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农耕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索
2018-04-03黄自生
黄自生
(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邵武 354000)
教育部新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1]一直以来,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开展,部分学校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实际大都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造成这种现象比较突出的原因:一是课程资源单一。目前各小学均有统一配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但与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不紧密。而大多数农村学校又不知如何系统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个别教师虽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想法,但又不系统、不深入,仅停留在带学生随意参观的层面,造成教师还是“照课本上综合实践课。”二是师资配备不足。农村学校大多没有配备专职老师,现有的师资普遍年龄老化,且民师转正居多,知识结构较单一,按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开展活动勉为其难。如何让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接地气、本土化,从而提升活动实效?是当前农村小学遇到的普遍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2]。在农村开展有关农耕文化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俯拾皆是,同时此这项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普遍喜欢,且就农村教师而言,也较擅长这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在指导活动开展上可扬长避短。可以说,因地制宜、用人所长,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农村小学的理想选择。笔者结合近几年主持开展的此方面课题研究,现从“体认、体验、体悟”三个层面,就农村小学如何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简要谈三条途径。
一、体认“农耕”,引导学生熟悉家乡
体认“农耕”,即体察、认识农耕文化,这是较基础的活动层面。农耕文化涉及面广,地域性强。应根据学生家乡特点,从身边入手,引导学生从横纵两个纬度认识了解家乡的农耕文化,即横向上主要了解农耕工具、农林地和农作物,纵向上主要了解农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通过引导孩子全面了解家乡的农耕文化,让孩子更加熟悉家乡,从而增进知乡爱乡的情感。
1.了解农耕工具,感受家乡人民智慧
农耕工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教师应突出地域特点,通过组织学生“看”“问”“查”“做”等活动,让学生较系统、深入地了解农耕工具。一是“看”,即组织学生参观农耕展室,通过拍照、录相等形式记录参观收获,并分组汇报交流农耕工具的名称、用途、构造等,使学生对当地比较常用的农耕工具有较全面的了解。二是“问”。即组织学生访问身边的老农,了解当前比较少见且复杂的农具,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如织布机,当前已极少见。如何制作使用,只有向极少数人了解。三是“查”。对于部分历史悠久的农具,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信息,了解农具的演变过程。如犁的变化、打谷机的变化等。四是“做”。组织学生用纸艺、竹艺、陶艺、木雕等方式,模仿制作一些简单的农具。既可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农具,又可使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2.了解农林地,增强保护家乡意识
农田、农林在农村随处可见,但如今在孩子的眼里,大都熟视无睹。让孩子了解农林地,发现身边熟悉事物中存在的奥秘,既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又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了解农林地的现状,如开展“走进山间地头”系列活动,了解农林地的分类、各种农林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等;二是了解农林地的过去。如组织学生采访当地的村干部、年长的老农,了解过去农林地的形态、土壤状况和存在的环保问题,通过对过去和现在农林地的对比,加深孩子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是展望农林地的未来。如通过上网查找资源,组织学生在了解发达地区农林变化的基础上,展望当地农林地今后的状况,小组尝试集体设计家乡农林地的改良方案等,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3.了解农作物、增进热爱自然情感
农作物与孩子生活联系密切,农作物种类多,地域性强。综合实践活动应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可从体认农作物的种类、外型、用途等方面开展活动。如从认识种类上看,可以开展“家乡的蔬菜”“家乡的水果”“家乡的粮食作物”等实践活动;从认识外型上看,可以开展“我喜欢的树木”“我喜欢的花草”等实践活动;从了解用途上看,可以开展“走进绿色植物”“家乡水果大比拼”等实践活动。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较大型的实践活动。以“我以蔬菜交朋友”活动为例,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家乡蔬菜的种类,并选取最喜欢的蔬菜,观察外形,了解营养价值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蔬菜,喜欢家乡蔬菜,进而明白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体验“农耕”,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体验“农耕”,即学生亲自参与农耕文化方面的种养活动,这是学生最直接的综合实践活动。当前的孩子虽生活在农村,但与农耕的接触越来越间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真正拿起农具,走进山间地头,可以使孩子们获得丰富的农耕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真切感受祖辈的艰辛和智慧,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1.在体验农具使用中丰富经验
