则的践行准则。孔子强调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可通过师德修养排解工作压力,体验教书育人之幸福,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心灵力量。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人格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倘若教师品行不端,师德缺失,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行为示范。我国教师人数约一千多万,承担着14亿人口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大、待遇并不理想是目前我国教师的工作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变化,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之一,追求利益至上的社会思潮使得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足,部分教师价值迷失,师德意识淡薄,教师师德体系问题频出,如何顺应社会发展提升教师师德,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因此研究教师师德修养,对于促进教师成长,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及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发现职业之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敬业是师德修养的起点
敬业不是教育法规强加于教师的外在规定,而是教师个体内心深处对职业的热爱与尊重,并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投入其中,是做好一名人民教师的基础。敬业,在不同教师的心理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敬业就是领了国家工资,为国家办事,完成本职工作,按时到岗就位就可以;也有的认为敬业就应该把教书育人看成是崇高的事业,从学生的进步中感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忠诚尽职是敬业的根本,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尊重,是在工作中感知育人的艺术以及获取成就感的前提。爱岗敬业、充满教育热情的教师,能帮助其更好的开拓教育事业,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教育改革,进行课程研发,探求多种教学模式,摸索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教学工作中恪守职业理想,彰显人格魅力。爱因斯坦曾这样区分对待科学事业的三种人,第一类人是把科学当成娱乐,为满足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和成功欲的人;第二类人是把科学当作手段,为满足自己的名利欲的人;第三类人是把科学当作生命,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解释和改造世界而无私奉献的人[1]。
2.乐业是师德修养的佳态
乐业就是以工作为乐趣,能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杨启亮教授曾经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按照这种划分,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敬业、勤业、精业和乐业这种境界,前两者是他律层次,后两者是自律层次[2]。
乐业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教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和智慧,乐于与学生、家长交流,乐于自我反思与总结,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源于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的内在满足和喜爱,从而激发创作潜能,让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从敬业上升为乐业,从只为谋生到追求事业,提升了人生境界。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而拥有乐业的心态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教师转变。学习往往是文火慢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真正的乐教,才有宁静致远的学习智慧。相反,如果本身对教学毫无兴趣,只是得过且过疲于应付,又谈何主动学习和进步?
3.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为人师表是职业角色的内涵体现,是教师真善美的表达。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德性品格魅力的彰显,教师唯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如何做人。为人师表,需要教师有教无类,爱生如一,教师拥有广泛的兴趣,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这些积极健康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笔教育资源,能给学生正面的品行示范。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3]”
内涵修养也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达,教师的仪表是教师本人最直观的呈现,是教师心灵气质的流露,仪表端庄得体,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以及美的享受,而谈吐自然文雅,爱严相济、严中见爱,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因为教育就是师生人格精神的交流与影响。
4.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师德是教育的情感基础,教师工作的对象、环境、目标、过程都体现出这是一门特殊的职业,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根本在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随意打造的机器,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其次,这些学生都是身心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教育从人的生存意义而言,不过就是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赋予爱心的交流”[4]。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心中有爱,不能主观臆断地去要求、限制学生的学习,不能用等齐划一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去教学,应该懂得包容、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师德的表达还有多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是师爱表达的其中一种,凡是人皆有个性,具有不同的兴趣、志向和潜在可能性。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受到被人喜欢和接纳的愉悦,习得去尊重别人。学生不是谁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思想的强制束缚,“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其肯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另外,要学会鼓励自尊。师德,也需要教师懂得放弃对权威的不必要的维持,不要为了所谓的威严感,而无视学生,对学生进行训斥,侮辱甚至体罚,要倾听学生的心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接纳的方式去理解教师教育的用心良苦。作为教师,先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既不要把他们当作“懵懂顽童”,也不要把他们当作“长大成人”[5]。关注,是师德的又一种表达,需要教师能够关注到问题学生,比如有情绪压抑、存在孤僻、暴力倾向的学生,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包容和关爱,对学生因时、因人、因事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并能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努力往往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
5.教育创新是师德修养的时代需求
叶澜教授提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教师将工作角色只定位于“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层面,显然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科技技术革命,也因此推动着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决定了上层建筑,提高国民素质,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教育。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议题。为此,“创新教育”也是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之后又一重要的教育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鼓励学生创新探索,保护学生好奇心,是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基础,而教师的教育创新则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教学绝不是年复一年墨守成规的备课、上课、看作业,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因材施教,简而言之,教学其实就是一门艺术,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教育也经历着转型,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里应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育创新首先要创新思想观念,正所谓“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个思想落伍、闭门造车的教师何谈创新,只有将每个学生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善于发掘学生潜能,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方式,创新才能得以存在。其次,教师对于教材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有怀疑甚至批判的精神去审视教材内容,将死板的知识富于个性,传递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当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时,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打击、剥夺学生发表言论的权利,要懂得倾听,认真思考学生的观点,虚心接纳学生意见,因为民主平等的对话是教育机智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