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3陈丽琴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爬行动物生物学种子

陈丽琴

(连江黄如论中学,福建 福州 3505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云平台、大数据等数字化教学手段正逐步进入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气象。微课视频是一种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微课视频,可以达到营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2012年版)(下文简称《生物学》)为例,探讨微课视频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打破课时束缚,整合教科书资源

《生物学》是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现行教科书,其单元与章节的编排主要考虑到十大一级主题内容的衔接,体现了学科学习的顺序性和逻辑性。但是实际教学中,必须对不同章节乃至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发展学科能力。

“种子植物”是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第一课时“观察种子结构”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教科书中只提到胚的组成结构,对为什么说胚是新生命的幼体,是种子最重要的结构并无相关交代。因此能够“说出胚是新生命的幼体”成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基于此,笔者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邀请学生自导自演,将下一章节“种子的萌发过程”的相关内容拍摄成微课视频,补充了有关种子各部分结构的主要组织、功能以及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变化的知识,从而化微观为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胚各部分结构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并得出“胚是新生命的幼体”这一重要概念。这一微课视频不仅整合了教科书内容,拓展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突破“胚是新生命的幼体”这一教学难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拓宽了课堂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青蛙和蜥蜴为代表,指导学生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学习时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用肺呼吸,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两栖动物却离不开水环境。这个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才出现。该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与七年级上册“开花与结果”、八年级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和“鸟”等在内容上有重叠又有联系,与其跨越不同学期、学年教学,不如进行整合,既可以增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因此,“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教学时,在学生学习了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利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微课视频,补充相关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两栖动物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动物,因其生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环境,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陆生生物,而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二、打破学科束缚,整合跨学科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揭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建构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时,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物理和化学知识的铺垫和支撑。利用微课视频,可以打破学科束缚,整合跨学科资源,为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服务。

如学习八年级上册“鸟类”的“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时,学生需要相关的飞行动力学常识作为支撑。通过观察体型、轻展羽翼、触摸胸肌以及资料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直观地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接着通过微课视频“鸟飞行的动力学原理”,帮助学生从“增大动力”和“减小阻力”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流线型的体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扇形的翼既能扇动空气产生动力,羽毛间的空隙又可以使气流顺利通过,减小飞行时的阻力;消化、呼吸和循环系统发达,源源不断地为胸肌送来呼吸作用的原料,为飞行提供动力等。

学习七年级下册“视觉与听觉”时,远视和近视的形成原因及其纠正原理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将其与视觉形成、视力矫正相关的物理学透镜成像知识进行整合,录制微课视频“视觉形成与视力矫正”,借助物理学知识的帮助,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打破微观束缚,整合数字化资源

生物学科不仅要教给学生生物宏观的外在的形态结构知识,而且要揭示与之相联系的微观的、抽象的生理功能。如何呈现微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是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字化资源,将微观知识直观化,抽象知识具象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如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中提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仅仅借助文字资料,学生靠想象和识记,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知识。在教学中,如果配合“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微课视频,将发生在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八年级上册“病毒”的教学中,播放“流感病毒的生活”微课视频,通过视、听两个途径生动地呈现病毒的结构、入侵途径、生殖以及离开活细胞后的变化等,极大降低了学习难度。[1]

四、打破时空束缚,整合实验资源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2]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用时较长的经典实验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完整进行。微课视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七年级上册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植物的蒸腾作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及“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等实验,具有实验用时长的特点,如何在课时的局限下,将完整的实验过程加以呈现,微课视频功不可没。在教学中,将实验的准备阶段和实验的前期现象录制下来。实验课时,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补充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看到的实验经过,配合课堂上实验结果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现象和原理,从而从整体上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精神。

随着课堂教学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正在进入课堂并逐步普及。当然,微课视频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还有许多方面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与挖掘。

猜你喜欢

爬行动物生物学种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桃种子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可怜的种子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