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现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探析

2018-04-03唐妙言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精准

朱 平,唐妙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通 22600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制度是以精准为资助理念,通过完善学生奖、助、贷、减、免等制度,从资助对象、资助措施、资助成效等方面实现对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

一、 精准资助制度在高职院校育人中的意义

1. 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资助的多元化通道

新时期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更多的是表现在思想状态、心理品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客观现实要求必须把培育学生素质能力融入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为此,高职院校实现精准资助的首要条件是要确保精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后再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困难情况,并为其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资助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为将来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 适应资助工作体系的发展要求

2007年以来,我国新资助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社会捐助为辅的多元化资助制度。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是以精准资助为理念,使得资助育人制度能适应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发展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尚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各高职院校事业收入提取的资金不能到位,不能满足所有困难学生的需求;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滞后,资助工作的公平性难以体现;三是现行资助制度的资助项目设置不具体、不细化。探寻精准资助制度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精准资助工作模式为资助者和受助者提供精准的资助内容,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粗放式资助所带来的弊端,是高职院校开展新时代资助工作的必然方向。

二、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存在的问题

精准资助制度始于资助,成于育人。精准资助制度具有济困、激励、服务、发展四大功能,其中济困是育人的基础,激励是育人的目标,服务是育人的过程,发展是育人的追求。

1. 济困功能的困境

(1) 制度育人的定位模糊。从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和实际情况来看,在受助对象的认定上还普遍存在不精准的情况。《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明确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依据,但规定的内容相对较为宏观,对评判标准缺少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校在困难学生认定上不够精准。

(2) 制度育人的资源有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导,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资助的投入远少于财政拨款,特别是社会影响力不大和地处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资源问题更为突出。发挥济困作用的物质基础是资金,资源基础亦是教育基础,经济基础如果不能得到保证,就很难做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

2. 激励功能的困境

(1) 制度育人的思想引导不够。当前困难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上存在“等、靠、要”意识,导致其行为与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不相符。目前的资助体系以无偿资助多,有偿资助较少,极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为了获取几千元的国家助学金,甚至有学生违背良知,弄虚作假,极大地影响了资助的公平性。二是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等特征,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又比较脆弱,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严重的将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1]。三是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获得资助后不努力学习,国家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甚至逃避不还。四是感恩意识不强。一些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困难,理所应当受到资助,如果资助少了还会埋怨社会对其不公,缺少感恩之心,与资助育人的宗旨相悖。

(2) 制度育人的过程激励不足。制度育人的过程激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奖励制度内容单一,覆盖范围较小,在以奖促优方面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不能完全激发学生追求进步的情感。二是奖励制度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更多的是对评选程序的规定,激励导向不鲜明,进而降低了激励作用。三是资助制度实施的主体专业性不强,缺乏对资助育人的深入研究,导致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3. 服务功能的困境

(1) 制度育人的需求导向彰显不够。在制度育人需求导向方面,当前的资助制度忽视了需求导向的服务意识,具体表现在:一是重物质帮扶,轻精神帮扶。资助机构设置的滞后性和资助工作繁缛复杂,导致工作人员只能疲于应付基本的事务性工作。二是未对受助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只是单纯的撒胡椒面式的服务。三是资助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制度支持。

(2) 制度育人的服务形式单一。在资助服务方面,资助服务平台和资助服务内容都较为单一。具体而言,一是现有的资助制度缺少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资助内容,学生在获得物质帮扶的同时感受不到资助制度的服务价值。二是资助服务形式滞后导致学生资助工作信息传达不及时,使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4. 发展功能的困境

(1) 制度育人的发展失衡。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贫困,才能欠缺,导致个人缺乏自信。二是综合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其就业竞争力。三是人际交往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是自尊心又很强,这对其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并使得其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2) 制度育人的评价机制欠缺。制度育人的评价缺少跟踪式发展的成效评价机制,这也对资助制度育人效果的巩固有很大影响。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多采用传统的监督评价机制,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没有跟踪监督和评价,这导致对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帮扶及规划缺乏依据。

三、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完善对策

1. 完善济困功能

(1) 精准识别受助对象。精准识别受助对象是保障高职院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资助育人工作有的放矢,提高资助经费使用的精准性,必须对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摸底。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构筑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全面、细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模式,结合生源地、辅导员、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辨别,最终精准识别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2];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动态管理贫困生制度,对有突发家庭变故的学生随时进行认定,对家庭经济不再贫困的学生随时移出贫困生库,同时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走进学生生活,实时了解其真实情况,确保受助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

(2) 强化全员育人意识。资助领域的全员育人是指在拓宽资助资金来源的同时,全面促进资助主体社会化,扩大资助育人格局,强化资助育人意识。当前资助来源主要有国家、学校、社会及个人,资助经费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高职院校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项目,同时吸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学校创设奖助学金。从资助来源来看,社会资助是最具拓展潜力的领域,为了进一步拓宽资助渠道,各高职院校应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资源。为此,国家应尽早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激励社会出资,广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的育人情怀。学校层面更应该将资助育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主动挖掘社会资助资源,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学校层面还应出台相应的教职工参与资助工作的方案,明确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人员的育人工作职责,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在校内真正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合力。

2. 完善激励功能

(1) 依托校园文化,着力思想引导。精准资助要依托校园文化,培育困难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削弱或消除不合理的受助思想。一是通过营造诚信校园社会环境,如充分利用思想道德课这个主阵地,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对诚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诚信意识;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如通过开展感恩家书、感恩手抄报评选展示以及学生毕业教育等接地气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过程激励。一是实行学生主动申请奖学金制度。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自我对照评选依据,对自我成长进行自评。同时学校建立评议小组,如通过开展奖学金申请答辩的形式,让学生现场展示自己,通过完善评审流程发挥育人功效[3]。二是科学设置奖学金类别。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资源,扩充资助资金,完善奖学金项目,扩大覆盖面,激励更多的人努力奋斗。

3. 完善服务功能

(1) 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要想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就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精准判断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这样才能精准地服务学生。高职院校要根据在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在大学不同阶段的主要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适当的成长方案,对于实现精准资助制度服务育人价值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以实践为载体丰富资助服务形式。资助制度具有服务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通过建立学习帮扶平台,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升学习能力。通过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实践服务平台,拓宽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工作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暖心工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帮助其人格健康发展。

4. 完善发展功能

(1) 搭建学生平衡发展体系。搭建学生平衡发展体系需要高职院校资助部门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发展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平衡发展的平台。一是资助部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确立就业意向。同时,联合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进一步加强就业观教育,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二是资助部门与心理健康部门密切合作,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三是资助部门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对有意投身创业的学生给予鼓励,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援助。

(2) 巩固资助育人成效。资助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基础工作成效和学生受助后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对资助教育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是巩固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一套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平级之间互相监督的评价机制,应用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运行全过程,提高学生资助工作质量。二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系统分析学生在培养前和培养后的思想行为变化,为进一步培育学生指明方向。

四、 结语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制度的提升,对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方面,要充分发挥制度的育人功效,全方位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同时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融入情感激励、思想引导、贴心服务以及平衡发展支持。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