在全面了解农耕工具的基础上,首先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体验农具使用的实践活动。一是简单体验。如组织孩子到学校的农具展室,挥挥镰刀锄头、尝试纺纱织布等,主要是让孩子初步体验农耕工具的使用,形成最直接的感性经验,感受家乡人民的创造力。二是深层次的体验。即在实践中让学生运用农耕工具。如开展“比比谁挖得快”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时间,让孩子比一比用锄头挖地哪一组挖得快;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成功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最后再比一比挖地,以验证小组讨论的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既有使用工具的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体验农作物种植中培养能力
孩子普通对种植有兴趣。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建立种植基地,让孩子在基地尽情体验种植的乐趣。有条件的可将基地建于校内,学校条件不足的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建于学校附近。种植基地可按年段分片,片内按班级分块。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按季组织学生种植当地植物。如闽北一所农村小学,建立了“菜园、茶园、竹园”三园基地,在菜园基地,每个年段根据季节分别种植不同的蔬菜,每月在年段内组织一次班级评比,年终进行总评表彰。在活动中,学生分工合理、劳动积极。为了获得最大的种植成果,各班还各显其能,有的广泛了解种植“秘方”,有的请来当地种植能手现场指导……通过活动,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进一步增强。
3.在体验农业养殖中丰富情感
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随着养殖的逐步规模化,以农户为单位的养殖日益减少,学生对这一块也逐步的陌生。学校可以组织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以家庭为基地,鼓励孩子量力而行,实行小组合作养殖或参与家庭养殖,并引导孩子观察养殖过程,记录养殖变化,定期交流养殖体会和讨论养殖中遇到的问题等。如孩子合作养蚕、小组合作养兔、参与家庭养鸭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养殖活动,有利于激发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体悟“农耕”,引导学生赞美家乡
体悟“农耕”,即对农耕文化活动的理解感悟和情感表达,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孩子在收集分析当地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尝试把自己参与农耕活动的感受用图画、文字、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出来,既实现了新纲要提出的“创意物化”目标,又增进了孩子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1.收集整理,全面感受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几千年农耕历史的结晶,已融入当地人民生活中,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当地农耕文化资源,可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当地的农耕文化,并为传承发扬当地农耕文化打好基础。一是收集文字类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当地志书、族谱,网络查找和实地采访等形式,收集当地有关农耕文化的诗词文赋。如开展“农耕故事、谚语、诗词探寻”活动。低年级重点开展农耕故事探寻,中年级重点开展农耕谚语探寻,高年级重点开展农耕诗词探寻,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交流,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内进行展示,重点让学生感受当地流传已久的农耕文化的魅力。二是收集声像类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通过拍照、录相等形式,记录当地有关农耕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特色植物及其种植方式,丰收节、抢酒节、柑橘节等特色节日,包糍、豆腐等特色农村小吃,使学生在收整理文化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农耕文化感染和教育。
2.尝试创作,传承发扬农耕文化
有了收集整理农耕文化的实践基础,可以组织学生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分析加工并尝试创作农耕文化,让家乡的农耕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一是创作标语口号。通过为小组、班级、中队等团队取名、定口号、定标语等形式,将农耕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二是创作诗词和表演节目。组织学生以心得体会、顺口溜、诗歌等形式,将参加农耕实践活动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以小品、相声、歌曲等形式,将参加农耕实践活动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如举办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六一”文艺汇演,通过班级汇演、年段汇演和学校汇演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展示各自的农耕文化作品,尽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三是创作图画和手工制作。引导学生用纸浆画、素描等图画的形式,表达当地农耕活动场面;用手工的形式塑造当地农作物和农产品,用手工的形式尝试改进当前的农具,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对特别突出的作品可以在学校进行永久收藏。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墙的设计和校徽、雕塑等方面的设计,让当地农耕文化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度。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兴趣进一步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上三个方面并非完全独立割裂,既可单独开展,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整合穿插进行,以使综合实践活动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